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許萬常)2023.01.06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3.01.06

許萬常

人的成功並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是在於他不做什麼;並非有所為,而是有所不為。

人被造之後,上帝有兩個重要的吩咐,一是正面的,二是負面的。正面的是“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參《創》1:28);負面的是“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參《創》2:17)。負面的吩咐似乎比正面的吩咐重要得多。

把這兩個命令簡化一下:一是要生,二是不要吃,這兩者是生死相關的事。

人類初造,就要在生死之間做一個選擇,如《申命記》30章19節所說:“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

“揀選生命”包括兩方面:“創造”與“避免毀滅”。創造是“做”,“避免毀滅”是“不做”;人做什麼很重要,不做什麼更重要。

亞當和夏娃若做丁客族,生命就不能延續;但這並沒有另一件事來得嚴重:他們做了不該做的,向試探投降,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從此,死亡也就臨到了世人。

人做了什麼是顯而易見的,不做什麼是隱藏的;人活著,很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成為一座粉飾的墳墓。在美國的城市,儘管許多公墓都像公園一樣美麗,但是人都會繞道而過,避之唯恐不及。

人活著,每天都面臨一個抉擇,這是有關“生死禍福”的決定。到底做還是不做?

在伊甸園中的亞當夫婦,整天光是修理果樹或在樹下說愛談情也就夠了,這兩者都具有創造性,生命也會因此而生;若終日都在智慧樹下留連,跟那惡者打交道,眉目傳情或打情罵俏,肯定會落入致命的陷阱,導致萬劫不復的結局。

經上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1:16)

靈命成長的本質是追求聖潔,聖潔就是分別為聖,並非有所為,而是有所不為。這也是誡命的教導,首先是不要,其次才是要;關於這一點,保羅也曾經提到“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參《羅》12:2)。做到不要之後才是要,要什麼呢?“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主曾教導我們禱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太》6:13)這個禱告的本質是不要與不做,這也是一個負面的祈求。

有兩個著名的例子:面對情慾的試探,約瑟選擇逃走,大衛選擇接受,聖潔與汚穢的分別就在那一念之間。約瑟的不做和不要是他人品的高尚與聖潔,這也成為他一生的評價,得著上帝的祝福和稱讚。他一輩子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別”,不是嗎?

“願這些福都歸於約瑟的頭上,歸於那與弟兄迥別之人的頂上。”(《申》33:16)

我並不是在這責備別人。事實上,我的拳頭和指頭都是指向自己。這也是本身的經歷,我靈命若有一些長進,並不是因為我做了些什麼,而是我不做什麼;如今年紀一大把了,靈命成長還是進一步退兩步,永遠長不大。因素全在於過於體貼自己,沒有“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的雄心與堅持。

那些不討上帝喜悅的事,不要就是不要、不做就是不做、不說就是不説。

這種事,孔老夫子的看法或許也是一致的:成聖是“為仁由己”的事,“攻克己身”是“克己復禮”;仁的本質也是始於不要和不做,這一切都是從“勿視、勿聽、勿言、勿動”起始的。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