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靠上帝,向前行 ——與BSF經歷醫治與復原(朱慧安)2023.06.26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3.06.26

朱慧安

回應呼召

2022年8月,我參加的聖經研經團契 (Bible Study Fellowship,BSF) 的領導忽然找我,問我是否願意當組長?

竟然還是英文組的組長!我蠻驚訝的。儘管我參加BSF快20年了,但因為要用英文學習,再加上我在聚會中很少發言。這使我非常猶豫,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勝任。

那週,兒子要參加室內樂演奏,每天認真練鋼琴到半夜,終於順利演出。他的不畏艱難、奮發向上,給了我不少啟發:想想我每天嚴格地督促小孩;如今當媽的是否也應該勇敢回應呼召、踏出舒適圈?

這之前的3個月,我和先生因為一些原因,辭掉了教會所有的服事,準備安息一段時間;但同時,我也憂慮一旦真空期太長,其他的事物很容易就取代了服事。正好先生那時已經決定重新當BSF的組長,所以我考慮和禱告一週後,就答應了做組長。

跟著BSF的進度讀經

BSF相信上帝話語有改變生命的力量。我和先生一直很認同,這也是我們多年來的追求。然而我第一次當組長,很緊張;然而在第一次的組長聚會中,提到了要“信靠上帝,向前行!”(Trust God and Carry On)對我而言,既是提醒也是安慰。

從22年9月到23年5月,跟著BSF的讀經進度,我走過了一段醫治與復原的旅程。其中有許多感動和印證,讓我們相信上帝在帶領我們往新的方向事奉祂。上帝知道我們的軟弱、害怕和憂慮,但祂總是引導著我們,並賜給我們平安。

現在僅藉著這段時間的片段雜記,和讀者們分享,望能同得益處。

孤立懷疑中的微小聲音

10月中,我讀到以利亞逃往何烈山:

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 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王上》 19:11-12)

讀著讀著,我哭了。

回想過去這一段日子,別人是安靜離職,我們是安靜換教會。其中難免會像以利亞一樣覺得孤立無援、害怕膽怯,甚至自我懷疑。但是上帝每每用微小的聲音(如,《詩篇》中的某一句話,旁人的一句鼓勵,兒子的靈修筆記……)提醒我們:

雖我們經過水火,祂卻一直陪伴著、伸出膀臂搭救我們。

那兩週的BSF對我幫助很大,之後的生活也慢慢回到我多年來希望的狀態:平衡且有彈性。不是大部分的時候只為事工瞎忙,而是把重心挪回家。

直面軟弱的真誠生命

在感恩節後的組長訓練中,有幾位組長紛紛分享她們的感恩節晚餐。她們不僅分享了對尚未信主的兒女和他們生活方式 (例如同居、未婚生子) 的憂慮,也同時也分享了她們持續、不放棄的禱告,以及在主裡的盼望。

我聽的時候很感動,忍不住流淚。我想這是每一位基督徒父母的憂慮和負擔吧?

我兒子那陣子正參加受洗班。對於他這種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也蠻認真讀聖經的孩子而言,受洗見證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寫:他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何時從不信到信,甚至連何時第一次悔罪都沒印象。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幫他。而且即使受洗了,也只是信仰的開始,不是嗎?

我也想到過去,有些人會不斷誇耀自己和兒女是屬靈人生的勝利組。或許,在教會中人們不覺製造了一種氛圍:好像生活順遂並且兒女順服,才能證明自己的敬虔,以及因自己敬虔才有資格在教會服事。

在這種氛圍中,除非是緊急的或是無所謂的事情,大家很少也不願分享自己真正的難處和軟弱。反觀這些BSF的組長們,她們的敬虔愛主,但這並不能保證有好丈夫、好孩子和好生活。這難道不才是真實的生命嗎?

BSF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可以讓大家能真誠地分享、彼此安慰、鼓勵和代禱,繼續憑信心倚靠上帝。“凡仰望祂的,便有光榮;他們的臉必不蒙羞。”(《詩》 34:5)

原來我也是約拿

2022年12月初,查到約拿的時候,我正好也在讀紐畢真的《多元社會中的福音》。書中也提到約拿:

“脾氣暴躁、刻薄寡恩、悖逆上帝。相較起來,船上的外邦水手和罪惡之城尼尼微的外邦君王和百姓都有柔軟的心,一聽見便悔改轉向主;約拿反而固執又不信。然而被選、受差遣宣講上帝話語的是約拿,不是別人。上帝使用這個一點也不像宣教士的傢夥……約拿非去不可。”(註)

約拿大概是舊約先知中我比較熟悉的一位。《約拿書》的主題和重點我也早已非常清楚:約拿是如此愛論斷以及自以為義,只希望上帝的恩典和憐憫侷限於以色列人。他看到尼尼微城的邪惡和敗壞,卻沒有看到以色列人其實也正在悖逆上帝。

但是,這次讀《約拿書》,我卻有新的領會。聖靈讓我看到自己就是一個“約拿”——“坐在城外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拿》4:5)。我也是盯著那些自己討厭、憎惡、痛恨的人,等著他們敗亡的結局。我也像約拿一樣,或許對上帝有很多 “知識性”瞭解,卻沒有完全的信任和順服。

BSF 經文釋義裡說:“每當我們狹隘的看法、貧乏的知識,或是情緒的反應與上帝衝突時,我們必須學習選擇上帝的道路”。感謝上帝!祂不放棄約拿也不放棄我。祂使用一點也不像宣教士的約拿,祂也救拔並使用不完美的我。

願我能以基督的心為心,真正地順服祂的旨意。

雀躍歡欣且有盼望

作者繪

“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 沙漠也必快樂; 又像玫瑰開花, 必開花繁盛, 樂上加樂, 而且歡呼。” (《賽》35:1-2)

之前面對這處經文,純粹是因為要找個內含“玫瑰”的經文做上方的經文圖片,而且這段經文似乎給人歡欣雀躍的感覺。但這次讀《以賽亞書》,愚鈍的我忽然(終於)在這段經文看出了盼望。

《以賽亞書》中,上帝對祂悖逆的子民宣告祂的審判,但又在看似絕望之中,預告了將來的彌賽亞的到來和祂的餘民最終的得贖的好消息。這是所有人信靠上帝之人的盼望所在。

分享苦難,只有共情

2023年3月,我的情緒又起伏不定了。

因為需要寫一篇文章,我翻查過去的日記,一時很多不好的回憶,伴隨著委屈和憤怒傾巢瀉出。碰巧那一週的BSF ,在學習與苦難(suffering)相關的經文,這對我靈命和情緒,都有很好的梳理。

在那週的小組討論中,一位組員忽然哭泣。 她分享了一件極其傷痛的事情,而且她說這是自己第一次跟人分享。當時我真的很難過,只能盡量保持鎮定,結束後我為她難過了好久,第二天也打電話安慰她。但同時我也深受感動,感謝上帝用BSF 安慰她、聖靈感動她敞開心懷分享。

這是一個真誠的小團體,雖然一些組員根本沒見過面,卻能在主裡合一,同走天路,分享自己的困難和軟弱,沒有論斷,只有共情。

餘民:祂的憐憫不至斷絕

因為《耶利米書》太長了,讓我一直覺得昏頭轉向。之前我嘗試研讀過一次,讀完之後只記得很長,讀了後面忘了前面……但這次為期3週的課程,讓我有不少新的收穫。

特別是,發現耶利米真是一位很慘的先知,但他的忠心和順服也格外令人欽佩。另外我也被提醒順服上帝代價很高,但是值得!

有天晚上,我在跟先生分享心得時,剛學習過BSF《耶利米書》的兒子也擠進來,忙不迭地述說他的想法。雖然談話時間不長,卻使我們全家仨有非常深入和美好的溝通。現在回想,仍覺得甜美!

過去這一年,因為全家都參加BSF,這使我們常常有機會彼此分享讀經心得。感謝上帝賜我們家這樣的神聖時刻!

另一個收穫則是約雅斤獲釋的經文:約雅斤被擄37年後,新的巴比倫王把他放出來,好好跟他說話、給他比其他同樣被擄的王還高的地位,還常常找他吃飯(參《耶》52:31-34)。這不僅讓我清晰了猶大國最後的幾個王,而且我還發現這個故事又為以色列的歷史留了伏筆。

我想到在先知書中,上帝不斷應許留下“餘民”。以色列/猶大雖然被滅國了,耶西的根卻仍然存留。果然,在耶穌的家譜中,出現約雅斤(約西亞)(參《太》1:11-12)。

《耶利米書》最後這個伏筆帶來之後故事的大反轉:“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 (《哀》3:22)

放手讓上帝決定

在過去的教會環境中,我總有一種“抱怨”是不對、我們不可以質疑的心理壓力。在這次的《哈巴穀書》讀經中,我看到哈巴穀直面上帝,誠實地傾訴他的疑惑和不解。很多時候,哈巴穀的疑惑也是我的疑惑,他的吶喊也是我的吶喊。

上帝的回應也很奇特,完全地出人意料。

雖然我還是無法完全理解上帝為啥這麼做,但是我自己的心境有了很大的轉變。如經文釋義說:“甚至在不明白上帝隱密的行事方式之時,我們仍可以安歇於祂至高無上的主權裡。”

有一次課程中的問題是:“在《哈巴穀書》3章2節,哈巴谷向上帝提出什麼請求?今天,你如何反映這樣的禱告態度?你會向上帝求什麼?”

哈巴穀的請求是:“耶和華啊,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

我讀到這段,特別是“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忽然有種感動:我應該放手讓上帝決定,如何對待那些得罪和傷害我的人。過去,我總是禱告求上帝重重地懲罰他們、快快地彰顯祂的公義。但讀到此時,我禱告求上帝讓他們知道上帝的心意並且悔改。

我也跟先生分享自己心境的改變,希望上帝能光照他們,他們若看到自己的虧欠,自然會來跟我們道歉。當時先生還開玩笑說那我慢慢等吧。沒想到,沒過多久,一位之前曾在教會裡,趁四下無人時欺負我兒子的弟兄,忽然寫email 給我們道歉。

我相信,這是上帝回應了我的禱告!

信息如慈繩愛索

從22年9月到今年5月,最為艱難的BSF結束啦!

感謝主,如果不是當組長,我搞不好中途已經放棄了。因為是組長,每週功課、講解和經文釋義都無法偷懶。很奇妙的是,每週的信息幾乎都跟我的處境相關相符,好似上帝藉那一週的經文在跟我說話。我們家都覺得過去一年的BSF就像上帝緊緊拴在我們身上的繩索,讓我們不至於在艱難的信仰環境中墜落。

真感恩我們的生活中有BSF, 上帝的話語做我們隨時的幫助和安慰。

註:紐畢真,《多元社會中的福音》,楊基 譯(香港:宣道出版社,2019),202。

作者來自臺灣,現居美國,在加州能源委員會任空氣資源工程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