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漁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10期
難言之苦
基督徒的使命是走入世界,而後帶人走進上帝的國度。但是從歷史來看,教會的內部紛爭往往削弱了傳福音的力量。
內部紛爭常令教會有口難言。信主稍有年日之後,就間歇聽到或親眼看到教會的內部紛爭。有些事件甚至成為社會大眾茶餘飯後的新聞。這些故事的導火線各不相同,但是結局卻是一樣──兩敗俱傷。
例如,有朋友從牧會的工場退下,提到會友的攻擊如同開批鬥大會,雖是幾年前發生的事,仍舊心如刀割,難以釋懷,再也不願牧會。也有朋友在傷痛中,停止教會事奉,遠離是非,做“安靜”的基督徒。
還有朋友雖悲傷嘆息,仍舊願意站起來,繼續牧會或擔任執事長老,但過去的傷痛成為後來事奉的暗瘡,一觸即發,成為事奉的絆腳石。當然,也有朋友在傷痛後,靠著上帝的恩典,得醫治,沒有苦毒,繼續事奉。
然而,這種內部的紛爭總會使一些旁觀的基督徒,心有餘悸,遲遲無法邁進事奉的大門。
耶穌在臨別禱告中,為門徒和後代信徒向上帝懇求,“叫他們合一,像我們一樣”(《約翰福音》17:11,21)。對此,我一直在思考,就是耶穌為甚麼不乾脆 命令信徒合一,像祂後來命令信徒向萬民傳福音一樣?傳福音的大使命再加上合一的命令,不就是最完美的組合?可以攻無不克?
然而,當我思考教會內部合一的可能性時,發現“合一”根本不是人可以“做”的事。耶穌祈禱“我在他們裡面,你(上帝)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約翰福 音》17:23)祂的禱詞指出,信徒合一的前提是讓基督住在裡面。人成為基督徒,就進入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中,而這份關係也包括在言行思想上順從聖靈的引 導。
滿有聖靈的人會在生命每個層面都願意讓神掌權,這就是與基督合一。信徒一旦與基督合一,也就能夠在主裡與其他的信徒合一。由此可見,信徒合一全然是上帝的恩典。
疾風烈火
那麼我們要怎樣在生活中領受上帝合一的恩典雨露呢?依我看來,秘訣還是在“謙卑”兩字。耶穌在世時,豎立了最佳美的典範。祂幾次提及,自己的言行都不是按自 己的意思,而是按著上帝的心意(《約翰福音》5:30;6:38;7:16;8:28、42;14:10、24)。祂甘願背負眾罪,上十字架,就是最美好 的榜樣。
按照上帝的心意行事就是謙卑,自然會帶來合一。
而反觀一些信徒,往往先自擬計劃,然後要上帝祝福;或是憑一己之力達到眾人眼中的成功,然後歸功于上帝。這些都不是上帝所喜悅的行為。“聽命勝于獻祭”,是亙古常新的真理。當我們重視自己的計劃,高過尋求上帝的心意時,驕傲就開始發芽生根。
自己的計劃與上帝的心意,兩者有時並不容易分辨。我發覺自己思慮緊密的理性分析的結果,有時候不見得合乎上帝的心意。有時自以為時機到了,想趁熱打鐵,卻不 見得是上帝的時候。我明白自己太容易落入“自以為是”的驕傲陷阱中,而不自知。甚至就算正在尋求上帝心意時,也是如此。
在“自以為是”的掙扎中,我才豁然開朗,了解上帝為甚麼要我們待在團体中,不要我們踽踽而行的心意。因為“團体”,正是“自以為是”的防治之方。
曾在某聚會中,與幾位來自不同教會的弟兄姐妹閒聊,其中一位姐妹提及在她的教會中,長執會開會時間不長,並且大家都能同心,關鍵在于,牧師在聽大家多方建議之後,總是要大家同心禱告尋求主的心意。因而大家討論時往往意見紛紜,禱告之後卻意見一致。
在場馬上有人問她,她的教會有多少人。她回答,有六七十人。于是,有人應聲說,怪不得!乍聽之下,這是很合理的判斷,因為人數少自然容易取得共識。但我當時心裡隱隱覺得這樣說有些不妥,在主裡同心應超越人數的限制吧?
最近無意中想起紐約布魯克林會幕教會的故事。西元兩千年,《疾風烈火》(Fresh Wind, Fresh Fire)一書,曾引起台灣基督教界熱心的討論。這本書敘述布魯克林會幕教會信徒,怎樣由搖搖欲墜、快要解散的光景,在禱告中經歷了神的大能,建立教會的故事。
以一般人的角度,布魯克林會幕教會是成功的教會,有近二十間分堂,七十多個事工,其中包括關懷街頭流浪者事工、愛滋病事工、單親媽媽事工等高難度的。教會詩班屢次獲得葛萊美獎,在葛培理佈道會獻唱。更令人稱奇的是,主任牧師辛傑米並沒受過神學訓練,而擔任詩班指揮的師母只有高中畢業,並且不識譜。
該教會擁有許多美好的見證。教會沒有選舉或投票,所有決定是由九位牧師各自禱告,有共同感動,全体無異議才進行。主任牧師分享說,教會要儘可能協助人專注于靈魂之事,不要花太多心思在行政上,好讓聖靈能自由的帶領教會(註1)。
當然,我們不見得要以會幕教會的行政結構為模式,去“改革”自己的教會,但確實可以先由牧師和長老、執事、同工以身作則,凡事同心尋求上帝的心意,這股“同心按照主的心意行事”的風氣,自然能夠影響全体會眾。
花與花海
當基督徒願意專注于聖靈的引領時,就不會再執著己意,而會看重神的心意與上帝的同在,真實的謙卑就在我們的生命中生根。然而,我們有時在下意識中會認為禱告等候上帝是最沒有效率的事,倒不如先動手來得快,以至莽撞行事。
然而,身為上帝國度的子民,我們必須走在上帝的時間裡,按照上帝的時間表行事。當同工之間意見紛紜時,正是等候上帝進一步顯明旨意,以及操練謙卑的時刻。而 等候本身正是謙卑的表現之一,表達出對上帝愛的信任──相信上帝完全掌權,絕對不會誤事,這包括信任祂會用我可以理解的方式,讓我明白祂的心意。
在意見分歧時,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不完全,並且要尊重聖靈在弟兄姐妹身上的引領。不但如此,對上帝的專注會使我們意識到,自認為從上帝而得的領受也可能 會出錯。因為私慾、過去的經驗或過去的傷害,有可能扭曲我們對事情和對人的看法,而曲解上帝的心意。並且我們也可能太著重某方面,而看不到事情的全貌,就 像拍攝一朵花的特寫時,只注意這朵花婀娜多姿的神采,而忽略這朵花背後爭艷的花海一樣。
同心等候禱告,就是信徒集体向主承認我不行,願意倚靠主,讓主掌權。在聖靈光照之下,信徒齊心安靜等候禱告,並且按照神的心意同心合一行事,是多麼美好的圖畫啊﹗這正是謙卑的表現。
即便有人不願意等待,你阻止不成,又何必憤怒或掛懷!何不讓聖靈動工?這是禱告、求主掌權的時候。若是在基要真理共識之下,因聖經的詮釋不同,以至做法不 同,也不必怒目相向──又有誰對聖經的認識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呢?除非對方的做法,有違聖經道德準則或基要真理,不然我們應培養容許他人有異議、甚至容人犯 錯或失敗的雅量。
我自忖多數的人生功課都是由失敗中學習的。上帝容許我失敗犯錯,我又有何權利要求他人非照我所認為最正確的方法行事?更何況我的方法未必是最正確的方法。我們的上帝重視過程,過于重視結果。每件發生在祂兒女身上的事,就是為了幫助兒女們更認識祂。
已故德蕾莎(Mother Teresa)指出:“合一是禱告、謙卑、愛所結出的果實。”(註2)神自己就是愛(《約翰壹書》4:8)。我們的生命愈願意謙卑,願讓基督成形在我們的 生命中,就愈有更多的愛從生命中湧流出來。並且,“在聖靈裡,不住禱告”,正是信徒成長,持守謙卑的祕訣。
註﹕
1、Jim Cymbala & Dean Merrill, “Fresh Wind, Fresh Fire”,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7.本文參考中譯本《疾風烈火》,雅歌出版社,2000。
2、Mother Teresa, “No Greater Love”, New World Library, 1997.
作者現居加拿大渥太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