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德
本文原刊於《舉目》16期
一、千萬別洋味十足
多年前還沒信主耶穌時,我也時常去教堂,聽講道,聽佈道,有時聽進去了,有時聽不進去。聽不進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道講得實在是太洋味十足了,內容不去說它了,單說這形式,就令我不舒服。比喻,一講到例子,就統統都是西方人的故事,好像中國就沒出過什麼基督徒似的,就連引用格言,也只有西方的,沒有東方的。要不是看著講道的人長的的確是東方臉,說的也是中文,還真以為這是一個西方人在對著一群西方人講道呢?
多年來,國人一直把基督教視為“洋教”,這自然有偏見,不必細說,但是,反省我們基督徒自己,難道就沒有我們的原因嗎?我們對西方教會的一切都照抄照搬,弄得教會洋味十足,天長日 久,連自己也搞不明白了,到底什麼是基督教的根本內容,到底什麼是基督教的外在形式,什麼是不變的,什麼是可變的?
無論如何我們都得承認,基督教是從外國傳到中國本土的,絕對不可能沒有洋味,也就是說,在基督教中包含了中國文化中從來沒有的新信仰,新思想,新概念,新的宗教儀式,而最重 要的,是一位炎黃子孫從來沒聽說也不認識的救主耶穌基督,一本中國人從來沒有讀過的經——聖經。如果基督教一點洋味也沒有了,全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土特產,那麼,大概也就不是什麼基督教了。
但耶穌基督的信仰若能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那麼,就絕對不能洋味十足,必須有本土味,中國味,有鄉土氣息,讓中國人一聽到就覺得這是我們自己的,或者說,是上帝向我們中國人說話,並且,這話說得令我們感到親切,熟悉,有一種回到家裡的感覺。
在傳福音中,這一點尤其重要,鄉土味,這是我們縮短與朋友們的精神距離的粘合劑。我們應當重視這種粘合劑,並且善于使用它。
二、鄉情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句俗語突出地反映了中國人是多麼重視鄉土觀念。就更大的範圍來說,中國人都是一家人,都是老鄉。
在傳福音中,我們要認親,即在思想上感情上認同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至少要認同那十三億大陸人,是我的骨肉同胞。不論我們離開了故鄉多久,不論我們是在大陸出 生長大的,還是在臺灣、香港、東南亞,甚至美國出生的,也不論我們在國籍上屬于哪國的國民,我們都要在心理和感情上認同我們是一家人。
這種認同,就是濃郁的鄉情。
《耶利米書》中記載了先知的話,“因我百姓的損傷,我也受了損傷。我哀痛,驚惶將我抓住。在基列豈沒有乳香呢?在那裡豈沒有醫生呢?我百姓為何不得痊愈呢?但 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8:21至9:1)而保羅則說:“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哀痛,為我弟 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詛咒,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2-3)
耶利米和保羅都是聖徒,聖徒有真情,且是大悲大喜之情,于此可見一斑。
這種感情上認同我百姓、我弟兄、我骨肉之親,更強烈地激發了聖徒傳福音,宣講上帝的話的信心和勇氣。我們不必以這種感情上的認同為恥,為狹隘,反而,我們要 祈禱上帝,讓我們牢記我還有許多骨肉之親沒有得救,他們還在黑暗中徘徊流浪。我們應當像那首歌唱的那樣:給我一顆中國心,一顆中國心,每當我在寄居地歌 唱,想到你就哭了。
我們若不認親,別人常常就不認同我們所傳講的信息。
三、鄉音
鄉音說的是家鄉話。近幾年出外佈道,常有人在會議結束後對我說,聽了你的東北口音,我感到真親切。這就是鄉音本意的注解。但我在這裡說的鄉音,是轉借,意思是說在我們傳福音中,我們所說的話應當儘量地增加中國的氣息。
第一:我們要善用我們的祖宗所發現的一切真理,並把它們運用到我們的講章文章和講話之中。中華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古老文化之一,在數千年的歷史 中,我們的祖宗發現了許多真理,這是不容否認的,並且,有的真理至今仍然散發出真理的光輝,這也是不容否認的。問題就在于能不能把它們融會到我們的信仰 中。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耶穌基督就是真理,是真理的化身,是真理的來源,也是衡量真理的標準。一切真理都來自上帝,來自主耶穌基督,即使一個人還不認識 上帝,他也是在上帝的光照下發現上帝所命定的真理的。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有許多的話可講。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傳講主耶穌的話:“無 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7:12)我們也可以談孔子對“仁”的定義:“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確認 自己是人,就必須承認別人也是人;肯定自己有立與達的願望,就要承認別人也有同樣的願望。再如我們講到“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 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時,我們就可以適當地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印證,也可以說是 注解。
第二,要善于提取中華文化中所包含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哲學,有的認為有,我們不必參入這個爭論,但爭論的雙方 都承認,中國的古人把他們的智慧主要用在了探索人生上,可以稱為人生哲學或人生智慧。這許多的智慧可以與《箴言》中所包含的智慧相比美,相輝映,如知足者 長樂,如得饒人處且饒人,如知行合一,如天人和諧,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如反者道之動,如君子和而不同,等等。
我們只要認真思考,並作提取,剝離,提純的工作,也就是在複雜的中國文化中,首先去發現那些至今還有生命力的思想,並且把他們從舊的思想体系中剝離出來,然後,用來自上帝的真理將其提純,從而幫助中國人更加容易地走向耶穌。
第三,要盡力使用為中國人所熟悉的文化因素,特別是那些美的文化因素。在中國的哲學、詩詞、戲曲、民間故事和傳說中,在中國的歷史故事中,有許多寶藏等待我們基督徒去認識,並借用它們來幫助我們的骨肉同胞認識耶穌基督。
有兩個例子為證,一次我們教會的王牧師講孝敬之道,他引用了大畫家鄭板橋的一句話,說是像你照料孩子那樣照料父母,就是孝敬了。非常生動,一下子人們就記住 了。還有一次是我在一本書中看到周聯華牧師解釋“道成肉身”這四個字,他用的是“上帝下凡”來解釋,“下凡”這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觀念,用它來幫助理 解“道成肉身”,這可以說是一個妙字。
至于中華文化中所包含的美的文化因素,可以說是隨手可得,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不是對追求信仰的最佳描述嗎?如劃地為牢,作繭自縛,不是非常形象地表明了人固守在舊的世界觀中所造成的生存困境嗎?
當然了,講話要合乎中文的習慣,把句子說得短一點,加一點中國的故事,使用一下中國的成語和詩句,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增加我們所傳講的信息的中國味道。而我們所作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把人帶到耶穌面前,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承認耶穌是主。
提要:
1.要切忌把福音搞得洋味十足。
2.在思想上感情上認同大陸人是我的骨肉同胞,這是增加中國味的關鍵。
3.在傳福音中,我們要善用我們祖宗所發現的一切真理,善用中華文化中所包含的豐富人生智慧,善用中華文化中所蘊藏的美的文化因素。
作者原為馬列哲學講師,現住美國伊利諾州,自由傳道。
本文選自范學德的新書《走近心靈--如何向大陸人傳福音》,歡迎向本社訂購。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