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李玟到《海底》——如果流行文化可療癒……(李靜)2023.10.0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10.02

李靜

 

這幾年,“抑鬱症”這個詞頻頻出現。從社會新聞,到個人周遭;從流行歌曲《海底》,到李玟自殺,越來越多地聽到這個詞。尤其是天后級歌手李玟,與抑鬱症進行了多年的鬥爭,最終仍是選擇了自殺,讓歌迷感到無比哀傷。

我在20歲左右時,也有過一段非常抑鬱的經歷。最近半年,因為面臨畢業、找工作、照顧孩子和家庭等一系列問題,我數次焦慮症發作。感謝上帝用亮光和真理指引我,我才不至於滑向黑暗的深淵。

 

世界已然將你拋棄

上文提到《海底》這首網路歌曲,該曲發行於2020年,由“一支榴蓮”作詞、演唱,講述一個女孩避開人群,穿著白裙,走向大海自殺的情境。

近年來,中國大陸表現年輕人抑鬱狀態的歌曲並不少,如樸樹的《平凡之路》、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等。但是直接描繪自殺情節,並引起廣泛關注的,當屬《海底》了。這首歌淒美哀婉,把對世界的悲傷和絕望表達得淋漓盡致:

“往海的深處聽,誰的哀鳴在指引。靈魂沒入寂靜,無人將你吵醒”

“你問我死後會去哪裡,有沒有人愛你,世界能否不再/世界已然將你拋棄”

“總愛對涼薄的人扯著笑臉,岸上的人們臉上都掛著無關,人間毫無留戀,一切散為煙”

“來不及來不及,無人將你打撈起。來不及來不及,你明明討厭窒息”。

截至到2023年7月下旬,歌曲在嗶哩嗶哩上有316萬、Youtube上有860萬的播放量。每個播放平臺上都有3000多條評論,以年輕聽眾為主體,大多表示共鳴:

“我也是憂鬱症患者,可是聽了這首歌對我很療癒……畢竟這是我們的心聲……只是希望有人能夠做我們的傾聽者,不帶有嘲笑,不帶歧視……在我們失落的時候,能夠傾聽我們的傾訴……”

“聽著聽著,眼淚莫名就流了下來。每一句歌詞都深深地戳進了我的心裡。角落裡,靜靜抱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著?那麼努力的活著,是為了什麼?人間很好,可是我不想再來了。”

“聽著聽著就哭了!真的太窒息了!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活著。”

“這歌曲讓人有點抑鬱,但又有一點安慰的感覺。”

“這首歌真的讓我體會到了抑鬱症患者的絕望。”

事實上,播放量遠遠比現在看到的多。然而因為歌曲蘊含的“負能量”,很多平臺上都將其刪除了。

這首歌之所以如此特殊,能夠引起廣泛關注,與當下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無法繼續熱愛自己

據《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國抑鬱症發病群體,呈上升化、年輕化趨勢。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占比30%,18-30歲占比52%(註1)。然而心理諮詢師卻嚴重短缺,每百萬人口僅有20人能夠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與美國相差50倍。

在治療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藝術,尤其是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起到疏導大眾心理問題的作用。從上文的評論中可以看出,抑鬱症患者聽了《海底》這首歌,感到被理解,情感得到宣洩。旁觀者也通過這首歌,感受到了抑鬱症患者的絕望。

“一支榴蓮”介紹自己的創作初衷,是“希望能通過這首歌,讓大家對於抑鬱群體多一份理解,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並希望正處於負面狀態的朋友聽歌、發洩,然後繼續“熱愛自己,熱愛生活”(註2)。

可惜評論區顯示,聽完這首歌後,很多人感到陰鬱、無力。能夠“熱愛自己、熱愛生活”的,幾乎沒有,因為歌曲本身並不具備這種能量。

 

明天是個好天氣

一年後,由唐恬(註3)作詞、鳳凰傳奇演唱,把這首歌做了改編。目前在B站上有4500萬播放、13.7萬評論,Youtube上有610萬的播放、1900多條評論。改編後的歌曲收到了大量好評,一改原版的陰鬱、悲傷,變得溫暖、激昂。歌詞肯定了個體的價值,也表達了世界的美好:

“你是重要的存在,是某人的星星”

“散落的月光穿過了雲,躲著人群,溜進海底。有光正在找你,它想溫暖你。它說你聽你聽, 有人喚你回去”

“來不及來不及,也要唱給你聽。春日雨夏蟬鳴,明天是個好天氣。秋風起雪花輕,海底看不見四季”。

歌曲視頻下面,有很多令人心痛的評論(註4)。不少抑鬱症患者講述著自己的經歷,並感謝這首歌給他們帶來的希望:

“‘明天是個好天氣’,這句話真的太打動人!”

“聽到‘春日雨夏蟬鳴,明天是個好天氣’的時候,就特想哭。”

“我周遭的人都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我,你不被需要。你是活著還是死了,對我們沒任何影響。這首歌,真的,告訴我,海底沒有四季,我想活。我最喜歡秋天,還有夏天的蟬鳴。”

很多人都說,被最後幾句歌詞打動,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那麼,一首歌、幾句詞,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治癒效果?

有一些學者認為,當一首歌、一部電視劇或一本小說的銷售量達到一定程度,它們就成了一個流行文化的文本,既反映、同時也形塑著大眾的世界觀、價值觀,而且,能起到像宗教一樣的效果(註5)。

像宗教一樣,流行文化也從不同的角度,為生命提供意義、幫助人們應對生命中的問題,並試圖提供答案。原版《海底》中的女孩因為對人間絕望而選擇自殺,而改編版為她提供了答案:“明天是個好天氣……海底看不見四季!”

 

一個向上仰望的開始

我想這樣的答案確實具有治癒效果,因為一方面,科學研究表明,與大自然接觸,人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意識到有更大的存在。這樣能很大程度上緩解壓力、焦慮和抑鬱(註6)。另一方面,把視角從人際關係轉向天空、四季,也是一個向上仰望的開始。這其實就已經是探索宗教信仰的起點了。

在這個世間活久了,每個人或早或晚,會有各樣的創傷,變得傷痕累累。怎樣理解苦難,是人生重大的課題。要解決這個課題,解決張愛玲所說的中國文化中的“大悲哀”(註7),靠文化、藝術是不夠的,需要到信仰中尋求答案。

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其實不然。而在眾多宗教派別中,基督教對於苦難的人生狀況,能夠提供最完滿的答案。

以我自身的經驗,在基督信仰這條天路歷程上走得越久,越變得清醒、理性、勇敢,而非沉溺在痛苦、挫折中無法自拔。因為,真理使人得自由,幫助我們認清世界真相,從而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上帝子民抑鬱時的特權

聖經中,就有很多對苦難的描述,和抑鬱症患者的例子。

        • 以利亞

先來看先知以利亞的故事。他先是對上帝信心滿滿,一人對峙450個巴力先知。然而當耶洗別王后追殺他,他在曠野中走了一日,就抑鬱了。他向耶和華求死,覺得自己太孤單、力不能勝。

他睡著後,天使叫他起來吃東西。他吃完又想躺平,天使又叫他起來吃,並對他說,你要走的路甚遠。抑鬱的人大概沒什麼食欲,但他順服天使,還是吃了。走了40晝夜,到上帝的山,聽上帝對他說話,繼續為上帝做工。最後以利亞乘旋風被上帝接去。

法國藝術家古斯塔夫•多爾  (Paul Gustave Louis Christophe Doré, 1832-1883)於1866年的作品:天使供養以利亞(Elijah Nourished by Angel,《王上》19:1-21)。收錄於多爾英文聖經(Doré’s English Bible)中。

       • 約伯

然後是義人約伯。

《約伯記》中有大量的篇幅,記載約伯遭受的苦難。這些苦難,使他詛咒自己的出生和存活。他“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參《伯》3:21-22)。

妻子勸他,“棄掉上帝,死了吧”。3位朋友從遠處而來,本想安慰他,卻不得要領,反而起到嘲笑他、打擊他的效果。

但是,約伯始終沒有放棄信仰,沒有選擇自殺。他抓緊上帝,向上帝抱怨,在上帝面前陳說自己的苦情,“我的朋友譏誚我,我卻向上帝眼淚汪汪”(《伯》16:20)。最終上帝對他說話,加倍地賜福他。

        • 大衛

《詩篇》中的大衛,遭受仇敵的逼迫。也曾在痛苦中禱告:“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飄起,把褥子濕透。我因憂愁眼睛乾癟,又因我一切的敵人眼睛昏花。”(《詩》6:6-7)。但是在向上帝吐露苦情之後,大衛始終不忘讚美與稱謝上帝的良善與信實。

       • 耶利米

還有先知耶利米。他是一個情感充沛的人,因傳講上帝的話,受到人的譭謗、戲弄、淩辱。他也多次向上帝抱怨、訴苦,並咒詛自己的出生(參《耶》 21)。當錫安城遭遇患難,他淚流成河,歎息悲傷,以致“心腸擾亂,肝膽塗地”(《哀》2:11)。他所描述的耶路撒冷的慘狀,令讀者無不心痛淚流。

然而在如此的境況中,他仍稱頌上帝的公義和慈愛,順服上帝的帶領:“我們不至於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哀》3:22-23)

以上幾位聖經人物,都經歷了黑暗的幽谷,有許多痛苦和掙扎,但他們都有一個情緒的出口:向上帝傾訴。

這是基督徒的特權,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

當我們悔改認罪,憂傷痛悔,存著無虧的良心向上帝祈求,最終上帝總會出手相助,因為祂是如此地愛我們。

人的局限性,註定了人向別人提供的幫助是有限的。約伯的3個朋友,為他的遭遇放聲大哭,並陪他同坐無言7天7夜,但仍不能夠提供安慰。唯有上帝,最後把約伯的苦難翻轉成祝福。

想起宣教先驅Elisabeth Elliot的一句話:“Every experience in life, if offered to Jesus, can be your gateway to joy.”(每一種生命經歷,如果獻給耶穌,都可以成為通往喜樂的大門。註5)。

 是的,每一種經歷, 即便是疾病、困苦、悲傷,如果把它們交託給上帝,都可以成為通向喜樂之路。

願我們不是白白受苦!願每個受傷的靈魂都能找到真光,在光明中,勇敢地走前面的路!

 

註:

1.  鳳凰網“2022最新數據:5成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https://health.ifeng.com/c/8JW2WC1dbd2

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a411N7sg/?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a6c652de98786ed15efb746198e0f1e

3. 唐恬作詞的另外一首歌曲《孤勇者》,由陳奕迅演唱,是2021年華語十大年度歌曲之一。

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p4y1t7DJ/?vd_source=3a6c652de98786ed15efb746198e0f1e

5. Elisabeth Elliot podcast #72 “Deliverance from Depression.” https://youtu.be/q_cNns2Pb1E?si=kcjSneTvUfw2J1AH

5. Bruce David Forbes, “Introduction: Finding Religion in Unexpected Places,” In Religion and Popular Culture in America, Edited by Bruce David Forbes and Jeffrey H. Mahan (Oakland,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hird edition, 2017), 1-24.

6. “5 Science-backed Reasons Nature Can Heal the Soul”. https://www.wevorce.com/blog/5-science-backed-reasons-nature-can-heal-soul/

7. 在《中國人的宗教》一文中,張愛玲指出,“中國文學裡彌漫著大的悲哀…細節往往是和美暢快,引人入勝的,而主題永遠悲觀。一切對於人生的籠統觀察都指向虛無。世界各國的人都有類似的感覺,中國人與眾不同的地方是:這‘虛空的空虛,一切都是虛空’的感覺總像個新發現,並且就停留在這階段。一個一個中國人看見花落水流,於是臨風灑淚,對月長籲,感到生命之暫,但是他們就到這裡為止,不往前想了”。

 

作者現居美國佛吉尼亞州,為藝術學碩士與文化研究博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