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2.11
陳恩加
2022年7月,一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現象級爆火,許多人直呼看完後內心得到了安慰和治癒。
打好爛牌
視頻講述了創作者二舅的生活:小時候原本成績優異的二舅卻因為庸醫打錯了針而落下終身殘疾,之後只能輟學並靠做木工來養家糊口,但他身殘志堅,從不抱怨,拿著手中這副“爛牌”打出了頑強不息的一生。
創作者在旁白裡這樣感慨:“這個世界上第一快樂的人,是不需要對別人負責任的人,第二快樂的人,是從不回頭看的人。”
許多覺得自己被治癒的人對這則視頻的解讀是:連二舅這樣遭遇的人都能堅強、隱忍地活下去,我又有什麼理由沉浸在負面情緒中,自怨自艾地面對難處和壓力呢?
不過,普遍存在於許多都市年輕人身上的精神內耗,真的能靠著這類“速成式治癒法”來解決嗎?
不少人看完視頻時可能會發出和創作者同樣的感慨:自己四肢健全,受過良好的教育,又生在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應該擁有一個比二舅更為飽滿的人生。但一回到現實中,發現仍然要面對高壓的職場、無意義的“工作”、席捲大江南北的裁員潮、一二線城市昂貴的房價、日趨固化的社會階級、堪比軍備競賽的“雞娃”支出等等,這些引發焦慮和內卷的社會現狀。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豁達與隱忍可能是一種啟示,但壓力與難處,以及隨之而來的消極情緒往往會伴隨人的一生,無法一下子消解,就像《社會契約論》開篇所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人人都是二舅,世界和社會在我們身上“打錯了針”,注入了扭曲的價值觀及圍繞其所構建的現實,使我們終生都要面對生命裡不斷湧現的困難和挑戰。
佛系的生存
聖經中有位和二舅經歷相似的人,叫做約伯。約伯原本是一位富甲一方且正直的人(參《伯》1:1),但卻在一天之內相繼喪失了財產(參《伯》1:15)和兒女(參《伯》1:19),不久後自己又全身長滿毒瘡,拿著瓦片刮身體(參《伯》2:7-8),連他的妻子都看不下去慫恿他棄掉上帝,死了吧(參《伯》2:9)。
但發生這些事後,他的反應竟是“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參《伯》1:21)、“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參《伯》2:10)。遭遇如此慘烈的飛來橫禍,約伯“並不以口犯罪”。
不過,約伯並非另一個二舅——從約伯記第3章開始,當他的朋友來到後,約伯開始表露出自己的“精神內耗”:比如自我厭惡(參《伯》3:1)、憤怒、痛苦、焦慮、絕望(參《伯》7:4-6)、困惑(參《伯》21:7)。
他的朋友們都認為他是罪有應得。但其實他們錯怪了他,因為他的苦難並非因他的罪惡。
在身處節奏快、壓力大的都市的年輕人身上也能看到類似的現象:面對著不少外來的、並非自己造成的現代病(物價、房價、工作強度,還有他人的罪惡),他們羡慕二舅的精神,但更容易陷入與約伯一樣的負面情緒之中,而迷失前行的方向。
近年來流行的“躺平”、“擺爛”等行為便是一種非暴力抗爭(nonviolent resistance),佛系的生存方式儼然成為了一種更為明智的處世立場。只不過,這是一場無聲的反抗,來表達一種消極的抗爭,來多多少少化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
約伯與二舅
然而,約伯與二舅最大的區別在於:二舅選擇低頭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約伯卻認識那位掌管他命運的上帝,並選擇在苦難中抬頭向其呼喊。
約伯最終能夠脫離精神內耗(參《伯》42:10),不是因為無助而選擇躺平,而是因為上帝借著啟示讓他忘卻(unlearn)了自身在某種意義上的存在,發展出了另一種更加可持續的身份認同(參《伯》42:1-6)。
二舅精神雖然能帶給人們一時的感動和決心,但這種“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做法只能讓自己暫時獲得對抗世界的情緒力量,卻無法根本上轉變人的身份與盼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精神內耗所折射出的負面情緒本身就是人類墮落的結果,上帝賜給人類健康的靈魂和身體,我們卻認為它有“缺陷”(無法成為上帝),想要自行修復,所以真正讓我們的生命落下終身殘疾的是“自我”這根毒針。
回到上帝的面前,承認自身的殘破、罪惡與渺小,重新承認祂的全能,以祂為日益嚴峻與逼仄之環境中的盼望,約伯而非二舅的故事才能治好當代人的精神內耗。
終極的約伯
真正的《約伯記》故事並未在約伯獲得比先前更大的祝福處結束,因為歷史上有一個人續寫了約伯的故事:祂曾體驗過與約伯類似,但帶來的影響力遠超過他的經歷,那就是耶穌基督的故事。
有許多學者指出,我們不僅能從《約伯記》中看到約伯生命的蛻變,更能看到基督的影子,也就是那位“終極的約伯”——約伯的經歷、辯論、掙紮、痛苦以及最終獲得的祝福,這所有的一切在基督耶穌的順服、死、復活、升天、坐在上帝的右邊中才得到真正的實現。
約伯的故事指引我們要找的並非“屬於我們自己的自由”,好像獲得了它就能不再內耗與消沉,它帶我們要找的是“生命中真正的主人”,並學習祂的樣式、靠著祂的恩典和安慰,即使在人生擱淺處仍有喜樂和盼望(參《雅》1:2;《羅》15:13)。
二舅固然讓人敬佩,但要活出飽滿的人生,不在學人,而在望上帝;不在苦難美學,而在盼望神學——不是學習二舅,而是仰望那位“終極的約伯”。
作者碼農一枚,熱愛閱讀、寫作與健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