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8.02
孫艾苓
“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詩》119:9)
當孩子會覺得父母好煩的時候,孩子的心態需要調整,父母的教養也需要調整。孩子不耐煩的原因,大多來自不成熟的的性格、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等。另一個原因,則是缺乏適當的管教。
永不放棄
在疫情期間,許多的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網路遊戲,甚至線上交友。在我的教會裡,有一個高中生,由於疫情而失去了正常的社交生活,把大部分的時間投入線上遊戲。每當父母要他停止玩遊戲,他就覺得不耐煩,進而情緒失控,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他的父母意識到,問題可能不是單單沉迷於網路遊戲。於是,他們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就是媽媽辭掉工作,全時間、全心在家陪伴孩子。
那位媽媽告訴我,她在禱告中尋求上帝的心意,知道陪伴孩子是眼前最重要的事。
3年之後的今天,孩子已經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玩遊戲的時間,也恢復了正常的社交生活,並順利地申請到理想的大學。
3年前,孩子的媽媽和我一起禱告,將這個孩子交托仰望主。這一次,我們一起獻上感恩!我知道這位媽媽做得最正確之處在於,當孩子心理狀態和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她沒有放棄禱告。她選擇勇敢面對,陪伴孩子走出憂鬱症的低穀。
青少年面對身體的變化、學業的壓力、家庭的關係等,很容易產生憂鬱的傾向,並演變成生活沒有目標,對身邊的人和事不感興趣,對父母的話不願意聽從。因此,當孩子覺得父母好煩的時候,我們必須先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瞭解孩子是否知道“違背父母"是不討上帝喜悅的(參《羅》1:30)——如果孩子不認識上帝,不明白何為正路,他對父母當然不會有尊敬的態度。《詩篇》119章9 節提醒我們,上帝的話語可以引導孩子走正道。
勇於管教
同時,父母也可以自我省察,教養的方法是否合上帝心意。
合上帝心意的教養,是勇於管教,而管教首先要建立在愛的關係上。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不會服從父母。我們可以參考以下的管教原則:
1. 恰當的指示
當父母對孩子有所期許,要求孩子做到某一點的時候,應當事先向孩子解釋原因和方法,給孩子發問的空間,並根據孩子的情況做適當的調整。
2. 溫柔的引導
當父母給孩子指示的時候,應當注意說話的語調,要保持平靜、溫和的口氣,孩子會容易接受。
3. 適齡的訓練
父母應當注意,不要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特別是超乎其年齡的。不切實際的、無法到達的期待,容易造成孩子的自信心低落。
4. 鼓勵的言語
父母的鼓勵,可以建立孩子的信心。鼓勵也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在備受鼓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對他人也會充滿愛心。
5. 不吝的肯定
不要吝嗇給予孩子肯定。父母的認可,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並且勇於面對挑戰。
6. 謹慎的評論
當父母不喜孩子的行為、態度,帶著情緒批評和責備孩子,容易使孩子錯失了父母真正想要表傳達的意見,只感受到父母的情緒。
因此,父母評論孩子的時候,必須注意自己的情緒要平穩。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進步,而不是打擊孩子。
7. 有效的處罰
所有錯誤的行為,都應當受到有連帶關係、有效的處罰。這可以使孩子知錯,改正錯誤的行為。反之,無效的處罰,則會使孩子的錯誤行為更加嚴重。
有效的處罰,是讓孩子有自我反省的機會,並不需要體罰,只要糾正孩子的心態,孩子自己想通:他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錯了?應當如何改進?
無效的處罰,就是父母直接指出錯誤,孩子只能單方面接受,沒有經過自我反省。他的行為也許會被糾正,但心態卻依然停留在不明白的狀態,將來依然可能犯同樣的錯。
首要責任
如果父母堅持按照聖經原則教養孩子,把上帝的話語教導給孩子,花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言行充滿愛,他就不會對父母不耐煩。
《以弗所書》6章4節 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教訓,希臘原文peideia(the discipline紀律。編註),指的是有連帶關係的糾正。 警戒,希臘原文nouthesia(有訓詞之意。編註),指的是聖經的話——用上帝的話語去教導孩子,是基督徒父母的首要責任。
上帝的話語大有能力,能夠引導青少年走正直的道路、行為清潔,也能夠裝備父母成為堅持聖經原則的管教者、關愛的陪伴者、不放棄的禱告者!
作者為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教育碩士和家庭教育事工博士。現為匯點教會Pleasanton 分堂國語部傳道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