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巴黎奧運開幕式(柏雨成)2024.08.03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03

柏雨成

幾天前,我在結束幾天緊湊會議返家補覺醒來,發現社交媒體已被巴黎奧運開幕式刷屏。於是趕緊補看錄播。

不愧是巴黎,整個開幕式從頭到尾都充斥著大膽和前衛。當摟著同性、異性、甚至多個伴侶的異教諸神們,坐上一長條(晚)餐桌時,我很能理解,為什麼這樣的演出會引起爭議。然而,我的感受卻又跟很多評論者不一樣。

一言以蔽之,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

在做價值判斷之前

在做價值判斷之前,我們首先應當試圖理解對方價值的來源。即便像筆者這樣的法國文化門外漢,也能感知到,法國藝術和文化中,對自由的絕對追求,以及其背後隱藏的、一種對一切約定俗成的“宏大敘事”和既定規則的反叛精神。這種精神想必由來已久。

宗教改革爆發後,在歐洲各國掀起的大大小小的宗教戰爭中,法國的宗教戰爭尤其慘烈。

從1562到1598年間,強大的天主教會,覬覦王位的貴族,和叛亂熱情高漲的新教徒,共同導致法國連續30多年不間斷的血腥宗教戰爭。1572年,一日之內將近3000名新教徒和近萬人被殺的聖巴托羅買日大屠殺,只是其中的一例。而最終,為法國帶來了一絲宗教寬容的亨利四世,也是通過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間投機取巧地來回橫跳三次之多,才為自己爭取到了必需的政治資本得以稱王。(註1)

對當時不少法國民眾來說,宗教有時候的確更像權力佈局的棋子和暴力的遮羞布,而不是上帝恩典的體現。

《聖巴托洛繆日大屠殺》(Le 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弗朗索瓦·杜波依斯(François Dubois, 1790–1871)的作品。現存於瑞士洛桑的州立美術博物館(Musée cantonal des Beaux-Arts)。

經過這些事件,法國在16世紀就已經出現深刻反思宗教暴力,鼓吹政治世俗化的思想文獻。隨後的一個世紀裡,巴黎的教士階層普遍跟越發集權的皇室走得很近,並在法國大革命中為此付出了代價。

之後,法國還經歷了拿破崙軍事獨裁,二戰期間由倒戈社會精英為核心組建的維希政權,等等。1968年,學生運動等一系列社會運動,進一步催生了法國對一切傳統權威,包括宗教權威深刻的不信任。

所以,到了巴黎奧運會,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無神論的國家反對宗教,或者一個性氾濫的國家反對傳統婚姻觀,而是一個骨髓裡刻入了後現代基因的文化,平等地反對著一切宏大敘事和傳統權威。

事實上,法國法律在這一點上,的確做的很到位。它不僅禁止基督徒在官方場合佩戴十字架等宗教物件,也禁止穆斯林在官方場合戴面紗或罩袍。這一點上,基督徒實在不能說有什麼“尤其”被冒犯的資本。畢竟,這個開幕式還有抱著被砍下來的頭唱歌的瑪麗皇后——這已經是法國在調侃自己歷史上,最徹底地左右了民族走向的歷史事件之一了。

同理,一群五顏六色的變裝女王們,不符合傳統基督教審美自然不假,但俄羅斯,沙特,和伊朗代表團看了,也不見得會好受更多。

藝術解讀者的自由

當然有人會說,他們調侃了最後的晚餐,基督徒因此應當感到被冒犯。這一點上我倒有不同的感受。

本著藝術創作和解讀自由的原則,我覺得觀眾認為,這一齣諸神盛宴,或是在模仿/惡搞《最後的晚餐》,或並不是在模仿《最後的晚餐》,都是觀眾作為一個藝術解讀者的自由。我本人因為有社交媒體海量刷屏信息導致先入為主的預設,看重播時,的確看出了對《最後的晚餐》的模仿和惡搞,但是我並不認為每個人都要像我一樣。

如果有的人,包括基督徒,並不認為這是在模仿或惡搞《最後的晚餐》,這也是他的自由。

什麼是冒犯?

不過,即便承認這一齣戲在模仿或惡搞《最後的晚餐》,我也並不認為就一定意味著我應當被冒犯。

我總覺得,冒犯是一個應用範圍比較狹窄的動詞。我可能被很多事情攪擾,或者不喜歡很多事情,但如果說我“被冒犯”,那似乎只能形容我所擁有的東西,沒有得到應有尊重。

比方說,有人詆毀一個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我得知的話估計會憤怒,但說我被冒犯,卻不準確。但他如果是詆毀我的話,那我就要被冒犯了,因為他攻擊的物件是我的人格。或者,有其他信仰者在公共場合發送宣教傳單,我雖然不信他們的宗教,但我也不會覺得被冒犯。但如果他們上我家來,未得到我的許可就進家傳教不停,那哪怕對方是基督徒宣教士,我大概也會感到很被冒犯。

所以,我一直覺得,說一個人被冒犯,需要預設這一冒犯的物件應當是他所擁有之物——他的家、他的時間、他的人格等。

《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探望臨終的達芬奇》(François Ier reçoit les derniers soupirs de Léonard de Vinci)。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繪於1818年。現存於巴黎市立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a ville de Paris)。

誰擁有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

而我認為,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並不是基督徒所擁有的。

作為基督徒,我自然為聖經記載之事,能被如此美麗的藝術品所展示出來而高興。但這幅壁畫畢竟是後人的藝術作品,而不是聖經記載本身。畫中使徒們的穿著、行為,和座位編排等,根據聖經的依據也較為有限。更多的是,達芬奇是根據藝術傳統和個人想像力所補充出來的。同時,畫中使用的很多技法,也並非聖經教導或教會傳承。

因此,我認為這幅畫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更超越了任何教會或宗教群體。它不屬於任何一個或一群人。

也因為此,在歷史上對《最後的晚餐》模仿、致敬,乃至惡搞的藝術品,層出不窮。比如,2012年,史泰龍主演的動作大片《敢死隊2》,其海報就完美地致敬了《最後的晚餐》。那麼,這算不算冒犯基督徒傳統?一群亮出各種武器,拿錢殺人的傭兵,不見得比奇裝異服的同性戀者們,更合基督教傳統道德吧。

歡慶寬容

不過話說回來,我的確不喜歡這一齣諸神狂歡的戲。

雖然我並沒有覺得本屬於我的東西被玷污,但我內心的厭惡又是從何而來呢?我覺得,這是因為這齣戲在驚為天人的多樣性背後,其實並沒有什麼精神內核,足以能把這一批如此不同的“人”聚集起來。

按照巴黎奧運開幕式藝術總監多馬·約力(Thomas Jolly)的說法,這個藝術表演的初衷是“想把每一個人都融入進來(include everyone)”。他進一步表示,在法國這個自由的共和國,“我們有很多權利,有愛任何人的權利,有不信宗教的權利,在法國有很多權利,而這是我想表達的。”(In France, we are republic, we have the right to love whom we want, we have the right not to be worshippers, we have a lot of rights in France, and this is what I wanted to convey.)

他其實說的沒錯,法國法律不僅保護不信基督教的人,也保護不信伊斯蘭教的人……以及保護不信任何宗教的人。當這一表演在社交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後,巴黎奧運會發言人安妮·德康普(Anne Descamps)在隨後表達的道歉中也說道,藝術總監約力想表達的無非是“社群寬容”(community tolerance)。

那麼,真相大白,奧運會上的諸神狂歡,只是對“寬容”(tolerance),“包容”(inclusion),這些已被自由主義社會當成金科玉律的基本原則的又一次慶祝。

為了愛:從狂歡到美德

然而,看著五顏六色的諸神們飲酒狂歡的我,不禁想到,這些人既然是在慶祝可以愛任何人,那他們慶祝的最終目的,還是落在“愛”這個字上。但是,一群多樣的人飲酒狂歡,跟更好地“愛”他們各自所愛的人之間,究竟有沒有必然聯繫呢?

我幾個月前剛結婚,對這事情有些體會。

雖然我們戀愛時都說過“就愛你現在的樣子”這類情話,但真正到了柴米油鹽的婚姻生活中,我們往往很快就發現,愛不僅需要對當下彼此的接受,更需要對自己成長的堅持。

要成為一個更好的“愛人”,我得培養出很多品格。比如,我要更願意犧牲——單身生活時的舒適,有時必須讓位於家庭生活中的“共同福祉”。又如,我要更公義——當我們各自帶入同一屋簷下的兩隻貓打架時,我要避免下意識地偏袒自己養大的貓,雖然她才是先動爪子的那只。還有,我要更有勇氣——我需要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否則人家不知道。

然而,諸如犧牲、公義、勇氣這些品格,不是我天生就有的,而是我必須通過不斷地操練,才能培養出來的。這對每一個基督徒,甚至是每一個想愛人的人,都是終身的功課。

誰需要寬容?

美德倫理的視角看,一個“寬容”的社會雖然可以有助於操練這些讓愛更深厚的美德,但寬容、自由這些概念,跟美德卻沒有必然的聯繫。

曾任杜克神學院倫理學教授的盧克•布萊塞頓(Luke Bretherton),就對寬容這一自由社會的基本原則,給出精妙的概括和批評。(註2)

寬容作為自由主義的核心概念,旨在保護個人的道德、信仰、價值觀等自由,不會受到強權的壓迫。因此寬容對人有兩個基本前設:

首先,寬容必須預設一個人當下的狀態就已夠好,無需改變。如果他要改變,那是他的自由。只要他的行為沒有侵犯其他人的自然權利,一個寬容的社會,很難要求他變成另一種樣子。

其次,寬容落實到個人,就需要預設每一個人作為原子化的個體,是完全獨立自治的。因此,個人可以或脫離自己出生長大的宗教或價值傳統,或跳出主流文化道德,從自己的理性出發,自主地選擇一套倫理系統。如果一個從小在教會長大的男人,隨著主流文化的腳步,過著娶妻生子的“標準”生活,那他就沒有要被“寬容”的必要。

我需要群體來成長

自由主義社會實現了寬容的原則,這在很多意義上,的確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進步。甚至有人說,五顏六色的異教諸神們再如何狂歡,也好於連綿數十年的宗教戰爭。

但也有學者意識到(註3),寬容原則雖然可以保護個人的底線不受踐踏,但並不夠格成為社會道德構建的中堅力量。畢竟,如果我要過上真正繁盛的生活,無論是在婚姻中還是在職場上,我都需要成長為一個跟當下的我不同的人。而最終目的,是越發接近耶穌的樣式

而我如果要有這樣的成長,就需要有一個願意培訓我、教育我的群體。畢竟,如果沒有人愛我,也沒有人讓我去愛,我就操練不出愛的美德。因此,對於基督徒來說,教會就變得尤其重要。

作為一個基督徒,我決志受洗,雖然是基於自己意志的個人性選擇,但也從此歸屬一個有兩千多年傳統的普世教會,我的生命也就此跟耶穌的生命產生了深入交融。在很大程度上,我已不是簡單的“寬容”原則所預設的、那樣的人了。

諸神的餐桌vs耶穌的餐桌

所以,我雖然沒有被巴黎奧運開幕式冒犯到,但我的確覺得那段諸神狂歡十分膚淺。

我倒不討厭多樣性本身,畢竟教會也應當是多樣的。但我發現我一直在問,這群五顏六色的異教之神慶祝完了愛與多元之後,他們還是要去愛那些他們聲稱要愛的人……到時候,他們拿什麼去愛呢?

他們也許會說,愛無非就是自由性愛。但耶穌基督卻給人們展示了另一個方向:

諸神的晚餐桌,只是放著美食和美酒;而耶穌最後的晚餐桌,卻呈上了即將承載耶穌神性的麵包和酒。諸神的狂歡只是吃喝娛樂;而耶穌卻在最後的晚餐桌上,把他自己分享給了我們,讓我們已瀕臨死亡的生命煥發新生,因而得以開始向著耶穌基督的方向生長。

我想,正是這一點,才是基督教的最後的晚餐跟世俗的諸神狂歡,最大的不同,也是簡單地追求寬容和自由的巴黎奧運開幕式,所未能展現的深意。

註:

1. Carlos M. N. Eire, Reformations: The Early Modern World, 1450-1650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 533-542.

2. Luke Bretherton, “Tolerance, Education and Hospitality: A Theological Proposal,” Studies in Christian Ethics 17.1 (April 2004), 80-103.

3. 參:Stanley Hauerwas, The Peaceable Kingdom: A Primer in Christian Ethic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1) 以及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Pap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作者來自南京,高中畢業獲獎學金來美學習。現為杜克大學宗教系博士生,研究教會歷史。

21 responses to “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巴黎奧運開幕式(柏雨成)2024.08.03”

  1. Linus Avatar
    Linus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statement, the setup was actually inspired by Dionysus, the Greek god of wine-making, fruitfulness, and ecstasy, per the official social media accounts for the Olympics. We are easily biased by our own opinion and read into our own judgment.

  2. 张纪德 Avatar
    张纪德

    请参看《生命季刊》基要福音派传道人联盟的回应 –
    https://www.cclife.org/View/Article/11968

  3. 敢言 Avatar
    敢言

    感覺作者沒有抓到人們憤怒的重點,他們真正冒犯的不是最後晚餐這幅畫,那不過是引爆的火線,真正冒犯的是對錯誤價值觀在奧運殿堂之上的頌揚。從聖經來看,我相信神被人的這些偶像價值觀崇拜冒犯了,而身為神的子民,我也被冒犯了。

    1. BH-Editor Avatar
      BH-Editor

      謝謝回應。以小編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作者似乎是在驚愕之餘,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讓自己的情緒來主導思想與行動,然後, 1. 同理——法國慘痛歷史中未得醫治的傷, 2. 憐憫——今日這些人(表演所代表的群體)在離開上帝後的膚淺與無望。

      所以,作者所關切的,顯然不是如何安慰我們這些感到憤怒或被冒犯的基督徒,而是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他要如何理性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並評論這個事件後面的整體概念。

      這篇文章最後一段的對比:“諸神的晚餐桌” 與 “耶穌最後的晚餐桌”,其實是神來之筆————如果沒有這個表演,還不會出現如此強烈,如雲泥一般的比較。從這個角度看,這次的諸神饗宴的設計,猶如自搬石頭砸腳:如果只是自己慶賀也就算了,但無論設計時是否曾影射達文西這幅畫,人們都會有聯想到《耶穌最後的晚餐》,兩相對比下,更顯其叫囂浮誇後面的淺薄,沒有生命,也沒有盼望。

      而這個對比,也在網上引發牧者的延伸討論,大大豐富了這個對比的內容。見《舉目》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behold.oc.org/posts/pfbid02tpyQ86KDiECKAzxUUTxX6yeFJ1YaZaRAyoee4D1YANJJhdgtcbtFXBmSvzrAMcZEl?comment_id=1983866978698530&reply_comment_id=345950291786940&notif_id=1722707920554169&notif_t=comment_mention&ref=notif

    2. Hong Avatar
      Hong

      我被冒犯了!

    3. Wei Peng Avatar
      Wei Peng

      假冒为善,此文为最。

    4. 一普通姐妹 Avatar
      一普通姐妹

      说得对,从某种意义上,基督教的软弱无力,和像举目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渐渐脱离真道,跟随政治正确和宗教正确或某某正确的世俗价值观鼓吹离经叛道的宽容和自由有极大的关系。强烈抗议和遏止这样的文章!我被冒犯不是因为我自己被冒犯,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神圣经的灵被冒犯,若你没有被冒犯,那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认识神,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基督的爱和恨!悔改吧,弟兄!

    5.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照你所说,这次的争议点,是世俗价值观”冒犯’”了基督教所宣扬的价值观?基督徒会感到被冒犯之余,可否想过,这是巴黎奥运会,本就是世俗的、起源于希腊祭神明偶像的一种仪式,在这种场合,以及在巴黎主流价值为自由主义的语境下,会出现此种场景,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难道忘记了他们是一群仍未蒙恩的人?
      我想基督徒不要反应过激,应当深入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会对整个开幕式有更客观的判断。他们不仅”恶搞“最后晚餐,连他们自己的过去历史遗产(许多名画–蒙娜丽莎等)也一一调侃,应该不只故意只针对基督徒发难。这时基督徒反而应当趁此表现出耶稣基督的福音精神:神爱世人。不与罪人计较,应当向世人好好阐明神的真理,批判自由主义的矛盾之处。如果反应过激而失去理智,反而让人觉得基督徒也不过是一群宗教狂热分子。人的愤怒,并不成就神的义。

    6.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这次很多基督徒自以为是为神发义怒,我想以耶稣洁净圣殿为例,耶稣发的是义怒,因为那的确是神的殿,是以色列人敬拜神的地方,被神的子民玷污了。耶稣斥责的也是那些神职人员-文士和法利赛人。法利赛人被耶稣警告亵渎圣灵,因为他们明明看见神迹,也听懂耶稣的言论,却装着不知道,还故意诽谤。
      但巴黎奥运开幕礼,与上帝有何干?它构成对上帝的亵渎吗?它根本不是属神的聚会,而是一群罪人在高狂欢派对。你会指责一群在酒吧酗酒狂欢的人亵渎上帝吗?

      1. Yvonne Avatar
        Yvonne

        同意! 谢谢姐妹,还有本文作者,以爱心说诚实话,提醒自以为义的文化基督徒们。

    7. Caleb ZHANG Avatar
      Caleb ZHANG

      不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什么?

      我一个未信主的同事看了奥运都觉得:“乱七八糟的,儿童不宜,全是同性恋,3P。最后给了一句,简直就是群魔乱舞”。试问作为一个宗教系博士生,看出来的总体感觉只是不喜欢?如果你不不是在最后说明你是一位基督徒,我都以为你研究的是啥宗教呢?

      作为基督徒,我被冒犯了!

  4. Daniel T. Law Avatar
    Daniel T. Law

    (The show DID target the Last supper. They changed their tone AFTER protests erupted over the ceremony. They tried to COVER UP… 主持人明言橋上有一場表演是「la Cène(最後的晚餐)」)

    “…耐人尋味的是:7月27日早上,跟Thomas Jolly(巴黎奧運開幕典禮藝術總監)一起策劃開幕儀式的Maud Le Pladec(舞蹈家)、Damien Gabriac(演員、作家) 和 Patrick Boucheron(歷史學家、法蘭西學院教授)接受法國電台France Inter訪問,主持人明言橋上有一場表演是「la Cène(最後的晚餐)」,演出者「有酷兒(avec des queers)」——Queer指同性戀或跨性別人士——問團隊這是否要展示法國的共融。
    他們有沒有當場指正法國主持人,澄清表演跟la Cène無關呢?沒有。…” (馮睎乾十三維度)

  5. 张纪德 Avatar
    张纪德

    7/26,巴黎奧運開幕式的表演裡,法國主持們很明顯地用 LGBTQ 和跨性別表演來羞辱耶穌和基督教。引起全球基督徒及衛道家的公憤,如 Franklin Graham、Mike Johnson、天主教諸主教等,都發言譴責巴黎奧運主辦團。奧運起源古希臘,本有異教和世俗風味,不奇怪;但這次特別針對基督教,大加羞辱、亵渎。連 Elon Musk 都看不下去,公開發言: “Disrespectful to Christians!” & “Unless there is more bravery to stand up for what is fair and right, Christianity will perish!” 若不勇敢為主和真道站立,基督信仰就完了!
    世俗主流媒體多努力淡化批評,為巴黎奧運緩頰。但,《舉目》居然也在網路上(8/03 & 08)刊出兩篇為這種邪惡緩頰、和稀泥!! 世俗「政治正確」得可恥!可悲!

  6. Jeff Wang Avatar
    Jeff Wang

    冒犯基督就是冒犯每个基督徒,因为属灵上基督与教会一体。作为一个基督图,尤其是接受了神学装备的基督徒,只从肉体生命角度来看待“冒犯”是不应该的。

    1.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照你所说,这次的争议点,是世俗价值观”冒犯’”了基督教所宣扬的价值观?基督徒会感到被冒犯之余,可否想过,这是巴黎奥运会,本就是世俗的、起源于希腊祭神明偶像的一种仪式,在这种场合,以及在巴黎主流价值为自由主义的语境下,会出现此种场景,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难道忘记了他们是一群仍未蒙恩的人?
      我想基督徒不要反应过激,应当深入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会对整个开幕式有更客观的判断。他们不仅”恶搞“最后晚餐,连他们自己的过去历史遗产(许多名画–蒙娜丽莎等)也一一调侃,应该不只故意只针对基督徒发难。这时基督徒反而应当趁此表现出耶稣基督的福音精神:神爱世人。不与罪人计较,应当向世人好好阐明神的真理,批判自由主义的矛盾之处。如果反应过激而失去理智,反而让人觉得基督徒也不过是一群宗教狂热分子。人的愤怒,并不成就神的义。

    2.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你是凭什么断定它冒犯了基督?哪一点冒犯了基督?其实这取决于你如何解读那个类似最后晚餐的那一幕场景?也有人说时模仿”诸神的盛宴“,你认为呢?有没有可能基督徒的解读太过片面?如果你仔细从头到尾看一遍整个巴黎奥运开幕式,你会发现他们每一幕都在调侃过去一切的历史权威、伟大的艺术品与自嘲的历史,抛开、轻松幽默地看待一切历史的包袱,以及巴黎的丑陋也一一展现,好不避讳。有人说这是他们的文化自信,这是见仁见智。但我觉得他们不是针对基督教,而否定过去禁锢他们的权威思想(包括宗教)。

    3.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你是凭什么断定它冒犯了基督?哪一点冒犯了基督?其实这取决于你如何解读那个类似最后晚餐的那一幕场景。也有人说时是模仿”诸神的盛宴“,你认为呢?有没有可能基督徒的解读太过片面?如果你仔细从头到尾看一遍整个巴黎奥运开幕式,你会发现他们每一幕都在调侃过去一切的历史权威、伟大的艺术品与对本身历史的自嘲。他们抛开过去奥运开幕式那种庄严肃穆的风格,而想营造一个轻松幽默欢乐的奥运开幕,因此很多随性的表演,连巴黎的丑陋也一一展现,毫不避讳。有人说这是他们的文化自信,这是见仁见智。但我觉得他们不是针对基督教,而是否定过去禁锢他们的权威思想(包括宗教)。

  7. 聽聞聖道 Avatar
    聽聞聖道

    哇,作者好棒棒。支持欸。

  8. 一普通姐妹 Avatar
    一普通姐妹

    说得对,从某种意义上,基督教的软弱无力,和像举目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渐渐脱离真道,跟随政治正确和宗教正确或某某正确的世俗价值观鼓吹离经叛道的宽容和自由有极大的关系。强烈抗议和抵制这样的文章!我被冒犯不是因为我自己被冒犯,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神圣洁的灵被冒犯,若你没有被冒犯,那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认识神,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基督的爱和恨!悔改吧,弟兄!

  9. Fei Han Avatar
    Fei Han

    好“高调”文章!

    被巴黎奥运会的最后晚餐冒犯,被海外校园的高调文章震惊,对编辑也很失望:(

  10. yvonne Avatar
    yvonne

    好文! 深刻! 以基督的心为心: 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说)什么。他们中有奥运会上狂欢的人群,也有在这里吐口水的文化基督徒。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