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詩歌,不僅歡慶稱頌……(艾倫)2023.04.2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4.22

艾倫

基督教是一個喜歡歌唱的宗教。聖經明確教導我們要唱歌,也記錄了大量的詩歌。不僅舊約有,新約也有。這些詩歌,當時都是要唱出來的。

基督徒是喜歡唱歌的群體。無論在初代、古代、現代,無論在世界任何地方,無論是有文化的,還是不識字的,有聚會就有歌聲。

基督徒唱歌,首先是因上帝美善的屬性而敬拜讚美上帝,也是為了彼此教導。當然,詩歌還有安慰人、鼓勵人等等作用。“詩歌的功用”是一個宏大的題目,本文只想略談教導方面的應用。

聖經說:“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西》3:16)

這段經文,在“各種智慧”中,專門說到詩歌,不是偶然的。詩章、頌詞、靈歌,能幫助人將上帝的話存在心裡,“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

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路》 4:4)耶穌在此說明,人要將上帝的話,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不是上帝的某幾句話、某幾段話、某幾卷書,而是上帝的全部話——整本聖經。那才稱得上“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

在歷史上,教會用教導正統教義的讚美詩,捍衛信仰,對抗異端。詩歌的作用實在是不容忽視。我們可以看幾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以法蓮對抗諾斯底派

諾斯底派認為,包括身體在內的物質是邪惡的,是善良靈魂的監獄(所以他們不承認耶穌有肉體),救恩是通過獲得神秘知識達到的。

第2、第3世紀,諾斯底派盛行所謂的“讚美詩”。諾斯底派的創立者之一,巴達薩內斯(Bardasanes,154-222)寫了150首詩歌,表達他的信念。他的旋律非常甜美,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後來他的兒子哈摩尼爾斯(Harmonius),也繼承了他寫歌的“事業”。

敘利亞的以法蓮 (Ephrem the Syrian, 307-373),是東方教會的教師、釋經學者與神學家。他18歲受洗後,可能跟著他的老師,參加過確定基督神性的尼西亞大公會議(AD 325),並在370年拜訪過凱撒利亞的主教大巴西爾(St. Basil the Great, 329-379)。大巴西爾是幫助解釋三位一體概念的卡帕多西亞三教父(the Three Cappadocians)之一。他稱讚以法蓮為持守基督之道的人。

在以法蓮時代,諾斯底派用各種方式,包括藉著他們婦女唱詩團的唱詩,將很多人帶入這個異端。

以法蓮就用同樣的方法對抗他們——他創作了大量的基於基督教正統教義的讚美詩,將基督的誕生、受洗、禁食受試探、守難、復活、升天,以及基督的神性人性以及兩屬性的合一等,教導給人。他讓女子唱詩團在主日和節日唱,他自己也站在她們中間。

儘管以法蓮對諾斯底派的鬥爭沒有取得完全勝利,那個異端學派一直到7世紀都還存在,但是以法蓮讚美詩的獨創性,詩意的想像力,以及建立在聖經真理、傳統和哲學上的教導,贏得了不少基督徒的心,也讓教會認識到音樂和詩歌在堅固信仰上的重要性。

以法蓮的創作,使得東方教會的讚美詩在那個時期到達高潮。他的詩歌用於東正教禮儀中,至今仍存有400首。

安波羅修對抗亞流派

在第4世紀,西方教會學習東方教會,也創作拉丁文讚美詩,用以反對異端。

普瓦捷的主教希拉裡 (Hilary of Poitiers, 310-367),因抵抗皇帝對亞流派的支持,被流放到東方,從而接觸到了東方教會的敘利亞讚美詩。4年後,他回到西方時,將一些希臘文敘利亞讚美詩翻譯成了拉丁文,自己也創作了一些。他用詩歌來對抗亞流異端,教導正統教義。他的這一作法,被安波羅修(Ambrose, 339-397)仿效,並發揚光大。

亞歷山大城的亞流(Arius,大約256-336),寫了很多所謂的“讚美詩”,來傳播“聖子比聖父低等”之類的異端神學思想。他寫的詩歌,是一般民眾能唱的 ,將很多人帶入了異端。

西方正統教會的神職人員,譜寫了肯定三位一體教義的讚美詩。其中最著名的,是安波羅修所作的《仰主榮光》(O Splendor of God’s Glory Bright),和奧勒利烏斯•普魯登修斯(Aurerius Prudentius, 348-413)所作的《當世界還未曾創造》(Of the Father’s Love Begotten)。這兩首詩歌一直傳唱到現在。https://youtu.be/iJ1MIrK8M_Q  , https://youtu.be/3A93iHCpFu0 )。

安波羅修當米蘭主教的時候,小皇帝瓦倫蒂尼安二世(Valentinian II, 371-392)的母親查士丁娜(Justina)是亞流派。她想要一座供亞流派敬拜的大教堂,而安波羅修堅決不同意。他勇敢地抵抗查士丁娜用權力來擴張亞流派的作為,常與之發生衝突。

西元386年,查士丁娜派帝國軍隊包圍了一個教堂,想強行占領下來給亞流派。教堂裡面的安波羅修,為了鼓舞會眾,免得他們因敵人強大的武力而膽怯,就學習東方教會,讓大家唱詩篇和宣講三位一體教義的讚美詩。

這件事情,在聖奧古斯丁《懺悔錄》第9卷第7章中有所記錄。奧古斯丁的母親,當時就坐在教堂最前排。據奧古斯丁說,這是米蘭教會第一次唱讚美詩。後來,西方教會也跟著這樣做。直到現在,米蘭教會還唱安波羅修式的讚美詩(Ambrosian hymn)。

有趣的是,米蘭教會是讓會眾一起唱,可能因為亞流派是會眾唱。而東方教會的以法蓮是讓合唱團唱,可能因為諾斯底派也是合唱團。

會眾失去唱詩的權利

正統教會與諾斯底派和亞流派的衝突,清楚表明了:如果對詩歌的創作和內容不加限制,是極其危險的,容易把人帶入異端。老底嘉會議(The Council of Laodicea, c363)頒佈的教會法令中,第13條明確禁止會眾在敬拜中隨意唱詩:“除了指定的歌手……根據書唱歌,其他人不得在教堂唱歌。”

有多少個教會參與了這個會議,是局部還是全部,權威性有多大,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禁令生效後,仍然有會眾唱詩,比如上面提到的米蘭教會。好在老底嘉會議至少記錄了當時對不加限制的唱詩的擔心,儀式主義的傾向,及加強教會權威的需要。

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眾唱詩從西方教會公開敬拜中消失近一千年,直到16世紀宗教改革以後才重新出現。

敬拜時的詩歌不能隨便唱,這個原則是對的。不過,不讓會眾唱,這就違背了聖經。

路德的詩歌更勝講道

馬丁•路德(1483-1546)脫離天主教以後,對天主教的禮儀進行了一些修改,以供威登堡教堂使用。他從聖經認識到會眾唱詩的權利和必須,決定在敬拜中加入德語讚美詩,以供會眾唱。

可是,他找不到合適的詩歌。能寫的詩人和藝術家,也很不好找。因此,在完成了新約聖經的德語翻譯後不久,他就開始了親自寫歌。當時他正在翻譯《詩篇》,因此他的詩歌受到《詩篇》影響很大。

馬丁·路德不僅僅是神學家,也是音樂家。他的《上主是我堅固保障》(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至今仍被無數基督徒傳唱。在他的榜樣下,許多神學家和傳道人,也以極大熱情,加入了創作讚美詩的行列。1524年,德國的第一本聖詩集,出版了。到路德去世的時候,德國已經出版了60本聖詩集。

從路德的一些信件看,他似乎並不認為讚美詩是用來教導教義的。他認為,讚美詩是因上帝的良善而湧流出的對上帝真誠的愛和敬畏。無論是宗教改革的朋友還是敵人,都一致認為:因信稱義的教義,被廣傳並且接受,路德的讚美詩所發揮的作用,比他的講道更大。

據記載, 路德派傳教士,在禮拜天進入天主教堂,唱這些讚美詩。他們的歌聲,吸引了全體會眾,使得整個聚會點都歸信了改革宗。

路德也派傳教士,站在街角和市場上,向人群唱歌,然後分發讚美詩單張,讓民眾加入一起唱,幾乎在一天之內就贏得了整個城市。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多處。

德國人極易受到歌曲所表達的熱情的影響。況且這些讚美詩用德語,有著他們早已熟悉和喜愛的旋律,表達著救恩的真理,因而具有非凡力量。

 1565年出版的德國讚美詩集的一位編輯說:“我毫不懷疑,通過路德的那首歌(Nun freut euch, lieben Christen g’mein,英文歌名Dear Christians, One and All, Rejoice),成百上千的基督徒接受了他的新教義。”

可惜的是,現在在大多數英文聖詩集,以及中文聖詩集中,都找不到這首詩歌了。倒是可以在巴赫的清唱劇BWV734聽到,也可以在YouTube 上聽到路德宗唱的英文版(https://youtu.be/ZJF3xuytmFw)。

結語

唱歌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作用?我的體驗是,藉著美好、合適的音樂,我們很容易記住歌詞。人可以反復、輕鬆地唱一首歌,可以唱多遍,但很少有人能反復聽講道。特別是有網路之前,想聽講道,只能直接聽牧師講。而詩歌,卻是沒有受過神學訓練的人也可以傳唱。

從上面的歷史事件可以看到,詩歌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我們必須謹慎地對待詩歌。教會如果不藉著詩歌,將上帝的話豐豐富富地藏在基督徒心裡,別人就會用詩歌把異端及世俗的道理,灌輸到人的頭腦中。當教會唱起了有豐豐富富基督真理的詩歌時,就幫助信徒把信仰立在了穩固的根基上。

參考文獻:

1. Edward Dickinson, Music i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Church, (New York: Charles’ Scrubber’s Son, 1953).

2. Johannes Quasten , Music & Worship in Pagan & Christian Antiquity, (Washington,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astoral Musicians, 1983).

3. Dick Lucas, Be Careful What You Sing  … Arian Music and the Battle for the Masses, (ECB, dec.2011).

4. 胡斯托·L·岡薩雷斯,《基督教史》,趙城藝譯,(上海三聯有限公司,2016.3)。

5. Harvey B. Marks, The Rise and Growth of English Hymnody,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38)

6. Paul Henry Lang, 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41).

作者來自中國大陸,2001年在美國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現居美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