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成肉身與後疫情時代的聚會(劉加恩)2023.04.2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4.29

劉加恩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在全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更是迫使各地教會重新面對信仰,由於各處隔離的政策,使得許多聚會的模式被迫改變,線上聚會逐漸成為許多教會的常態。

然而在歷時3年多的疫情後,雖然疫情逐漸緩和、規範政策逐漸放寬,教會仍面對實體與線上聚會的挑戰。

許多已經習慣線上聚會的參與者,不容易回歸實體;同時,又有許多等待實體聚會的參與者,蓄勢待發地重新回歸。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是否有更多屬靈原則的考慮,可以幫助各教會再次評估,或許也成為許多牧長急切關注的議題。

本文嘗試通過對一些經文的討論,期盼在不同處境中與諸多挑戰之下,有在主裡的平安為印證,提出更多可能考慮的向度,有更周全的考量。

道成肉身:面對面勝於透過媒介

約翰二書》的作者巧妙地將真理與愛心連結在一起;而此處強調的真理,在於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真理的基礎乃是上帝,祂永遠與我們同在,而後才會帶出我們生命中的彼此相愛。

經文使用了好幾個不同的介系詞,指出真理與信徒之間的關係。誡命一開始就提到彼此相愛,而這也是行在真理中的必然結果:照著命令就是愛,這不是一個新的命令,而是從起初就賦予的。

這表明,遵行真理不是作者個人的意思而已,是從上帝領受的命令:真理存在我們裡面,表示真理是可以經驗、更是個人性的;真理永遠的同在,使得我們可以在真理當中領受恩典、平安、憐憫。

作者提到在真理中行事,意思是行走在真理中,而不是“坐”在真理中;不只是行動而已,更是一種被真理佔據,心思意念、生活舉止都以真理為基礎而有的狀態。

作者於第9節將假教師、敵對者分別出來,提到凡是“越過”基督的教訓而不持守,這樣的人其實並沒有上帝在他裡面。

越過,指這些敵對者很可能認為,他們對上帝有領先別人一步的認識。換句話說,他們很可能覺得自己是傳遞、教導真理的人,卻忘記了自己也應當在真理的約束之下。只是把自己看成教導者,就很容易讓自己成為旁觀者,因此與信仰群體抽離,沒有辦法真實地活在人前。

在《約翰二書》的結尾(第12節),作者指出他還有很多不願寫出來話想要說,希望能夠與他們面對面談。

歷代的學者都非常希望知道作者到底想說什麼;但在這裡,卻讓我們看見,這是人與人、位格與位格之間的互動,勝過筆墨——亦即今日之勝過訊息、勝過網路、勝過直播。

疫情發生之後,許多教會一直在面對線上與實體聚會之間的張力。當然因為防疫的緣故有很多考量,許多人也提到了線上聚會的好處,甚至從屬靈的角度來說,許多人會認為我們應當只在乎生命冊上的“會員”,而不是在乎某某地方堂會的一份子,因此各樣的形式都可以。

從信仰的角度來說,確實可以這樣說。但聖經卻讓我們看見,門徒寧可有面對面談話的機會,否則是在貶低天國子民的身份。

從道成肉身的角度來說,雖然耶穌可以選擇在任何一個時空環境中來到這個世界,但是祂卻選擇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一個沒有網路、沒有電視,甚至沒有電話的時代。

這些線索似乎在說,真實地活在人當中,才體現道成肉身的價值。

道成肉身:顧念不同的需要

然而,當我們強調實體聚會之際,也需要留意不應該過於簡化當中的教訓,應當也同時留意,需要以彼此顧念作為道成肉身重要的體現。對於信徒而言,教會真實的牧養,勝過於聚會和職責。

《詩篇》第23篇讓我們看見真正的牧養,乃是要帶人同去到青草地與可安歇的水邊。在以色列這樣炎熱的天氣中,若在石頭地上休息實在太熱,而且在那樣乾旱的地帶,水源相當重要;除了供應羊群日用的食物,也顧念羊的軟弱。

羊群要安歇,至少有幾個方面的滿足:其一是絕對的安全,若是有獅子或是熊等危險,那麼羊群絕對不可能安然躺臥在草地上;其二是有足夠的食物與水源。以色列的南部常常是炎熱乾旱,沒有草、水等,而北部就有比較充足的食物,因此牧人常常要憑著他的經驗,帶著羊群走到不缺食物跟水的地方。

然而經文繼續提到,類似綠洲的地方固然美好,但卻不是長久居住的地方。

當這些羊群在牧人的帶領之下,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而恢復了體力後,就需要再出發,而牧人也會帶著它們走應當走的路,最後能夠到達目的地。途中甚至可能經歷死蔭的幽谷,但卻因為上帝的同在、杖與竿的安慰,可以得著真實的平安。

杖是用來開路、趕羊、扶持羊的工具,而竿是用來趕走那些要攻擊它們的野獸。經文似乎暗示我們,死蔭的幽谷乃是必須經過的地方,而牧羊人“為了自己的名引導羊群走義路”(《詩》23:3)。這提醒我們,不論處在什麼樣的境地,自己的生命都在上帝的手中,祂可以使幽暗艱難的路徑,成為我們靈魂甦醒、得到益處的過程。

牧養需要留意真正要留意的,乃是人生命的益處。《詩篇》23篇的作者提到上帝會在敵人面前擺設筵席,顯示不管敵人多麼具有攻擊力,祂仍舊使我們在安穩中度過;信徒更是上帝筵席中的客人。

而後,經文提到用油膏我們的頭,使我們的福杯滿溢。

古代近東的環境氣候非常乾燥,所以需要用油帶來滋潤,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作者用這樣的表達,告訴我們上帝常常在滋潤我們,就像要受到傷害的時候,上帝卻會用油膏我們,並要帶來福杯的滿溢——重要的不是杯子的構造或是材料,而是裡面充滿了上帝的祝福。

因此,真正的牧者做事,都是為了羊群能夠切實得到福份:不受到敵人的攻擊,在宴席當中享受與上帝同在的美好,更在上帝的滋潤、供應當中,享受生命的益處。

在後疫情時代,或許道成肉身的真理,更需要體現在顧念不同人的需要上。

比方說,若有人仍在恐懼當中,牧者就需要按部就班地引導,使人在得著真正的安穩之際,再進一步往前,而非在困境中強迫人按照命令而行。同時,讓人在過程中操練對上帝的信靠:那是一位用杖與竿安慰我們的上帝,也是幫助我們在死蔭幽谷中學習信靠祂的上帝,更是讓我們領受生命滋潤的上帝。

道成肉身:我的牧者是耶和華

牧養同時具有保護與勸戒,不是溺愛也不是過度嚴厲。牧養不只是嘗試解決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是真正看重人是否能住在耶和華的殿中,亦即重視人與上帝的關係。

因此,當我們在反思後疫情聚會模式的同時,或許更挑戰我們是否效法耶穌基督,成為(態度上)願意為羊群“捨命”的牧人,在彼此顧念中,一步步引導人找到更合宜的方式敬拜。這要如同好牧人一般,認識每一隻不同處境中的羊,才能以正確的方式與其互動。

然而在這些認識當中,或許會再次感受到兩難的張力:究竟要強調實體聚會,還是加強線上設置。

感謝上帝,在《詩篇》第23篇的一開頭,已經給了我們重要的提醒:“耶和華是我的牧者”(《詩》23:1)。然而,或許我們更應該看見:我的牧者是耶和華,不是某某神明、某某人物,更不是某某政策……

如此,在後疫情的教會安排,需要更多體會上帝,而不是倚靠自己的認識;更不是只以上帝成為牧者的榜樣,而是以上帝為我們的牧者。這位牧者不單單是在迷失時帶領我們走到當去的地方,也不只是帶給我們保護與勸戒,這位牧者更不只是注意我們生命的益處。

《詩篇》23篇的精神與核心,乃是我們認定只有祂——上帝是我們的牧者,只有耶和華成為我們的力量。因此雖然人生有許多艱難,但因我們的牧者是耶和華,所以我們能夠有盼望;雖然操練牧養很困難,但因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祂定會供應我們所需用的力量;雖然要評估各種處境非常不容易,但我們卻有一位認識並顧念我們每一個人的上帝。

這樣在更多倚靠上帝的當中,我們學習認識每一個弟兄姊妹真實的處境,使我們能夠經歷《詩篇》23篇最後一節的經文:“一生一世必定有恩惠與慈愛隨著我們”(《詩》23:6a)。這是一種恩惠與慈愛要追上人的表達,是作者親身經歷的宣告,更是一種充滿盼望的表達。

在這個盼望中,作者做出一個回應與宣告,那就是要住在上帝的殿中直到永遠(《詩》23:6b)。這個描述,呈現作者似乎歡欣地盼望自己可以與上帝永遠同在。他體會了上帝的美善,更認識到上帝對自己的好,同時也再次鼓勵人、安慰人:上帝與人所立的約,祂必定遵守紀念直到永遠。

後疫情究竟要如何安排聚會?核心的考慮或許可以從認識並效法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為出發,嘗試建立人與人、位格與位格之間真實的互動,並在彼此顧念中,真實地認識每彼此的需要。

教會在世代發展的不同階段中,要常以上帝為我們生命的牧者,幫助我們在認識並為羊群而捨命的態度中,找尋更合適的方案。

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專任教師,內湖信友堂牧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