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有一個家(史濟彥)

史濟彥
本文原刊於《舉目》15期

我在美國探親期間受洗歸主,參加了華州塔可馬教會,生活過得滿充實。要離美回國了,本來對土生土長的中國是熟悉的,但如何在大陸過教會生活,心裡一點譜也沒有。

回到了哈爾濱,我分別去幾個教堂,最後選擇了一個大教堂。

這個教堂好大!一次可容納三千人。在主日,一天三場,進進出出好熱鬧。但是,一入教堂,氣氛非常肅穆,前後左右的人都在低聲禱告。敬拜一結束,大家迅速離開,各奔西東。

半年來,教堂沒少去,卻一個弟兄姐妹都不認識,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相認、交往。

開始,還覺得沒有什麼,但時間一長,就感到不是滋味了。因為在教堂,弟兄姐妹滿目皆是,但一出教堂,誰是誰啊?跟誰交通啊?

雖然我平時學習聖經頂努力,還不時寫學習心得,知識是增長不少,但缺乏生命活力。太太也是基督徒,平時我們之間也有所溝通,但解決不了心中的渴求和空虛。我開始迷茫了,停步了。我需要有一個家啊!神的家在哪裡呢?

在這種情況下,我情不自禁地回憶和留戀在美國的教會生活。我在2003年5月21日(回國十三個月),以遊子的心情向塔可馬教會寫了一封信。我寫道:

“在離開美國的時候,‘我與教會’這個問題並未引起我的重視,以為回國後找個教堂去活動就行了。回國後,我們選中了一個教堂,經常去參加他們的敬拜活動。但這種活動的感受與在美國的感受有著很大的不同。

“在塔可馬,有一種‘家’的感覺,有愛、有溫暖、有喜樂。但現在,這些感覺都沒有了、找不到了……在這裡,沒有一種家庭成員的感受和念頭,也沒有把它當作‘家’來看待。我好像是個過路的、寄居的……

“生命無所依託,心裡總是不踏實,空落落的,像無根的浮萍,像失控的風箏。我們才真正感覺到,我們是脫離了羊群、在外面流蕩著的散羊啊!真正備嘗到了流離的傷感和失落的痛苦與不安。”

于是,我與塔可馬教會有了進一步的聯繫,他們也經常來信,寄來主日敬拜活動程式表等。儘管如此,遠隔重洋又如何能直接交通呢?

正在這個時候,我兒子給我寄來了華理克牧師的著作《標竿人生》。其中對團契的論述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他指出:

“神在你的生命中也使用他人來使你成長,所以,你需要跟他人接觸,你需要團契。你永遠不會成為單兵基督徒。

“你不可能在一大群中有團契,你只能在一小群中有團契。

“靈命倒退的第一個徵兆就是不常參加聚會,不與其他信徒聯繫。當我們不再關心團契生活時,其他一切也就同樣走下坡路。”
……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所渴求的神的家,乃是一種小群体的團契。正因為自己沒有在某個團契中生活,才產生了無家可歸、到處流浪、像無根的浮萍、像失落的散羊 等,那種心靈空虛的感覺。我彷彿聽到心中有聲音問我:你周圍有沒有團契呢?你為什麼不去找尋呢?如果沒有,你為什麼不能去建立呢?

無意中知道有個吳姐妹,七十八歲了,我們拜訪了她。從她那裡知道一些情況。她知道有五、六個姐妹,還有幾個慕道友。過去曾經聚會過一次,但由于某種原因就中斷了。她贊成建立團契,這顯然是對我的一種鼓勵。

有一天我在路上碰到一位不太熟的人,她一見面就問我是基督徒嗎?我很驚奇,問她怎麼知道的。原來她老夫婦倆去美國探親時,聽她女婿說的(她女婿原是我的博士生,現在美國某大學任教,我曾告訴過他在美國受洗的情況)。

她又告訴我,她老夫婦倆也在美國已經受洗歸主了。我好高興,就把建立團契的想法告訴她。她很支援。

我太太當然支援,同意團契就在我家活動。

似乎一切進展都很順利,但不盡然!有一對老夫婦,經常到我家串門,他們也是在美國探親時受的洗。我告訴他們,團契很快就要建立,希望他們參加。但他們卻立即表示,目前暫不想參加,因為他倆是老黨員,思想有顧慮,不願公開身份。他們反過來建議,就我們兩家開展活動吧。

我也不好拒絕。但試了兩次,就覺得效果不好。可能是人太少,或彼此之間太熟悉,也可能是他們的顧慮太多,熱情不夠。這兩次的團契生活顯得很鬆散,沒有活力。非但如此,反而還覺得很累、很被動。

面對這種種情況,我思想煩躁又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了。顧了這小頭,那大頭就不管了嗎?既然這一頭開展不太好,是不是那一頭應當先組建起來呢?

我開始向神禱告,望神幫助我決策。我禱告後心裡一熱,立即拿起電話筒聯繫弟兄姐妹。奇怪的是,我撥打了三家的電話號碼,一家也沒聯繫上。我知道這是神不讓我這麼無條理地去做,神要我再研究落實。

于是到了晚上,我再次到吳姐妹家,專門為建立團契事作進一步的探討,都同意要雷厲風行馬上去辦。于是落實了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和聯繫方式。
我立時覺得心裡有一股力量,啊!團契活動是真的要開始了!

2003年11月15日團契成立,有十人。彼此均不認識或不熟悉。但一進門,大家互相問安,感謝主的恩典,充分展現了彼此相愛的濃厚氣氛。我太太領著大家唱聖詩,我打揚琴奏樂,大家情緒高漲。大家座談了組建團契的原由、必要性以及今後的活動等。

第 二次聚會開始學習聖經,從《馬太福音》查起。要查經,就要講經、解經。這個擔子自然地落在我身上了。我當然有自知之明,我一無經驗,二無能力,三無知識, 四無材料,五無……但我不管這些了。為了主、為了弟兄姐妹,我只能憑我這顆愛心,並把我的擔心、憂慮統統交在神的手裡。

為解讀《馬太福音》第一章,我足足化了三四天的時間,並寫了一個初稿,列印出來,分發給大家。

我還要領著大家禱告,這又是對我的一次考驗和操練。因為我沒經過這種場面又不善于做禱告,所以在我做第一次帶領大家禱告時,語聲低,心發熱還發慌,花了好大的力氣。

不管怎麼樣,團契正式開展了,一切都正常順利。我深切知道,團契的建立和活動,完全是神在帶領著我們啊!

一個月後,我覺得作為一個基督徒,其首要使命就是廣傳福音。我瞭解到有一些弟兄姐妹對“福音”並不十分清楚,正好,我以前寫過一份“基督的福音”材料,我就把它發給了大家,希望大家自學。我不敢採取“講”的方式,因為我覺得自己還是太“嫩”了點。

不久,一些弟兄姐妹鼓勵我,說我寫的這份材料很好。有一個姐妹還複印了若干份,在另外一個團契上分發學習。有些姐妹說,你每章經文的講解就是在傳道啊!
是她們的鼓勵,是聖靈,壯大了我的膽,兩個月後,我根據團契的實際情況,作了一次“過一種愛的團契生活”的講道。

後來在查經過程中,又發覺主耶穌一再強調不要宣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要宣揚自己的所作所為,于是我又作了一次“耶穌基督地位確定的時機問題”的講道。

我只是一個初信徒、平信徒,我知道,這絕不是生活或我個人的能力,把我推向傳道人的位置,這是神在使用著我啊!他使用我的心、使用我的口、使用我的手啊!感謝神。有神的同在,有聖靈的指導,我有何懼哉?

三個月來,團契穩固了、穩定了。在冊的達二十一人,每次總有十四五人參加。團契的發展,完全是靠神的愛和神賜給我們的新生命。是神的愛和神的生命,把我們緊緊地聯繫起來、聚集起來、合一起來了。

至于我自己,神不但激發了我的熱情和智慧,而且我覺得無論在靈命上還是在知識上,我也都有很大的長進。

通過建立團契的過程,我深切体會到神的動工和美意。為什麼讓我從美國回來後一直生活在教會和團契之外?就是要我經歷孤獨、飄蕩、失落,從而產生要有個家的強 烈願望,以及建立團契的迫切心情和決心;如果太太不是基督徒,也不會那麼支援我,把會客室作為活動的場所;如果去年沒把老房子改造和裝修,也不會有如此寬 敞明亮的場所;如果太太沒有一定的樂理知識、我又沒有適當的伴奏樂器,就不會有這麼好的唱讚美詩的環境和氣氛;

如果我沒有寫出《尋找必尋見》這本書,以及在回國後這一年半中,沒有寫出二十三個專題資料,我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勇氣;如果我不會打電腦,也就無法在每次聚會上提供必要的學習材料;如果沒有在無意中知道吳姐妹,也就不會這麼快地籌建起來……

這三個月來,儘管忙,但忙得愉快;儘管有許多困難,但能在難中取樂、難中取勝。我活得好自在、好輕鬆、好快樂啊!我真正找到了神的家,找到了自己在這家中的 位置,找到了我在基督身体中所充當的那個肢体,明白了我在這個肢体中如何與其他肢体配合和協調。過去那種孤獨、飄蕩、流浪、失群的感覺一掃而空、一去不復返了!

作者現居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教授,現已退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