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垃圾時間”與“蘿蔔快跑”(陳恩加)2024.09.16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4.09.16

陳恩加

最近有兩個詞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一個是“歷史的垃圾時間”,另一個是“蘿蔔快跑”。

歷史的垃圾時間

粗看這是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詞;仔細想想,彼此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許多人用第一個詞來描述中國經濟現狀:目前各行業都不太景氣,個體失業率高,和錢有關的話題——例如降薪、裁員、搞錢等,成了不少年輕人討論和焦慮的焦點。

於是一些唱衰中國經濟的人,就認為當下中國正經歷奧地利派經濟學家米賽斯(Ludwig von Mises)所說的“歷史的垃圾時間”——當某段歷史違背了經濟規律,而個體又難以扭轉局面,整體趨勢看似必然走向失敗。

先不論唱衰是否合理,也有學者考證米賽斯從未說過這個詞,這是被許多雞湯文包裝的一個偽學術概念,來煽動民眾的情緒。

更合理的解釋是來自籃球賽:當兩隊比分懸殊且比賽時間所剩無幾時,落後的一方,會派替補陣容來打完剩下的比賽,這段時間往往被稱為“垃圾時間”。

既然它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說明大多數人都已深刻體會到國家的命運、個體的命運息息相關。

蘿蔔快跑

而“蘿蔔快跑”這個聽起來呆萌的詞,是百度公司在7月10日於武漢街頭發放並試運行的一款無人駕駛計程車。據許多乘客表示,蘿蔔快跑的乘坐體驗(價格、遵守交通等)要好於網約車和計程車。 

“蘿蔔快跑”可以說,是代表了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商用落地,以及科技給人們帶來的便利。面對這條攪局的“鯰魚”,大量計程車、網約車司機則發出了抗議,他們擔心無人車的普及會讓自己這群底層人面臨失業的危機。(註1)。

經濟下行,導致社會上許多人失業。原本送外賣、送快遞、開網約車等,是不少失業者最後的出路;但這些行業在不久的未來,可能不再需要人力,而人力的背後,又是一個個的家庭乃至社會。

從這個邏輯鏈來看,無怪乎“歷史的垃圾時間”和“蘿蔔快跑”會引發熱議。因為它們反應許多人一種共通的感受: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本來生存就不易,偏偏AI 技術又不斷加持許多行業,搶人飯碗。那麼,自己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這是個充滿無力感的時代。以前靠拼搏、吃苦,或許還能找到力量和希望。但現在,這些卻越來越成為了一種稀缺品。基督徒亦身處其中,我們該如何看待“歷史的垃圾時間”這類說法,以及科技進步給個體和社會帶來的衝擊?

個體與時代的走向

關於“歷史的垃圾時間”,筆者認為,時代的走向並不掌握在人的手中。不論是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大蕭條,還是回顧聖經中以色列百姓在埃及和迦南地的經歷,個體都既需要以現實的角度,來看待當前的時代,也需要以整全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的全貌——其實個體與時代的走向,均掌握在全能的上帝手中。

• 經濟大蕭條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歷了該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前後持續了大約10年。在這期間有一千多萬人失業,幾萬家公司破產,甚至連許多銀行都開始倒閉。很多人認為,大蕭條顯然是比我們現在所處時代更危險的“垃圾時間”。

但經濟學家菲爾德(Alexander J. Field)卻認為,大蕭條對美國後來的經濟復甦和科技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焦慮與恐懼,促使各行各業的人們,思考怎樣才能活下去,進而引發了技術的飛躍和生產效率的提升(比如大力開展鐵路建設、使用流水線生產)(註2)。

變革,往往來源於充滿危機而非安逸的環境。

• 出埃及與進迦南

以色列百姓也同樣經歷過兩次時代的巨變。一次是當約瑟在埃及的影響力還在的時候,可謂是以色列人的繁盛時期:“以色列人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出》1:7)可經歷了政權交替後,以色列人卻成為了新法老的奴隸,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打工人”——以色列人“因做苦工覺得命苦”(《出》1:14)。

以色列人被苦待的400年,似乎也是某種形式的“垃圾時間”。因為他們似乎連一絲希望(silver lining)都看不到。但上帝卻從來沒有把這400年扔進垃圾桶——“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出》3:7)

上帝透過帶領他們出埃及,讓他們明白時代會變(從好變壞),但上帝的憐憫從來沒有改變。

第二次是以色列人經過曠野即將進入迦南地的時候。12個探子窺探了迦南地後回來,報告摩西說迦南地雖然物產肥美,但是需要攻克的敵人過於強大,一般人在他們面前就好像蚱蜢一樣(參《民》13:25-33)。去迦南地,不就等於他們即將進入一個送死的時代嗎?

然而上帝再一次透過大能,帶領以色列人征服了迦南地。再一次,讓他們體會到上帝應許的可靠,完全不會被眼前的環境所影響。

AI浪潮拍打下的教會

關於“蘿蔔快跑”,不管你是技術恐懼者(technophobia)或是技術癡迷者(technophilia),都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當今AI技術的發展,正在迅速改變各行各業的形態,甚至直接取代。

美國知名的科技博客“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就以“ChatGPT 將來可能會取代我們的工作”為題,寫了一篇文章(註3)。其中提到,像會計師、金融分析師,甚至程式員等工作,在未來都有可能被ChatGPT所取代。

筆者作為相關行業從業者,深知從“摩爾定律”(Moore’s law)到“黃氏定律”(Huang’s law)(註4),AI浪潮越發洶湧,成為了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則,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儘管還有許多技術、倫理上的問題需要解決,但筆者認為,包括“蘿蔔快跑”在內的新技術,只會“跑”地越來越快越遠。這同時,也難免引發類似本文開篇提到的抱怨。

照在人前的光

不少精彩的文章,已經討論過基督徒和教會該如何看待和使用AI技術。筆者則認為,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受到AI 浪潮衝擊後具象的人。畢竟,教會需要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技術本身,更來自受技術變革影響的群體。

雖然無法左右國家政策層面的條例或立法,但教會也不宜擺出一副無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好像AI浪潮拍打的,僅是那些網約車司機。

耶穌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太》5:16),暗含兩層意思:一是基督徒是光,這關乎基督徒的行動本身;二是“在人前”,這關乎行動的面向。行動既面向上帝,也面向群體;如果只有前者,那麼就成了“遁世者”(hermit)。

每次具有時代特徵的浪潮拍打到一個普通人的身上,其實就是拍打在教會身上。一如當耶穌在各城各鄉,看見一大群人被各種疾病纏累時,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

我們不能以逃避的姿態,假裝沒有看見可能會到來的動盪,任由他人在所謂“歷史的垃圾時間”裡自生自滅。而是應該讓他人口中的“垃圾時間”,成為教會的“黃金時間”,去踐行愛人如己、廣傳福音的使命。把真正的盼望,帶給這個充滿恐懼的時代。

無人駕駛的“蘿蔔快跑”可以跑得快,也應該跑得快,但教會應該比它跑得“更快”才行。

1. 《百度的蘿蔔快跑,會讓 1000 萬司機失業嗎?》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237508.html

2. 相關觀點可參見Alexander J. Field, “Do Economic Downturns Have a Silver Lining?” in A Great Leap Forward: 1930s Depression and U.S. Economic Growth (Yale University, 2011), 294-311.

3. Jacob Zinkula, “ChatGPT may be coming for our jobs. Here are the 10 roles that AI is most likely to replace”.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chatgpt-jobs-at-risk-replacement-artificial-intelligence-ai-labor-trends-2023-02

4. 曾經最為晶片圈內人士所熟知的就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每18-24個月,晶片或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將會上漲一倍,其性能的同倍提升和價格的下降。不過,摩爾定律似乎開始失效,而現在另一個(仍存在爭議的)定律則更加讓人著迷——“黃氏定律”(Huang’s law),它是 NVIDIA CEO黃仁勳(Jensen Huang)於2018年首次提出的,意思是GPU 的性能每兩年能夠增加兩倍以上。。

作者碼農一枚,熱愛閱讀、寫作與健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