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思凱
看完《舉目》第九期熊璩所寫的<基督徒的文化使命與雙職事奉>後,引發我有以下的思考:
一、全職服事更神聖?
一些基督徒,尤其是剛認識主的基督徒,常發現教會中談論的某些問題,他們覺得很重要卻在聖經中找不到出處。
其中較顯明的,就是全職服事這個議題。多數信徒都認為全職服事的傳道人或是牧師,是很值得尊敬的。若是有人問,如何成為一位全職的傳道或牧師呢?通常的答案都是,你需要有個呼召。接下去會問,如何會有呼召呢?答案是,只有有呼召的人才曉得……
當我們去聖經中找答案時,似乎找不到聖經中有什麼教導,叫人去羨慕做全職的工人,但是有叫人羨慕先知講道的恩賜(《林前》14:1)。也找不到例子,說明一個全職的工人比一般的職業更神聖。
二、舊約中的全職服事
從舊約的角度,我們來談一談全職事奉。摩西在曠野時,神就指示他,利未人是被神呼召全職服事神的(《民》3:12)。那時大概有兩萬兩千個利未人(《民》 3:39),不是所有的利未人都可以成為祭司,只有亞倫的子孫才可以成為祭司。其他的利未人只在祭司的指導下,在聖殿裡做各式各樣的事奉,可以成為教師或 管理,守衛或甚至是收聖殿的稅。
這個傳統延續到大衛作王時,在《代上》24章看見,當時撒督是大祭司。主前四百八十六年,當迦勒底人侵佔耶路撒冷時,尼布甲尼撒王把聖殿毀了。直到所羅巴伯回來後,重新建造聖殿,聖殿的制度又恢復。祭司的制度一直延續,到主耶穌時,在聖殿裡服事的祭司還是照著舊約的律法。
可是當時即使是撒督的後代,人數也很多,而聖殿只有一個,所以撒督的子孫多數人是輪流在聖殿裡服事。在《路》1:23,看見撒迦利亞在聖殿裡服事,他每六個 月在聖殿服事一個禮拜(註1)。你可以叫這些聖殿服事的人是全職,但是他們有許多時間是在休息的,而且這些利未人不需要有所謂的特別呼召,他們生下來就被 選擇做全時間服事的。
你也可以說利未人是神聖的,比其他以色列人神聖,也可以叫其他的以色列人為平信徒。假若用這原則來看,大衛和耶穌都不能稱為聖職人員或全職事奉。因為他們不是亞倫的後代,也不是利未人。從血統來看,他們是猶大的後裔。
三、新約中的全職服事
在新約裡,耶穌是不是一個全職或半職的神職人員呢?那也不清楚。前三十年,他沒有出來全職傳道時,他是帶職,是一位木匠。使徒保羅是否是全職或半職傳道呢?也不清楚,因為在他傳道生涯中,他有時織帳篷,有時是全職。
在整本新約中,好像找不到一個出處,是特別強調要全職或全職比帶職更神聖。可是在耶穌基督時代,撒都該人在社會中確實是一個高貴的階級(註2),一些聖經學 者認為他們是撒督的後代,而且當時是在聖殿裡服事。其中也有人是做生意或在政府裡做官,可很顯然地,他們被社會認為是高貴的階級,比平信徒高人一等。
《徒》5:17中,指出大祭司和許多有權勢的社會人士,都是撒都該人。所以當時是有一個分界,與撒督後裔連上關係的,是尊貴的族類。
可是聖殿祭司的制度,在主後七十年,當提多將軍入侵耶路撒冷,把聖殿夷平時,這個制度也跟著走入墳墓。從那時到現在,再也看不見聖殿與祭司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新約的教會。
神為什麼讓祭司的制度從歷史中消失,而以新約的教會來代替?《彼前》2:9說到,神聖祭司的身份已經被每一個信徒所取代,而大祭司就是主耶穌基督。在《希伯來書》4、7章特別強調這一點,而且聖殿也取消而以基督的身体代替(《約》2:20)。
舊約所有的祭司或大祭司制度,是新約教會和基督的縮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敬拜神,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建築物與地點,只要在耶穌基督裡隨時都可以。每一個信 徒都是蒙召為神聖,所以在《林前》1:1-2,保羅稱每一位信徒為在耶穌基督裡的聖徒。《弗》1:4中保羅又說,每一個基督徒都是在創立世界以前,神在基 督耶穌裡特別揀選的。
如果我們認為這樣的一個呼召、揀選還不是我們人生最高的呼召,我們還需要其它的呼召以成為全職的傳道,才能使我們更神聖,那我們就不是照著聖經的神學來做了。
今天整個聖殿制度已經被教會取代,在《弗》1:21說明基督的身体就是教會。沒有一個人可以有比成為神的兒女更高的呼召。我們應當每一天都來慶祝神給我們這 麼大的呼召(就像耶穌基督在《路》10:20教導他的門徒一樣),這是超過世界上任何成就,包括在福音的事工或服事主的事工上的成就的。
四、從歷史的角度看
雖然我們說在新約中找不到一個聖或俗的職業觀,但是這個聖俗的職業觀,從耶穌基督的時代到今天從來沒有消失過。在初期教會,有教師、牧師、執事、主教。因為當時教會發展很快,這些人需要花時間來牧養、教導、照顧羊群,所以不可能再有時間以他職謀生,所以他們變為全職。
《林前》9:4-10中,可看見保羅要求會眾負責這些全職人的生計,以便讓他們心無旁顧地來牧會、教導等。但保羅這麼說,並不是強調他們的職業高低,而是強調教會有這樣的需要。
可是這樣的全職,以後在教會的歷史中,變得越來越制度化。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教會的組織系統漸漸地變成一個固定的制度,開始實施主教會議等等,後來更把羅馬 的主教認作普世教會的教皇。在主後440至460年,當羅馬主教李奧被人尊稱為第一位主教時(註3),這個教皇制度就開始了。
在教皇制度中,教皇是神聖中最神聖的。公元800年聖誕節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更由教皇李奧三世替他加冕(註4),因而可看出教皇不只是教會中神聖之神聖,也在整個世界的制度裡,成了最高權威。
另一個促成聖職與平信徒分野的因素,就是修道院的制度。從三世紀開始,為脫離羅馬天主教制度的影響,很多虔誠的基督徒走到曠野,整天都來敬拜神,讀聖經或者替他人禱告。他們對教會起到了淨化作用,很多初期的教皇都是教士或修士出身。
可是由于制度化的影響,教皇開始腐化,到十至十五世紀,腐敗程度步入高潮。當時許多教皇都有私生子,而且以賄賂甚至謀殺等不正當的手段,來奪取教皇地位(註5)。所以當時許多基督徒,產生了極大的困擾,因為最神聖的全職人員,變成了最腐敗、最有罪惡的。
這是造成宗教改革最主要的原因。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者,反抗羅馬天主教會,反抗其制度與不正確的教導。馬丁路德和加爾文提倡回到聖經,來檢驗任何教義與制度。 他們發現《彼前》2:9說,每一位神的兒女都有祭司的身份,而非少數的教會神職人員才是祭司。加爾文更是認為,應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神聖,而不僅是在教會 服事時。
路德發展出一個呼召的觀念,即覺得呼召不需要像天主教的教士那樣,到曠野去才叫呼召。十九世紀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這樣的呼召給了世俗的職業極高的價值和道德的意義,這樣的呼召觀念讓每一個職業都有其宗教的意義(註6)。
此外,另一個觀念,也是從聖奧古斯丁到馬丁路德,到今天,在歷史上一直存在的,就是社會與教會的觀念。一個信主的人,他屬于神的教會,可是他也活在這個社會 上,需要對社會制度與權柄有所順服。但是這兩個制度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就產生一個問題﹕我們對這兩個制度,是用同一個態度,還是採取不同做法?有的基督 徒就會認為,世界上的制度與世界上所有的職業,意義都很低,只有在教會裡的服事,才有真正的意義。在這種觀念下,世俗的職業當然不重要,也沒有什麼價值。
五、現今時代的現實
第一個現實
據最近的一項統計,北美華人教會有很大的百分比,是沒有全時間工人的。這樣的教會,反映出兩點。第一點,大家對成為全時間的工人裹足不前。許多基督徒認為, 這是一條不歸路,一旦選擇了,就不能再有所謂的改行。這樣的想法,雖然強調全時間服事的嚴肅性,但是不是合乎聖經的教導,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第二點,就是 在有許多基督徒積極服事的教會中,如果沒有全職工人,大部份的奉獻就直接用在傳福音訓練方面。所以可以有更多的人聽到福音,更多的信徒接受訓練。其實教會 的服事本就是每一個信徒的責任,一個教會的興旺不在于少數幾個全職人員,而在乎大多數基督徒的奉獻呼召。當眾人都有呼召去服事時,教會就開始興盛。
在這樣的教會裡,所謂的平信徒與他們志願的服事,成為教會的生力軍。這樣的心態是符合聖經教導的,因為人人是祭司,每一個人都是上帝所重用的。其實,初期教會福音傳得這麼快,當然有領袖人物的影響,但是也靠廣大底層社會會友的回應。
第二個現實
許多全時間的工人,在服事許多年之後才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做全時間的牧者,因為沒有牧養恩賜,或沒有教導恩賜,只適于做個行政人員。但是拘泥呼召觀念的捆 綁,他不能說我不做牧師,只做教會行政人員。同時又因教會太小,無法支持一個行政人員及一個牧者,且全職人又不能回頭找世俗職業,所以整個會眾也都在沉默 中忍耐。
很可能是因對聖經的認識錯誤或有所偏差,而在困境中找不到解套。但若我們有正確的認識,就知道,神呼召我們不是到一個職位上,而是到一個事工上。其中的差距就是,職位可以改變,但事工的異象不會改變,事工的異象是建立在別人的需要上。
就如保羅在《徒》26:18-19,“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 同得基業。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我們可以有職位也可以沒有職位,但我們整個事工的異象永遠存在。
譬如一個行政人員,他的事工可能是支持事工、行政管理。但當教會無管理的需要時,他的職位可以停止,他可以出去自己謀生,或是可以在別的福音機構作管理。等教會經費充足後,他可以再回來。所以我們應該把職位與事工的異象分開,不必用職位作為呼召的對象。
第三個現實
從近兩年一連串經濟不景氣與公司倒閉中,我們發現,不論是在美國或中國,市場經濟裡急需新的理念,社會需要嚴肅的道德反省。
經過Enron、Worldcom、K-mart等大公司的倒閉事件,美國許多經濟學家、分析師都同意,市場低迷的原因,是投資大眾對公司高層管理人缺乏信 心。說穿了,經濟的蓬勃,需要建立在公信力上。大眾公信力反應了高層人員的道德水平,所以今天是重整世俗職業、道德觀念的時候。
這樣的時候,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的職業觀念,都需要重新調整。當我們看重我們所投身的職業,曉得我們是帶著神兒子祭司的身份,在世界上服事眾人的時候,我們的職業就變得嚴肅而有意義,不只是朝九晚五的謀生工具而已。這是今天社會對我們的呼喊,不曉得基督徒有無聽見?
2002 年12月底,報上刊登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在一項談話上(註7),公開表示今天中國共產黨的危機,就是在于幹部貪污或濫用權力,逼得老百姓造 反,若是這種情形不變,中國共產黨根基會動搖。
可見,在半市場經濟的中國,需要的也是職業觀念重整,需要有所謂的呼召。今天中國的許多官員、商人,已經是 基督徒,雖然很多人不公開說,但是在他們心裡,對上帝神聖的呼召已經開始回應。這豈不是主耶穌所說作光作鹽的時候?我們曉得我們可以從事世界上的職業,職 位也可以改變,但是服事人群、傳播福音、愛人,是上帝給我們的呼召,永不改變。
而這是因祂先呼召我們出來,成為祂的兒女。所以我們的整個人生,我們的工作,有了不同意義。我們不再是一個小小的人,每天朝九晚五地謀生,我們是天國的大使,是天國的子民被派到世上,服事這個世代,服事我們周圍 的人。工作、職業是我們服事的一個手段。從這個角度來看時,就會對我們的職業有一個嚴肅的觀念,把在神面前、在教會服事的嚴肅態度帶到工作上。
英國十六世紀有一位首相,叫做湯瑪士摩爾,他為了服事上帝,所以服事國王亨利八世,盡忠職守。當國王不照著神的原則做事時,他仍然忠心地效忠神,也照著神給 他的話來勸勉國王。但是國王沒有採納,最後送他到斷頭台上。他最後說了一句話,“首相的職位可有可無,但是我不能違背神給我的呼召而說謊,不照祂的旨意去 做以求偷生。”最後他死在斷頭台上,但他的風範永遠活在我們面前。
結語
求主興起許多像湯瑪士摩爾這樣的人,在自己的崗位與職業上有呼召、有忠心,不管是在教會或社會裡一樣服事主。湯瑪士摩爾的風範,今天仍然大聲地向我們作見證。在這世代裡,用我們的工作、生活,見證新生命的大能,把人領向基督。這不是大使命的意義嗎?
註
1、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1989)
2、Nelson’s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P.939
3、Justo Gonzalez,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P.242, Prince Press 1984
4、同上
5、同上
6、Max Weber,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nsons, P.89, Charles Saibner’s Sons, 1958
7、《世界日報》2002年12月31日,P.A2
作者現在美國密西根州Oakland大學教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