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没有被冒犯,但我的确不喜欢——巴黎奥运开幕式(柏雨成)2024.08.0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8.03

柏雨成

几天前,我在结束几天紧凑会议返家补觉醒来,发现社交媒体已被巴黎奥运开幕式刷屏。于是赶紧补看录播。

不愧是巴黎,整个开幕式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大胆和前卫。当搂着同性、异性、甚至多个伴侣的异教诸神们,坐上一长条(晚)餐桌时,我很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演出会引起争议。然而,我的感受却又跟很多评论者不一样。

一言以蔽之,我没有被冒犯,但我的确不喜欢!

在做价值判断之前

在做价值判断之前,我们首先应当试图理解对方价值的来源。即便像笔者这样的法国文化门外汉,也能感知到,法国艺术和文化中,对自由的绝对追求,以及其背后隐藏的、一种对一切约定俗成的“宏大叙事”和既定规则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想必由来已久。

宗教改革爆发后,在欧洲各国掀起的大大小小的宗教战争中,法国的宗教战争尤其惨烈。

从1562到1598年间,强大的天主教会,觊觎王位的贵族,和叛乱热情高涨的新教徒,共同导致法国连续30多年不间断的血腥宗教战争。1572年,一日之内将近3000名新教徒和近万人被杀的圣巴托罗买日大屠杀,只是其中的一例。而最终,为法国带来了一丝宗教宽容的亨利四世,也是通过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投机取巧地来回横跳三次之多,才为自己争取到了必需的政治资本得以称王。(注1)

对当时不少法国民众来说,宗教有时候的确更像权力布局的棋子和暴力的遮羞布,而不是上帝恩典的体现。

《圣巴托洛缪日大屠杀》(Le 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弗朗索瓦·杜波依斯(François Dubois, 1790–1871)的作品。现存于瑞士洛桑的州立美术博物馆(Musée cantonal des Beaux-Arts)。

经过这些事件,法国在16世纪就已经出现深刻反思宗教暴力,鼓吹政治世俗化的思想文献。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巴黎的教士阶层普遍跟越发集权的皇室走得很近,并在法国大革命中为此付出了代价。

之后,法国还经历了拿破仑军事独裁,二战期间由倒戈社会精英为核心组建的维希政权,等等。1968年,学生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进一步催生了法国对一切传统权威,包括宗教权威深刻的不信任。

所以,到了巴黎奥运会,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反对宗教,或者一个性泛滥的国家反对传统婚姻观,而是一个骨髓里刻入了后现代基因的文化,平等地反对着一切宏大叙事和传统权威。

事实上,法国法律在这一点上,的确做的很到位。它不仅禁止基督徒在官方场合佩戴十字架等宗教物件,也禁止穆斯林在官方场合戴面纱或罩袍。这一点上,基督徒实在不能说有什么“尤其”被冒犯的资本。毕竟,这个开幕式还有抱着被砍下来的头唱歌的玛丽皇后——这已经是法国在调侃自己历史上,最彻底地左右了民族走向的历史事件之一了。

同理,一群五颜六色的变装女王们,不符合传统基督教审美自然不假,但俄罗斯,沙特,和伊朗代表团看了,也不见得会好受更多。

艺术解读者的自由

当然有人会说,他们调侃了最后的晚餐,基督徒因此应当感到被冒犯。这一点上我倒有不同的感受。

本着艺术创作和解读自由的原则,我觉得观众认为,这一出诸神盛宴,或是在模仿/恶搞《最后的晚餐》,或并不是在模仿《最后的晚餐》,都是观众作为一个艺术解读者的自由。我本人因为有社交媒体海量刷屏信息导致先入为主的默认,看重播时,的确看出了对《最后的晚餐》的模仿和恶搞,但是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要像我一样。

如果有的人,包括基督徒,并不认为这是在模仿或恶搞《最后的晚餐》,这也是他的自由。

什么是冒犯?

不过,即便承认这一出戏在模仿或恶搞《最后的晚餐》,我也并不认为就一定意味着我应当被冒犯。

我总觉得,冒犯是一个应用范围比较狭窄的动词。我可能被很多事情搅扰,或者不喜欢很多事情,但如果说我“被冒犯”,那似乎只能形容我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得到应有尊重。

比方说,有人诋毁一个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我得知的话估计会愤怒,但说我被冒犯,却不准确。但他如果是诋毁我的话,那我就要被冒犯了,因为他攻击的物件是我的人格。或者,有其他信仰者在公共场合发送宣教传单,我虽然不信他们的宗教,但我也不会觉得被冒犯。但如果他们上我家来,未得到我的许可就进家传教不停,那哪怕对方是基督徒宣教士,我大概也会感到很被冒犯。

所以,我一直觉得,说一个人被冒犯,需要默认这一冒犯的物件应当是他所拥有之物——他的家、他的时间、他的人格等。

《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探望临终的达芬奇》(François Ier reçoit les derniers soupirs de Léonard de Vinci)。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绘于1818年。现存于巴黎市立美术馆(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a ville de Paris)。

谁拥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而我认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不是基督徒所拥有的。

作为基督徒,我自然为圣经记载之事,能被如此美丽的艺术品所展示出来而高兴。但这幅壁画毕竟是后人的艺术作品,而不是圣经记载本身。画中使徒们的穿着、行为,和座位编排等,根据圣经的依据也较为有限。更多的是,达芬奇是根据艺术传统和个人想像力所补充出来的。同时,画中使用的很多技法,也并非圣经教导或教会传承。

因此,我认为这幅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更超越了任何教会或宗教群体。它不属于任何一个或一群人。

也因为此,在历史上对《最后的晚餐》模仿、致敬,乃至恶搞的艺术品,层出不穷。比如,2012年,史泰龙主演的动作大片《敢死队2》,其海报就完美地致敬了《最后的晚餐》。那么,这算不算冒犯基督徒传统?一群亮出各种武器,拿钱杀人的佣兵,不见得比奇装异服的同性恋者们,更合基督教传统道德吧。

欢庆宽容

不过话说回来,我的确不喜欢这一出诸神狂欢的戏。

虽然我并没有觉得本属于我的东西被玷污,但我内心的厌恶又是从何而来呢?我觉得,这是因为这出戏在惊为天人的多样性背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精神内核,足以能把这一批如此不同的“人”聚集起来。

按照巴黎奥运开幕式艺术总监多马·约力(Thomas Jolly)的说法,这个艺术表演的初衷是“想把每一个人都融入进来(include everyone)”。他进一步表示,在法国这个自由的共和国,“我们有很多权利,有爱任何人的权利,有不信宗教的权利,在法国有很多权利,而这是我想表达的。”(In France, we are republic, we have the right to love whom we want, we have the right not to be worshippers, we have a lot of rights in France, and this is what I wanted to convey.)

他其实说的没错,法国法律不仅保护不信基督教的人,也保护不信伊斯兰教的人……以及保护不信任何宗教的人。当这一表演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后,巴黎奥运会发言人安妮·德康普(Anne Descamps)在随后表达的道歉中也说道,艺术总监约力想表达的无非是“社群宽容”(community tolerance)。

那么,真相大白,奥运会上的诸神狂欢,只是对“宽容”(tolerance),“包容”(inclusion),这些已被自由主义社会当成金科玉律的基本原则的又一次庆祝。

为了爱:从狂欢到美德

然而,看着五颜六色的诸神们饮酒狂欢的我,不禁想到,这些人既然是在庆祝可以爱任何人,那他们庆祝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爱”这个字上。但是,一群多样的人饮酒狂欢,跟更好地“爱”他们各自所爱的人之间,究竟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我几个月前刚结婚,对这事情有些体会。

虽然我们恋爱时都说过“就爱你现在的样子”这类情话,但真正到了柴米油盐的婚姻生活中,我们往往很快就发现,爱不仅需要对当下彼此的接受,更需要对自己成长的坚持。

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爱人”,我得培养出很多品格。比如,我要更愿意牺牲——单身生活时的舒适,有时必须让位于家庭生活中的“共同福祉”。又如,我要更公义——当我们各自带入同一屋簷下的两只猫打架时,我要避免下意识地偏袒自己养大的猫,虽然她才是先动爪子的那只。还有,我要更有勇气——我需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否则人家不知道。

然而,诸如牺牲、公义、勇气这些品格,不是我天生就有的,而是我必须通过不断地操练,才能培养出来的。这对每一个基督徒,甚至是每一个想爱人的人,都是终身的功课。

谁需要宽容?

美德伦理的视角看,一个“宽容”的社会虽然可以有助于操练这些让爱更深厚的美德,但宽容、自由这些概念,跟美德却没有必然的联系。

曾任杜克神学院伦理学教授的卢克•布莱塞顿(Luke Bretherton),就对宽容这一自由社会的基本原则,给出精妙的概括和批评。(注2)

宽容作为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旨在保护个人的道德、信仰、价值观等自由,不会受到强权的压迫。因此宽容对人有两个基本前设:

首先,宽容必须默认一个人当下的状态就已够好,无需改变。如果他要改变,那是他的自由。只要他的行为没有侵犯其他人的自然权利,一个宽容的社会,很难要求他变成另一种样子。

其次,宽容落实到个人,就需要默认每一个人作为原子化的个体,是完全独立自治的。因此,个人可以或脱离自己出生长大的宗教或价值传统,或跳出主流文化道德,从自己的理性出发,自主地选择一套伦理系统。如果一个从小在教会长大的男人,随着主流文化的脚步,过著娶妻生子的“标准”生活,那他就没有要被“宽容”的必要。

我需要群体来成长

自由主义社会实现了宽容的原则,这在很多意义上,的确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甚至有人说,五颜六色的异教诸神们再如何狂欢,也好于连绵数十年的宗教战争。

但也有学者意识到(注3),宽容原则虽然可以保护个人的底线不受践踏,但并不够格成为社会道德构建的中坚力量。毕竟,如果我要过上真正繁盛的生活,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在职场上,我都需要成长为一个跟当下的我不同的人。而最终目的,是越发接近耶稣的样式

而我如果要有这样的成长,就需要有一个愿意培训我、教育我的群体。毕竟,如果没有人爱我,也没有人让我去爱,我就操练不出爱的美德。因此,对于基督徒来说,教会就变得尤其重要。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决志受洗,虽然是基于自己意志的个人性选择,但也从此归属一个有两千多年传统的普世教会,我的生命也就此跟耶稣的生命产生了深入交融。在很大程度上,我已不是简单的“宽容”原则所默认的、那样的人了。

诸神的餐桌vs耶稣的餐桌

所以,我虽然没有被巴黎奥运开幕式冒犯到,但我的确觉得那段诸神狂欢十分肤浅。

我倒不讨厌多样性本身,毕竟教会也应当是多样的。但我发现我一直在问,这群五颜六色的异教之神庆祝完了爱与多元之后,他们还是要去爱那些他们声称要爱的人……到时候,他们拿什么去爱呢?

他们也许会说,爱无非就是自由性爱。但耶稣基督却给人们展示了另一个方向:

诸神的晚餐桌,只是放著美食和美酒;而耶稣最后的晚餐桌,却呈上了即将承载耶稣神性的面包和酒。诸神的狂欢只是吃喝娱乐;而耶稣却在最后的晚餐桌上,把他自己分享给了我们,让我们已濒临死亡的生命焕发新生,因而得以开始向着耶稣基督的方向生长。

我想,正是这一点,才是基督教的最后的晚餐跟世俗的诸神狂欢,最大的不同,也是简单地追求宽容和自由的巴黎奥运开幕式,所未能展现的深意。

注:

1. Carlos M. N. Eire, Reformations: The Early Modern World, 1450-1650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 533-542.

2. Luke Bretherton, “Tolerance, Education and Hospitality: A Theological Proposal,” Studies in Christian Ethics 17.1 (April 2004), 80-103.

3. 参:Stanley Hauerwas, The Peaceable Kingdom: A Primer in Christian Ethic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1) 以及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Pap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作者来自南京,高中毕业获奖学金来美学习。现为杜克大学宗教系博士生,研究教会历史。

21 responses to “我没有被冒犯,但我的确不喜欢——巴黎奥运开幕式(柏雨成)2024.08.03”

  1. Linus Avatar
    Linus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statement, the setup was actually inspired by Dionysus, the Greek god of wine-making, fruitfulness, and ecstasy, per the official social media accounts for the Olympics. We are easily biased by our own opinion and read into our own judgment.

  2. 张纪德 Avatar
    张纪德

    请参看《生命季刊》基要福音派传道人联盟的回应 –
    https://www.cclife.org/View/Article/11968

  3. 敢言 Avatar
    敢言

    感觉作者没有抓到人们愤怒的重点,他们真正冒犯的不是最后晚餐这幅画,那不过是引爆的火线,真正冒犯的是对错误价值观在奥运殿堂之上的颂扬。从圣经来看,我相信神被人的这些偶像价值观崇拜冒犯了,而身为神的子民,我也被冒犯了。

    1. BH-Editor Avatar
      BH-Editor

      谢谢回应。以小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作者似乎是在惊愕之余,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让自己的情绪来主导思想与行动,然后, 1. 同理——法国惨痛历史中未得医治的伤, 2. 怜悯——今日这些人(表演所代表的群体)在离开上帝后的肤浅与无望。

      所以,作者所关切的,显然不是如何安慰我们这些感到愤怒或被冒犯的基督徒,而是从基督信仰的角度,他要如何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并评论这个事件后面的整体概念。

      这篇文章最后一段的对比:“诸神的晚餐桌” 与 “耶稣最后的晚餐桌”,其实是神来之笔————如果没有这个表演,还不会出现如此强烈,如云泥一般的比较。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的诸神飨宴的设计,犹如自搬石头砸脚:如果只是自己庆贺也就算了,但无论设计时是否曾影射达文西这幅画,人们都会有联想到《耶稣最后的晚餐》,两相对比下,更显其叫嚣浮夸后面的浅薄,没有生命,也没有盼望。

      而这个对比,也在网上引发牧者的延伸讨论,大大丰富了这个对比的内容。见《举目》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behold.oc.org/posts/pfbid02tpyQ86KDiECKAzxUUTxX6yeFJ1YaZaRAyoee4D1YANJJhdgtcbtFXBmSvzrAMcZEl?comment_id=1983866978698530&reply_comment_id=345950291786940&notif_id=1722707920554169&notif_t=comment_mention&ref=notif

    2. Hong Avatar
      Hong

      我被冒犯了!

    3. Wei Peng Avatar
      Wei Peng

      假冒为善,此文为最。

    4. 一普通姐妹 Avatar
      一普通姐妹

      说得对,从某种意义上,基督教的软弱无力,和像举目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渐渐脱离真道,跟随政治正确和宗教正确或某某正确的世俗价值观鼓吹离经叛道的宽容和自由有极大的关系。强烈抗议和遏止这样的文章!我被冒犯不是因为我自己被冒犯,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神圣经的灵被冒犯,若你没有被冒犯,那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认识神,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基督的爱和恨!悔改吧,弟兄!

    5.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照你所说,这次的争议点,是世俗价值观”冒犯’”了基督教所宣扬的价值观?基督徒会感到被冒犯之余,可否想过,这是巴黎奥运会,本就是世俗的、起源于希腊祭神明偶像的一种仪式,在这种场合,以及在巴黎主流价值为自由主义的语境下,会出现此种场景,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难道忘记了他们是一群仍未蒙恩的人?
      我想基督徒不要反应过激,应当深入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会对整个开幕式有更客观的判断。他们不仅”恶搞“最后晚餐,连他们自己的过去历史遗产(许多名画–蒙娜丽莎等)也一一调侃,应该不只故意只针对基督徒发难。这时基督徒反而应当趁此表现出耶稣基督的福音精神:神爱世人。不与罪人计较,应当向世人好好阐明神的真理,批判自由主义的矛盾之处。如果反应过激而失去理智,反而让人觉得基督徒也不过是一群宗教狂热分子。人的愤怒,并不成就神的义。

    6.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这次很多基督徒自以为是为神发义怒,我想以耶稣洁净圣殿为例,耶稣发的是义怒,因为那的确是神的殿,是以色列人敬拜神的地方,被神的子民玷污了。耶稣斥责的也是那些神职人员-文士和法利赛人。法利赛人被耶稣警告亵渎圣灵,因为他们明明看见神迹,也听懂耶稣的言论,却装着不知道,还故意诽谤。
      但巴黎奥运开幕礼,与上帝有何干?它构成对上帝的亵渎吗?它根本不是属神的聚会,而是一群罪人在高狂欢派对。你会指责一群在酒吧酗酒狂欢的人亵渎上帝吗?

      1. Yvonne Avatar
        Yvonne

        同意! 谢谢姐妹,还有本文作者,以爱心说诚实话,提醒自以为义的文化基督徒们。

    7. Caleb ZHANG Avatar
      Caleb ZHANG

      不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什么?

      我一个未信主的同事看了奥运都觉得:“乱七八糟的,儿童不宜,全是同性恋,3P。最后给了一句,简直就是群魔乱舞”。试问作为一个宗教系博士生,看出来的总体感觉只是不喜欢?如果你不不是在最后说明你是一位基督徒,我都以为你研究的是啥宗教呢?

      作为基督徒,我被冒犯了!

  4. Daniel T. Law Avatar
    Daniel T. Law

    (The show DID target the Last supper. They changed their tone AFTER protests erupted over the ceremony. They tried to COVER UP… 主持人明言桥上有一场表演是“la Cène(最后的晚餐)”)

    “…耐人寻味的是:7月27日早上,跟Thomas Jolly(巴黎奥运开幕典礼艺术总监)一起策划开幕仪式的Maud Le Pladec(舞蹈家)、Damien Gabriac(演员、作家) 和 Patrick Boucheron(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接受法国电台France Inter访问,主持人明言桥上有一场表演是“la Cène(最后的晚餐)”,演出者“有酷儿(avec des queers)”——Queer指同性恋或跨性别人士——问团队这是否要展示法国的共融。
    他们有没有当场指正法国主持人,澄清表演跟la Cène无关呢?没有。…” (冯睎干十三维度)

  5. 张纪德 Avatar
    张纪德

    7/26,巴黎奥运开幕式的表演里,法国主持们很明显地用 LGBTQ 和跨性别表演来羞辱耶稣和基督教。引起全球基督徒及卫道家的公愤,如 Franklin Graham、Mike Johnson、天主教诸主教等,都发言谴责巴黎奥运主办团。奥运起源古希腊,本有异教和世俗风味,不奇怪;但这次特别针对基督教,大加羞辱、亵渎。连 Elon Musk 都看不下去,公开发言: “Disrespectful to Christians!” & “Unless there is more bravery to stand up for what is fair and right, Christianity will perish!” 若不勇敢为主和真道站立,基督信仰就完了!
    世俗主流媒体多努力淡化批评,为巴黎奥运缓颊。但,《举目》居然也在网络上(8/03 & 08)刊出两篇为这种邪恶缓颊、和稀泥!! 世俗“政治正确”得可耻!可悲!

  6. Jeff Wang Avatar
    Jeff Wang

    冒犯基督就是冒犯每个基督徒,因为属灵上基督与教会一体。作为一个基督图,尤其是接受了神学装备的基督徒,只从肉体生命角度来看待“冒犯”是不应该的。

    1.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照你所说,这次的争议点,是世俗价值观”冒犯’”了基督教所宣扬的价值观?基督徒会感到被冒犯之余,可否想过,这是巴黎奥运会,本就是世俗的、起源于希腊祭神明偶像的一种仪式,在这种场合,以及在巴黎主流价值为自由主义的语境下,会出现此种场景,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难道忘记了他们是一群仍未蒙恩的人?
      我想基督徒不要反应过激,应当深入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会对整个开幕式有更客观的判断。他们不仅”恶搞“最后晚餐,连他们自己的过去历史遗产(许多名画–蒙娜丽莎等)也一一调侃,应该不只故意只针对基督徒发难。这时基督徒反而应当趁此表现出耶稣基督的福音精神:神爱世人。不与罪人计较,应当向世人好好阐明神的真理,批判自由主义的矛盾之处。如果反应过激而失去理智,反而让人觉得基督徒也不过是一群宗教狂热分子。人的愤怒,并不成就神的义。

    2.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你是凭什么断定它冒犯了基督?哪一点冒犯了基督?其实这取决于你如何解读那个类似最后晚餐的那一幕场景?也有人说时模仿”诸神的盛宴“,你认为呢?有没有可能基督徒的解读太过片面?如果你仔细从头到尾看一遍整个巴黎奥运开幕式,你会发现他们每一幕都在调侃过去一切的历史权威、伟大的艺术品与自嘲的历史,抛开、轻松幽默地看待一切历史的包袱,以及巴黎的丑陋也一一展现,好不避讳。有人说这是他们的文化自信,这是见仁见智。但我觉得他们不是针对基督教,而否定过去禁锢他们的权威思想(包括宗教)。

    3. 郑秀花 Avatar
      郑秀花

      你是凭什么断定它冒犯了基督?哪一点冒犯了基督?其实这取决于你如何解读那个类似最后晚餐的那一幕场景。也有人说时是模仿”诸神的盛宴“,你认为呢?有没有可能基督徒的解读太过片面?如果你仔细从头到尾看一遍整个巴黎奥运开幕式,你会发现他们每一幕都在调侃过去一切的历史权威、伟大的艺术品与对本身历史的自嘲。他们抛开过去奥运开幕式那种庄严肃穆的风格,而想营造一个轻松幽默欢乐的奥运开幕,因此很多随性的表演,连巴黎的丑陋也一一展现,毫不避讳。有人说这是他们的文化自信,这是见仁见智。但我觉得他们不是针对基督教,而是否定过去禁锢他们的权威思想(包括宗教)。

  7. 听闻圣道 Avatar
    听闻圣道

    哇,作者好棒棒。支持欸。

  8. 一普通姐妹 Avatar
    一普通姐妹

    说得对,从某种意义上,基督教的软弱无力,和像举目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渐渐脱离真道,跟随政治正确和宗教正确或某某正确的世俗价值观鼓吹离经叛道的宽容和自由有极大的关系。强烈抗议和抵制这样的文章!我被冒犯不是因为我自己被冒犯,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神圣洁的灵被冒犯,若你没有被冒犯,那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认识神,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基督的爱和恨!悔改吧,弟兄!

  9. Fei Han Avatar
    Fei Han

    好“高调”文章!

    被巴黎奥运会的最后晚餐冒犯,被海外校园的高调文章震惊,对编辑也很失望:(

  10. yvonne Avatar
    yvonne

    好文! 深刻! 以基督的心为心: 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说)什么。他们中有奥运会上狂欢的人群,也有在这里吐口水的文化基督徒。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