滾雪球——青少年事工的策略(老鐵)2022.12.0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12.07

老鐵

 

Z世代中的00後,已經進入大學,進入社會。教會要如何服事教會裡的00後青少年?

這是家長的挑戰,也是教會的課題,甚至是難題。

在解決這問題之前,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先解決,就是怎樣吸引青少年來教會。2020年疫情之後,很多青少年封閉在家,有一些不願意再回到教會。教會應該做些什麼?

筆者這一年來,在美國南卡州的一個小華人教會服事,對上述問題有一些思考和經驗,那就是採取“滾雪球”(snowball)策略。

 

滾雪球的夏令營

筆者家裡有兩個青少年,女兒15歲,兒子13歲。雖然我算是運動達人,各樣運動都拿得起、放得下,但兩個孩子卻對運動沒什麼興趣。我帶他們試過足球、高爾夫球、羽毛球、乒乓球、檯球、跑步和登山等等,均無功而返——孩子們提不起興趣。

我帶孩子們去參加球隊,他們卻因為怕衝撞而放棄。我對此也很無奈。女兒說,她在學校打籃球時常常犯規,覺得沒意思。其實她喜歡投籃,只是對於其他技術和比賽規則,缺乏瞭解。

春季的時候,我參加了本地教會聯會的福音午餐會,認識了一個來自福建的小夥子。他從小到大,都入選籃球校隊。現在南卡大學讀體育行銷碩士。我邀請他到教會聚會,幫助他練車、考駕照,陪他買二手車,等等。我們的關係也越來越近。

暑假開始後,我問他是否願意做我兩個孩子的籃球教練。他願意。我就讀的CIU (哥倫比亞國際大學),籃球館在暑期一直開放,對我們是免費的。所以,教練有了,場地有了,籃球暑期訓練正式開始。

兩個孩子練習籃球,肯定沒什麼意思,打比賽是遠遠不夠的。我開始邀請教會和鄰居的孩子一起參加。我們當地華人大約有四五千人。我在本地華人微信群發布了籃球訓練營的消息,家長們反應迅速——暑期找合適的體育營會,可是華人父母的最愛!

很快,就集合了10-12個少年參加籃球訓練。每天的訓練安排兩個小時,第1個小時是基本功,如何拍球,如何運球。接下來的1個小時,就是實戰訓練,分成兩個隊對戰。不打比賽的,就觀摩、做啦啦隊。

孩子來了,家長也就來了。觀摩孩子練習的時間裡,我就有機會和家長們進行交流。家長裡短,工作、生活、青少年的煩惱等等,什麼都談。一個暑期下來,我和家長們建立了緊密的聯繫,瞭解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困擾等等。

後來,青少年就陸陸續續地來到我們教會,青少年團契開始人丁興旺。秋季學期開始,本地私立基督教學校有10來個青少年高中生,也應邀參加我們教會的青少年主日學。我們得以服事更多的下一代。

 

“哥村遛娃”微信群

為了接觸到本地有孩子的家庭,我組建了一個“哥村遛娃”微信群。我在群裡不時發佈一些活動,邀請家長們帶孩子參加。有時我也提供遛娃好去處、購物優惠等。

我常常帶孩子們去夏洛特攀岩。那邊有不錯的戶外岩壁,還有兩個很棒的專業室內攀岩館。每次去,我都會在群裡發佈活動邀請。有些家長有時間,就開車陪孩子一起去。沒有空的,就把孩子送我家,託付給我。這其實是很大的信任。建立了信任,家長才會願意把孩子送到教會,參加主日學。

除了攀岩,我也組織過運動飛盤比賽。這個運動需要的場地比較簡單,一般的英式足球場就可以。運動規則也類似於足球規則加籃球規則,接球前可以自由奔跑或者站在原地,接球後就需要迅速傳出去,給位置最佳的隊友。比較合適的時間,是春季和秋季,週六、周日的下午。天氣比較清爽,適合安排這樣的戶外有氧運動,特別適合培養少年的團隊合作意識。

我也積極帶孩子們參加其他家長組織的活動,比如皮划艇、釣魚等。藉著這些活動,孩子們結識了很多新朋友,彼此鼓勵和欣賞。

今年春季,有個家長自願在每個主日聚會後,免費教青少年編程,控制硬體機器人。起初只有他家和我家孩子跟他學,不久,就有一個餐廳老闆的女兒也來參加。再過兩週,又有兩個青少年加入進來……編程學習結束後,我們會帶青少年去旁邊的社區網球場打球。住在附近的家長,也會送孩子過來打球。

有個少年,疫情前常來教會。疫情的這3年,他把自己隔離起來,很少出門,更不想去教會。家長找到我,要我帶這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我請他去釣魚、劈柴、攀岩等。加上後來的網球練習,他對我產生了信任。

平日裡,他總是穿著厚厚的絨衣。即使天氣酷熱,無論爸媽怎麼說他,他都不脫下來。我請他打網球,不斷鼓勵他,讓他有被贊許的感覺。這時,我讓他把絨衣脫掉,可以更好地打球,他就欣然脫下。他的父母覺得很是詫異。可見,花時間陪伴,產生信任,讓這些問題少年有了安全感,才能走進他們的心裡。

 

有關係就沒關係

我家旁邊有個中餐館,老闆兩口子來自福建。兒子去過本地教會,但高中忙碌起來之後,就沒有再去了。高三的時候,父母發現無法再影響兒子,於是很擔心女兒也會這樣。他們就把女兒交給我們,請我們帶到教會,參加主日學等。

這女孩比較內向,起初不怎麼跟其他孩子玩。參加教會一段時間後,結識了不少朋友,常露出笑容。每次去她家餐館,她媽媽都告訴我:“我女兒現在好開心啊!”

另外一家餐廳老闆,也有兩個孩子。他們和人來往不多。我邀請老闆娘帶孩子參加帆船夏令營、籃球訓練營。然後,她就把孩子送到教會,參加青少年主日學了。要知道,過去5年,我就沒見過她送孩子去過教會。還是那句話:“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

這家餐館和另外一家餐廳老闆彼此不和,不相往來。沒有想到,兩家的孩子在參加這些活動時,很玩得來。兩個媽媽看到了,也就漸漸沒有了嫌棄和鄙視。雖然現在還是“王不見將”,但我盼望這兩家以後可以冰釋前嫌。我相信在上帝沒有難成的事。

 

“滾雪球策略”的要點

×第一要點:透過運動和活動認識並瞭解彼此,是友誼的開始

我女兒和兒子最初無法融入本地教會。教會青少年事工的主管,安排了幾個少年主動聯繫過他們。可惜就沒有後來了。其實,親密的關係和熟悉的人,是青少年能夠建立黏性的基礎。生硬的寒暄和歡迎,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戶外活動中,少年們更容易認識,彼此欣賞,建立關係。

×第二要點:建立有機的關係

如同機構和企業中的員工關係一樣,青少年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儘管我們期望他們彼此和睦、一視同仁,但他們有自己的小圈子。不同的活動,可以讓他們與不同的人建立關係。

我女兒玩網路遊戲,我沒有制止,因為我覺得,她可以通過網路遊戲,培養交流的能力和一些技能。女兒和其他幾個少年組成遊戲團隊,約時間一起打遊戲。見到新的朋友,她會主動問打遊戲麼?打什麼遊戲?交流遊戲經驗,是青少年的重要的共同話題。

×第三要點:以上帝的話語為根基和融合劑

青少年處於成長期,通過社會交往的雛形,形成自己的身份認知。作為青少年事工者,我們需要藉著上帝的話語,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身份認知。

前幾週,我帶領青少年一起學習“十誡與自己的關係”。我在10張白紙上寫下十誡,並邀青少年們兩兩一組,寫下每個誡命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的關係。

× 第四要點:關心,而不僅僅教導

成年人做青少年事工,很容易把自己知道的、領悟到的,一股腦都給青少年。

然而,一個好的服事者,不會用硬灌的方式,而是發自內心地關心青少年,瞭解他們的身體發展、大腦發展,以及情緒和心理發展,會和他們溝通、聊天,瞭解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和挑戰。這樣,在教導上帝的話語時,可以用合宜的方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共鳴,發自內心地愛上帝的話語,並按照上帝的話語改變自己。

 

部分參考理論

同儕壓力,是常見的青少年的壓力來源。但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往往需要在和同輩交往中,來衡量自己的能力、水準,獲得同齡人的資訊等等,以幫助自己發展( Prinstein & Dodge, 2008)。研究表明,如果成年人沒有足夠的監督,青少年更容易陷入同輩壓力(Steinberg, 1986)。

通過與同輩的交往,青少年們學習處理異議,探索公平和公正。還可以觀察、瞭解他人的興趣,嘗試參與別人的活動。美國精神學專家Sullivan認為,通過親密的友誼,青少年學習建構未來戀愛甚至婚姻的良好關係的根基 (Harry Stack Sullivan, 1953)。

不同特質的少年在一起的時候,內向害羞的少年很可能會被同伴忽視,並為能否得到新的小夥伴的認可,而產生焦慮。有負面情緒的青少年,往往會帶來不良的人際關係和行為( Hatton & others, 2008)。如果青少年無法融入同輩圈子,可能導致很多嚴重的後果,比如錯亂的行為、酗酒、胡言亂語,甚至抑鬱等 (Dishion, Piehler & Myers, 2008)。這個階段, 成年人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讓彼此更加認識,彼此接納,彼此欣賞.

 

“福音之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青少年時期是信主的寶貴時期。美國基督教調查研究中心(Barna Research)的調查指出,基督徒中,在18歲以前信主的比率最高,為64%。其中,13歲以前接受基督的比例為43%。而到了18至21歲,接受主的比例只有13% 。

關注青少年事工,需要每個教會、每個家長,傾注時間和精力!

 

參考書目:

1. David Elkind, All Grown Up And No Place To Go: Teenagers In Crisis, (Cambridge, MA: Da Capo Lifelong Books, 1998).

2. Mitchell J. Prinstein & Kenneth A. Dodge, “Current Issues in Peer Influence Research”, In Understanding Peer Influ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Guilford, 2008).

3. Kara Powell & Chap Clark, Sticky Faith: Everyday Ideas to Build Lasting Faith in Your Kid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11).

4. Sullivan Harry Stein,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53).

 

作者目前在美國南卡州的哥倫比亞國際大學就讀道學碩士,並在本地華人教會實習。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