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公司真甚於自己的新家?——一位常住公司者的小思索(陳恩加)2022.12.1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2.12.12

陳恩加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在公司住了一年又兩個多月了。

 

一時住公司一時爽,一直住公司一直爽

原因並非工作特別忙,不得不在工位旁邊放個睡袋。而是有次我在微信上讀到一篇文章,作者採訪了幾位“儘量不消費”行動的支持者,他們想挑戰一下自己一個月開銷最低多少。其中好幾位一個月竟然只支出了兩三百元人民幣,並得出了統一的結論:生活中並不需要太多物質也能活的好好的。

他們低開銷的共同原因,就是選擇住公司——從而省去了佔據年輕人花費大比例的房租。

正好我當時租的房子也快要到期了,這些人的行動給了我啟發:我也可以嘗試這麼做!於是我把所需準備的物品和可能存在的困難一一列了出來。

首先,就是睡哪的問題,那自然是寬敞的會議室了。有同事在會議室放了折疊床便於午休。於是我也買了小型折疊床,並且觀察過一般晚上沒有人會佔用,所以睡裡面無人打擾,還有免費空調。

其次,怎麼解決洗漱?正好我兼職的健身房有淋浴房,洗漱和洗衣服都很方便,而且健身房離我公司又很近。還有,吃飯怎麼辦?這更不用擔心:公司有兩層食堂,同時每一層的茶水間都配備了微波爐和冰箱。再加上我對飲食健康比較在意,大多吃水煮的,不需要很複雜的烹飪方式,所以只需把我使用多年的小燉鍋搬到茶水間,就完全夠用了。何況,公司給每個人配備的工位非常寬敞,所以足夠放得下我的個人物品。

作者住公司時的工作間,桌子底下還塞進一個白色的烘衣機。

安頓好這些以後,我終於經歷到了“一時住公司一時爽,一直住公司一直爽”的體驗:會議室裡的溫度比較恒定,所以即使冬天也不用擔心著涼,蓋條毯子即可;一覺醒來就能立刻連上公司的WIFI打個卡;省下了折磨大多數上班族的上下班早晚高峰的通勤時間,和擠地鐵的生無可戀;忙到再晚也沒事,因為折疊床就在幾步路之遙;。健身房就在公司邊上,所以工作完鍛煉或者鍛煉完再工作,成為了我日常中兩件能無縫對接的事。

當然,最明顯的就是省下了房租,以及省去了與他人合租可能會遇到的煩惱。

雖然我無法做到一個月只開支兩三百元,但我的確感受到了“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正是因為住公司為我提供不少的便利,省去了不少麻煩,“公司是我家”逐漸成為了我這名“IT打工人”發自內心的認同,而非是被迫無奈的自嘲。

 

公司真是我家?

只是,公司真的是我家嗎?

明眼人都知道當然不是了。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我只是在這過渡幾個月而已,總有一天我得搬到自己真正的新家去。

但我發現隨著住的時間越久,在我心裡家和公司的分界線,也開始變得模糊。我已經習慣了以公司為中心的生活起居,滿足於它帶給我的便利與高效。我的工作與生活在這被平穩地展開與執行,它可以承載我目前生活狀態的所有需要。

事實上,當新房的硬裝和軟裝基本到位,完全可以拎包入住時,我卻沒有太多搬回家的欲望。(編註)

這並非是因為新家有甲醛(已經通風了半年多了),也並非是因為太太還在念書住校,甚至也不是因為新家離公司很遠(只三站地鐵之遙),而是因為我無法割捨這種以公司為中心的生活——這生活給我這類“不太需要個人隱私空間、不易受環境幹擾、希望每件事盡可能高效去完成”的人,帶來了暢快的體驗。

畢竟,回家睡還得開暖氣、上下班還得花時間……當我和一位教會朋友聊起這一感觸時,對方回了一句:看來你以後還得花時間適應回家住的生活。

有家不回,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件難以理解並且抗拒的事。但對我這種生活簡單、怕麻煩、習慣讓自己時常保持忙碌高效的人來說,這麼做反而更符合自己的性格。正如朋友說的:沒錯,公司儼然已成為我當前的家,而真正的家卻顯得陌生。

 

“異鄉客”的嚮往

與住公司帶給我許多便利一樣,我們肉身暫時所處的這個世界,也帶給人許多美好的體驗:權力、教育、美食、美景、娛樂、運動、愛情、親情甚至改變容貌的醫美……特別在大城市,雖然“打工人”因為工作累死累活做牛做馬,但一到週末,美食街、商場、電影院、各種娛樂場所就會充滿形形色色的年輕人,甚至連疫情都無法阻擋他們的腳步。

基督徒也和其他人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工作、繁衍、進行合理的享受,等等。但我們在無形間,容易逐漸迷失在世界的“便利”之中,以為這才是真正的生活,這座城市才是適合自身定居和發展的家園。

難怪在教會朋友的私聊中,“買了哪的學區房”、“準備送孩子去哪所學校,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今年準備去哪旅遊”、“買的車多少錢” ……竟然成為了高頻和主要興趣的話題,好像一位即將要搬進新家的人,不停打算要買哪些傢俱才能讓這家更為舒適。

可惜的是,世界這個“家”,以及它帶給我們的歡樂,還有我們短暫的一生中,為了這個“家”的所有操勞,有一天都要成為過去式。

《創世記》中,當羅得望見約旦河全平原如同耶和華的園子時,他便逐漸挪移帳篷來到了索多瑪(參《創》13:10-13)。當耶和華要滅這座城市的時候,因為顧念亞伯拉罕的禱告,便有兩個天使帶領羅得逃出這座城。

然而諷刺的是,羅得竟然還“延遲不走”(參《創》19:16)。因為在羅得心裡,索多瑪就是他的家。

這讓我想起當很多人被問到主回來的話題時,都說“要是主明天會來,但自己卻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不知其究竟意指個人靈命、服侍的欠缺,還是因為沒有體驗盡興這個世界所帶來的歡樂?

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常忘了小到所住的社區、大到我們周圍的世界,雖然它們都很真實,是我們棲身之所,帶給我們便利與享受,但都不是我們真正的家。耶穌基督曾說:“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17:16)意思就是世界非我家。

然而基督徒也非無家可歸。因為對我們來說,真正的家將會是榮耀、帶給我們永恆盼望的家,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遙不可及虛無縹緲——那就是耶穌基督曾應許我們的天家(參《約》14:2)。

就像我醉心於住公司所給我帶來的方便與快捷,導致我並不想回自己家一樣,這個世界的享受也常常令我們不再期待,甚至淡忘那還未完全實現、但有一天一定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天家。

身為這個世界的“異鄉客”,我們逐漸習慣了把世界作為自己生存的故鄉,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承諾似乎比上帝的應許更為真實,它帶給我們的享受似乎比上帝的同在更為讓人激動。把異鄉當故鄉的我們,不覺誤以為這樣的生活方式,才是我們人生該追求的模樣。

因此上帝才提醒我們: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而要嚮往你真正的家。

 

不以世界為家

不以世界為家,並非意味著基督徒就不能進行正當的享受,去體驗世間的美好。就像不以公司為家,並非你就不能在公司過夜。上帝對基督徒的要求是我們都應該成為一個“想家者”,想念上帝為我們預備、真正屬於我們的天家。

David Gibson在談到《傳道書》第9章中提到的死亡、禍患、飯、酒、膏油時,說:

“上帝透過各種不同的手段來促使我們思念天家……死亡、疾病、難料的世事、災難、傷痛和悲哀——上帝使用這一切的辦法來迫使我們不在這世間尋找安全感。

“不過這些同時也是上帝給的禮物,特意來提醒我們要思念天家……《傳道書》9:7-10這幾節中充滿了婚宴的異象,這一點非常有意思:食物、飲品、潔白的衣服、膏油、一位丈夫以及一位妻子。預嘗那將要到來的婚宴,便是聖經所描繪生活能給我們提供的最好的圖景,這一婚宴的美麗、高貴、榮耀無法用言語來形容。”(註)

這世間的美好,都只是天家的縮影。真正的家還沒有來到,但等到它到來的那一天,那一定是世間所有事物都無法比擬的。

 

日夜魂牽與夢縈的家

等太太畢業後,我肯定還是會回到新家,畢竟愛和親密是在公司不可能有的體驗。

想再過不多久,我就要每日匆匆趕去地鐵站,思考如何利用通勤時間,或為下大雨時打不到車而煩惱……這些我已很久沒有體驗或考慮的事情,會重新成為我生活中的常態。那時,家和公司的界限,將又會變得清晰起來。

或許,那個時候我還是會懷念住公司的日子;但有家人、有愛在的地方,終歸才是我真正的家。同樣,雖然這個世界帶給我們許多的歡樂與享受,但只有上帝親自同在,不再有眼淚、死亡、悲哀、哭號、疼痛(參《啟》21:4)的天家,才是我們跟隨基督者真正的家。

天父的家,才應該是在世間的基督徒遊子們日日夜夜的魂牽與夢縈。

 

註:

1. David Gibson, Living Life Backward: How Ecclesiastes Teaches Us to Live in Light of the End(Wheaton, IL: Crossway, 2017.7), 121.

 

編註:作者回覆編輯好奇的詢問,說他目前已搬回新家和太太幸福地住在一起了。

作者碼農一枚,熱愛閱讀、寫作與健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