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3.08.16
何西
經文: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13:3)
每當災難來臨時,或是自然災害如海嘯、地震、颶風、山火、瘟疫;或是社會事件如偷盜、搶劫、疾病、車禍、兇殺等等,我們都會問:為什麼會發生在這些人的身上?
時空回到2000年前,人們對於災難的反應並無二致。但主耶穌不僅挑戰了當時人們普遍對於苦難的看法,也挑戰人們從當時事件的“看客”,成為更大事件的參與者。
報應神學
在古近東地區,如果某人經歷一些災難,那一定是這人犯了罪而被神刑罰。以耶穌的門徒為例,他們曾這樣問主:“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約》9:2)又如約伯的朋友以利法認為:“無辜的人有誰滅亡?正直的人在何處剪除?”(《伯》4:7)
的確,聖潔的上帝是會處理罪,刑罰罪人。但是,是不是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群體受苦就一定是這人或這群體直接犯罪所致呢?有可能,但絕不一定。
這種“報應神學”是人們面對苦難,這一千古難題簡單的歸因。這其實正反應了人們在處理苦難與上帝關係的困難。只是,人們不肯接受苦難的奧秘之處,而是嘗試對其進行簡單粗暴處理。此外,“報應神學“在對上帝認識上同樣地過度簡化:片面地強調了的上帝刑罰罪的公義屬性,而忽視了祂拯救罪人的憐憫屬性。
當時,在加利利發生了震驚世人的事件:羅馬總督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摻雜在他們的祭物中獻祭。這不僅是對加利利人信仰的赤裸裸地褻瀆,也是對他們的白色恐怖統治。可想而知,這勢必引起加利利人,乃至所有的猶太人對此的憤慨。有人問同樣來自加利利地區的耶穌,期望祂能從當事人的角度對此進行一番深刻解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耶穌沒有直接回應,反而質問問問題的人:“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路》13:2)祂講出了人們心裡的想法。
耶穌接著說: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13:3)!不僅如此,他還列舉了另一事件,希羅亞樓倒塌壓死18個人的慘劇。
擁抱基督十字架
顯然,耶穌並不認同當時流行的對於悲劇的解讀,但祂卻不打算對此在知識上跟他們進行討論,反而將問題拋向這些問問題的旁觀者,轉變他們成為更大事件的參與者,並挑戰他們做出回應。
祂一方面指出,我們並不比遭難之人的罪少,將來一天同樣面臨更大的災難—上帝的審判。我們都準備好如何面這樣的結局了嗎?另一方面,祂邀請我們回轉向上帝,從而逃避將來的審判。
耶穌關於苦難的解讀一定會令一些人失望,因為祂並沒有給出苦難直接的原因。但是,祂卻以行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更大的悲劇,而祂處理的方式就是自己成為悲劇的核心:甘願走向十字架,替眾人而死,從而救贖人脫離更大的悲劇——上帝的末日的審判。
這十字架正是上帝公義審判與其憐憫救贖的交匯之處,是處理人類悲劇的根本之所在。
在悲劇面前,沒有人是看客。因為世人都犯了罪,全都面臨死亡的威脅、面對聖潔的上帝的審判。但是,耶穌基督以祂的死和復活從根源上解除了最大的問題:死亡。從而,我們擁抱基督十字架的可以有盼望,即便在世間仍會面臨苦難。
正因如此,基督的跟隨者可以效法基督走進苦難的人和群體,與他們一同苦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並引導他們走向基督,這最終的安慰與盼望。
每一個悲劇都是給我們的一次提醒。但不得不承認,我們都容易有一種看客心理,特別在網路時代。
主耶穌不想讓我們繼續以看客的心態巧妙地回避自己的困境,而是督促我們如實面臨,並為我們的困境提供了一條出路:悔改轉向公義、憐憫的上帝,接受在十字架上提供的救恩,從而逃避將來更大的悲劇,並在世間經歷悲劇的時候仍舊懷有盼望。
禱告:主啊,我承認自己對於悲劇常有不正確的認識和看客的心態。求主讓我謙卑的看自己的罪,轉向基督和祂的十字架,從而逃避將來更大的悲劇,並在世間經歷悲劇的時候仍舊懷有盼望。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