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什麼拯救我們“吃人”的欲望——觀《骨及所有》(牧真)2023.04.24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24

牧真

 

很少看恐怖片,卻被第79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的愛情恐怖片《骨及所有》(Bones and All,2022)裡吃人的鏡頭吸引:上個世紀80年代,弗吉尼亞州一個名叫瑪倫的18歲少女,每天上學、看托爾金的小說,看似正常人,卻有一種無法控制的吃人衝動。

電影開頭,害羞的瑪倫終於在學校找到了能與她融洽相處的同齡女孩。然而,在派對上,瑪倫咬掉了閨蜜的手指。恐慌中,她跑回家找父親。

每當瑪倫無法控制自己去傷害別人後,父親就帶著她收拾行李,趕緊搬家。只是,這是最後一次了。父親再也受不了這樣的生活,最終拋棄了18歲的瑪倫,留下了一些現金、一盒磁帶和她的出生證明。

出生證明給了瑪倫線索,去找離家出走的母親。

瑪倫踏上了尋母之路,並遇到了其他的食人者。其中一個名叫李的年輕人,不僅是食人者,而且若他認為某人不值得再活下去,他就會謀殺對方。

瑪倫和李,在雷根時代的美中西部地區,從一個州漂流到另一個州。因為同樣有著創傷,他倆相互吸引,逐漸變成深厚的戀情。

有愛相依,二人決定找工作,過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他們美好的非暴力生活,被不斷糾纏瑪倫的食人者薩利殘酷地打斷。電影以悲劇告終。

 

如何克服難以控制的欲望?

2022年上映的這部《骨及所有》,展現給我們的是食人者猖獗的吃人欲望,讓人看得膽戰心驚。但這也正是《骨及所有》的魅力所在——它雖然講的是食人族,卻暗喻著人貪婪的欲望。

電影要表達的,不是表像的人吃人。導演盧卡 • 瓜達尼諾(Luca Guadagnino關心的是欲望,正如他在其他電影裡表達的一樣。

這位導演最出名的,是他2017年的同性戀劇情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在那部電影中,瓜達尼諾以一對同性戀人為故事主線,試圖為他們饑渴的欲望所造成的罪惡行為辯護。而在《骨及所有》中,導演則通過吃人的欲望,來表達人類欲望的問題。

不難發現,我們看到了扭曲的欲望導致的各種問題。因此,電影探討了這樣一個主題:人們該如何克服這些自己難以控制的欲望?然而隨著食人者年齡的增長,他們吃人的欲望只會越來越強烈。

其中一位食人者談到了“全屍大餐”。他說:“全屍大餐就是吃光整個人,骸骨及所有。享受全屍大餐和沒有享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這便是片名的由來。

為了壓制內心裡吃人的欲望,瑪倫和李選擇相愛。他們想要停止流浪,想有一個家,想把麻煩的過去拋在身後,重新融入社會。

實際上,控制吃人的欲望比為所欲為更難。

片中,李殺了一個男性,後來發現受害者有妻子和孩子。面對這種無法遏制的欲望,女主瑪倫也非常失望和沮喪。“我們應該感到內疚,因為我們在殺人……我們毀了我們不相識的生命。接下來,我們還要過60年,或者70年這樣的日子嗎?”

他們無法掙脫身體裡那吞噬人的欲望。

 

魔鬼煽動欲望

電影中人吃人固然恐怖,但仔細一想,人內心裡隱藏的欲望,其實更可怖。導演讓扭曲的欲望亮相於銀幕,折射的是人的內心。

在瑪倫和李流浪的路上,車子裡的廣播電台唱著:“魔鬼知曉你的弱點。如何煽動你的欲望,他瞭然於心。”

這首歌,讓我深有感觸。

正如聖經所言,我們務要謹守、警醒,因為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參《彼前》5:8)。魔鬼吞吃人,就是利用我們的欲望。

人內心按捺不住的欲望,常生出許多事端。欲望占了上風,就會迅速變強、變大,趁機在人心中攻城掠地,愈發不可收拾。最終,人被欲望所奴役。《雅各書》很好地說明這一點:“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1:15)。

一位牧者談到,欲望驅動著全社會——服裝廣告(買買買)、酒類廣告(喝喝喝),以及網路媒體(看看看)……都在宣揚慾望。世界拋來的欲望,就是一則虛假的產品廣告,不斷對人煽情,引誘人釋放心中那頭欲望的野獸。

從聖經可知,使徒在書信中,常用“欲望”(desire)作為罪的概括術語。

當我們所渴望的東西,成為我們的主人、主宰我們的生活,當我們太想要得到,以至於貪婪的欲望在心中各個角落,囂張地宣揚主權,我們的欲望就會變得邪惡和扭曲……無度的欲望會導致焦慮、憤怒、恐懼、偏執、逃避、侵略、霸道、癡迷,等等。

面對人內心的欲望問題,資深聖經輔導專家大衛·鮑力森寫道:“現代人格理論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一個理論能理解我們的欲望到底是什麼。但當我們聽從上帝的話,我們就能清楚自己的欲望,並學會放下自己的私欲,披戴基督。”(註)

鮑力森的話是一種有力的提醒:從上帝那裡能夠得到藥方,醫治欲望。這藥方裡,有上帝的愛。

 

愛讓人的欲望恢復正常

《骨及所有》中最難能可貴的是,給出了阻止欲望滋長的藥方,那就是愛!

我喜歡電影中的這一幕:食人者布拉德對李說,有他的幫助,瑪倫很幸運。而另外一個食人者傑克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李才是需要幫助的人。他對李說:“隔著老遠就能聞出來(你是食人者)了。你讓我想起遇到過的那些癮君子。你看起來像那種堅信自己能夠自控的人,但只要拉一根小小的線頭,就會(欲火燒身)。也許愛能給你自由吧。”

在看護機構裡,瑪倫見到了母親。瑪倫發現,母親也有食人的欲望,這是當初她離家出走的原因。她在清醒時寫給女兒的信中表示:“離開你們並不容易,我真的很愛你們。我想過自殺。這個世界上我想要的只有愛。相信我,我努力過了。”

原來醫治扭曲欲望的解藥是愛,只是瑪倫母親沒有得到這副良藥。婚姻破碎,她只能選擇離開。

瑪倫抵死不願再吃人,也是因為愛的緣故。

同樣,因為愛,瑪倫成了李在最不堪時的撫慰。她像一束光,照亮了李暗沉沉的生活。

當愛消失,人便如同木偶斷了線,失序,成為沒有方向感的人。然而問題是,依靠人的意志和愛來抵擋扭曲的欲望,是無力的,有限的和殘缺的。用自己意志作為創可貼,根本無法粘合扭曲的欲望帶來的傷口。

許多人知道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入獄。監獄給陀思妥耶夫斯基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他被迫與小偷、殺人犯和醉鬼生活在一起。他得以在後來的小說中,塑造了許多無與倫比的人物形象,比如《罪與罰》中的殺人犯拉斯柯爾尼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於人性本善的自由主義觀點,無法解釋他在獄友身上發現的邪惡欲望。他的神學觀念被現實衝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在最卑微的囚犯身上,瞥見了上帝的形象。他開始相信,只有通過被愛,一個人才有能力去愛。

在《骨及一切》中,李問瑪倫,他是壞人嗎?瑪倫沒有回答。我覺得準確的答案是:我們都不是好人、義人!

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人天生有罪性,可能沒有吃人的欲望,卻另有一些扭曲的欲望,例如《馬太福音》15章19節裡提到的淫亂、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譭謗、驕傲、狂妄……

這些欲望不僅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罪扭曲和惡化我們的欲望,傷害我們與上帝、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常因為欲望,做了許多錯誤的決定,令自己懊惱不已。

在欲望面前,每個人都是不堪一擊的。而上帝是聖潔、公義的,一切含有罪的欲望,在祂看來都是可憎的。值得慶幸的是,祂愛我們,因而創造了一種方式,讓我們的罪可以得到赦免,那就是耶穌基督的寶血救贖。

因此,我們應當悔改和謙卑,承認我們達不到上帝的標準,所以我們要邀請上帝,以及祂那捨己與無私的愛,進入我們乾渴的生命,澆灌和滋養我們。

欲望不會被消滅,但是上帝的愛能顛覆我們的欲望。也唯有依靠上帝的愛,人才能在基督裡脫胎換骨,更換一新。

 

註:David Powlison, Take Heart: Daily Devotions to Deepen Your Faith(Greensboro, NC: New Growth Press, 2022), 86.

 

作者為大陸傳道人,畢業於音樂學專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