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史話12:火煉真金(呂沛淵)

呂沛淵
本文原刊於《舉目》18期

       關于耶路撒冷教會,在主後49-50年“耶路撒冷會議”(記載于《使徒 行傳》15章)之後的發展情形,聖經並無詳細記錄。主的兄弟雅各是主要的使徒,繼續領導當地的教會。雖然他在“耶路撒冷會議”最後發言定案,“外邦人得救 不需遵行舊約律法條例”,然而他身為猶太人,繼續遵行律法,過禁慾的生活,得眾民的喜愛與尊敬,被人尊稱為“義者雅各”。特別在信主的猶太人中,對律法熱 心的有成千上萬,雅各是他們的當然領袖。

主的兄弟雅各

       雅各的事奉對象與事工處境,可從其著作即新約《雅各書》中,看出 特色。《雅各書》是承接舊約先知書的信息,類同“登山寶訓”的筆調,指明神子民的生活見證。書中斥責聽道不行道、以貌待人、有信心無行為、倚靠自己誇口的 人,更是警誡壓榨貧窮人的富人。《雅各書》充滿了實際生活的教訓,教導讀者如何面對試煉、得勝試探;講明真實的“義”,控制舌頭,真實的智慧。書中提到這些信奉“榮耀的主耶穌基督”的讀者,是參加“會堂”的聚會,有其猶太背景(《雅》2:1-2)。

        雅各特別堅持“真實的信心必定結出行為的 果子”,他引用了“亞伯拉罕獻以撒”與“喇合接待探子”為例,說明真信心必定是藉行為顯明出來。奇妙的是,《希伯來書》11:17,31也引用這兩個例 子,說他們是“因著信”而如此行。保羅在《加拉太書》5:6說,“唯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可見,雅各與保羅所教導的是一致的,因為他們都是 被聖靈感動,寫出神的話。

保羅與雅各

       保羅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是“單單因信基督稱義,不靠行為”。此消息傳到耶路撒 冷,遭到“律法主義者”的誣陷,說“不靠行為得救,不就是作惡以成善嗎?”。所以,保羅在《羅馬書》中回答說:“這是毀謗我們的人現在說的,並且也有人現 在認為我們有這話”(《羅》3:8,原文直譯)。保羅寫此書時,是主後57年左右,在第三次宣教旅程將近尾聲,要回耶路撒冷之前。可見當時在巴勒斯坦的 “割禮派”猶太信徒,仍在謠傳詆毀保羅所傳的福音。

        所以,不久之後,保羅帶捐款奉獻抵達耶路撒冷,面見雅各與眾長老述說宣教見證後,他們 對保羅說:“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他們聽見人說你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 遵行規條。眾人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徒》21:20-22)。為了讓眾人知道這些謠言是無中生有,他們就規勸保羅赴聖殿行潔淨禮。保羅懷著 “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林前》9:20)的心,就照辦了。

        不料,保羅的聖殿之行,因人造謠他帶外邦人進殿,引起了全城暴亂。後來,羅馬駐軍千夫長逮捕保羅,將他解送至該撒利亞,交給羅馬巡撫腓力斯。腓力斯雖知保羅無罪,為要討好猶太人,就將他拘留在監。兩年後腓力斯 下任,由非斯都接任。由于保羅上訴羅馬皇帝,就被解送羅馬,約于主後60年抵達。保羅在該撒利亞作監兩年期間,耶路撒冷教會相安無事。一般民眾稱教會為 “拿撒勒教派”,視之為可和平共存的猶太人團体。

雅各殉道

        但是好景不常,當主後62年巡撫非斯都死于任內,阿比那斯 (Albinus)被任命為猶太巡撫。在他赴巴勒斯坦到任之前,有三個月空檔。大祭司亞拿二世(Annas II,又名亞拿努斯Ananus,為新約福音書所提及的大祭司亞拿之子)趁此機會下手除掉雅各。根據猶太史家約瑟夫的記載,亞拿二世召集主持猶太公會“將 那稱為‘基督’的耶穌之兄弟,其名為雅各,以及另一些人帶到公會前。後來,他指控他們違犯律法,吩咐將他們用石頭打死”(《古史》,第二十卷,9章1 節)。

        主後第四世紀史家優西比烏的《教會歷史》書中保存了第二世紀的黑吉西波(Hegesippus,有猶太血統的基督徒作家)有關的詳 細記述。根據他所說,雅各終身作拿細耳人,其禁慾生活、敬虔禱告、聖殿崇拜,贏得耶路撒冷眾民的敬愛,稱他為“義者雅各”與“人民保障”。他真誠見證耶穌 是“羊圈的門”與“生命之道”,帶領了許多猶太人加入“拿撒勒教派”團契聚會。不但如此,他常常跪著為耶路撒冷與以色列民禱告,以致其膝蓋表皮變得如駱駝 膝蓋之堅硬。連他被石頭打死之時,也正在為逼迫他的人禱告。所以,黑氏認為耶路撒冷後來遭難被毀,就是“義者雅各”被謀殺殉道所導致的直接報應。

大祭司的陰謀

        大祭司亞拿二世與其黨羽為何要對付雅各呢?亞拿家族是撒都該派的祭司家族,靠攏羅馬的勢力。很可能他們擔心“彌賽亞運動”的蓬勃發展,會成為政治勢力,引發 羅馬帝國的武力鎮壓,而導致猶太人滅亡。所以,要先下手剷除異己,這是亞拿家族的一貫策略,大祭司該亞法(亞拿的女婿)要除掉主耶穌的陰謀,也是如此 (《約》11:47-53)。亞拿二世下手除滅“拿撒勒派”教會領袖雅各的原委,不過是蕭規曹隨罷了。

        按照法律,猶太公會無權執行死刑。 羅馬巡撫阿比那斯到任後,對亞拿二世違法擅自作主,非常生氣。猶太王亞基帕二世,為討好新官上任的阿氏,就立刻將亞拿二世撤職。至于“拿撒勒派”的領袖繼 任人選,優西比烏根據黑吉西波記載,說: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由雅各的堂兄弟西面(Simeon)繼任領袖。西面是革羅巴的兒子,而革羅巴是約瑟(雅各之 父)的兄弟(《約》19:25)。據說,西面活到羅馬皇帝特拉兼(Trajan)在位期間(主後98-117),年老為主殉道。

苦難逼迫的加劇

        雅各領導的“拿撒勒教派”受到極大打擊。這些猶太基督徒,其中不少人熱心律法,現在看到連雅各這麼虔誠信主的人,都受害慘死,心中起了搖動。他們覺得所信的 彌賽亞主耶穌,已經離開這麼久了,目前尚無跡像顯示祂會榮耀大能的再來,為祂的子民伸冤。祂預言聖殿將要被毀,然而聖殿安然屹立在此,並且每日的獻祭頻繁 不斷。大祭司領導的祭司長們敵視教會,認為教會是異端。因這些信徒所遭遇的逼迫太大,就懷疑當初離開猶太教是否上算。

        不僅是耶路撒冷的拿 撒勒派信徒,在當時面臨這樣的試探逼迫;在其他城市的猶太基督徒,也面臨日漸加劇的同樣逼迫。在信心低落與迫害升高的情況下,他們考慮回到猶太教的懷抱, 不再繼續為主受苦。其實,雅各在生前所寫的《雅各書》已經反應出猶太人基督徒遭受逼迫的苦況,他鼓勵散居各地“落在百般的試煉中”的信徒,都要以為大喜 樂,因為“信心要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雅》1:2-18);靠主忍耐等候主來,在苦難中要禱告,幫助失迷的弟兄回轉(《雅》5:7-20)。

致希伯來人的信

        有位具猶太背景說希臘話的教會領袖(可能是在雅各殉道離世之後),寫了一封長信,給處在苦難逼迫中的猶太人信徒,堅固那些動搖了的基督徒。主耶穌再來的日子 遲延了嗎?他們應當歡喜快樂,“因為還有一點點的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第一要緊的,他們要敵擋試探,絕不可重回猶太教裡去,這是背叛真道,故 意沉淪,再也沒有救法。因為他們早已知道:除主耶穌以外,別無拯救,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此書信提醒、警告讀者: 要回去猶太教?這不僅是背叛真道,更是愚昧糊塗。“猶太教”系統雖然外表冠冕堂皇,仍具吸引力,但是只是沒有實体的影兒。主基督已經為祂的子民,獻上一次 永遠的贖罪祭;現在聖殿祭壇上每日所獻的祭,已失去意義。舊約祭司制度也同樣失效了,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已經廢去了;因為主基督是衪子民的大祭司,已經升入 高天在天上的聖所,履行其永遠常存的大祭司職任。我們既然靠著祂來到了天上聖所,為何要留戀地上的聖所呢?我們靠著更美的大祭司主基督,可以進入至聖所, 為何要羨慕在地上聖殿外院的獻祭呢?總的來說,地上的耶路撒冷聖殿及其有關的獻祭制度,已經廢棄,要歸回猶太教,實在是愚昧至極。

四十年將盡

         此封書信即是“新約”中的《致希伯來人書》,簡稱《希伯來書》。作者在書中引用《詩篇》95篇7-11節,呼籲讀者:“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話,就不可硬著 心”,像他們的祖宗“在曠野惹祂發怒,試探祂的時候一樣有四十年之久”(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至進迦南之前,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作者提醒他們:主耶穌死裡 復活升天(約主後30年),至今(靠近主後70年)將近四十年了。主基督自己論到聖殿將要毀壞時,不是說過:“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 (《太》24章)。時候快到了!聖殿被毀的時間,迫在眉睫。為何還要回到以聖殿為中心的猶太教呢?作者更進一步嚴重提醒:有一天,一切物質界“受造之物都 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我們已經得到“那不能震動的國”。最要緊的是,我們在基督裡所得的,遠超過我們在世上所失去的或將要失去的。世上的一切都 要過去,“耶穌基督昨日今日,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結論

       《希伯來書》的信息,真是何等寶貴,不但安慰了當時各地的教會,也預備了巴勒斯坦基督徒,面對接踵而來的聖地浩劫。他們經歷了主後70年的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陷,聖殿被毀,猶太教聖殿制度徹底瓦解。

         從此,“割禮 派”律法主義者失去了說服力,不能再危害教會。《希伯來書》也成為歷世歷代在苦難逼迫中基督徒的極大鼓勵;並且使得我們明白舊約與新約的一脈相傳,更認識 了主耶穌基督是整本聖經的中心,神與人之間最終的啟示。

作者現在北加州基督之家第五家牧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