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来人谈家庭学校(陈愉文)

本文原刊于《举目》60期

陈愉文

       《举目》55及56期,(编者注:见55期《为什么要选择家庭学校》《回应<家庭学校>一文》、56期《“家庭学校”的利弊》 )先后登了3篇有关“家庭学校”的文章,非常精彩、深入。笔者不揣浅陋,愿意在这里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做一点回应。我与先生育有一儿一女。他们都拿了奖学金唸私立大学,目前已毕业,有充实、愉快、有意义的工作。薪水不高,但可以自立。

          20年前,老大6岁时,我们开始了“在家教育”(注1)。当时我们认识的、选择“在家教育”的家庭,只有两、三个。我们也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试试看的态度。我们孩子中间出去上过公立和教会学校两、三年,之后回归,继续在家学习,直到进入大学。

无论走哪条路

         《举目》第55期,汪长如《为什么选择“家庭学校”?》(下称“汪” 文)(编注:http://behold.oc.org/?p=2598,已把“在家教育”介绍得很清楚,看来作者与我们读过差不多的资讯,听过一样的演讲。

          同期曾思瀚的回应(下称“曾” 文)(编注:http://behold.oc.org/?p=2601,把“家庭学校”还是公立学校的争论,提升到讨论教育目的层次,从而得出结论:“教育的目的是成为见证人”。对此,笔者很认同。笔者认为,身为基督徒,如果我们站在“管家”的立场来看待子女的教育,很多疑惑、争论就比较容易处理了。根据圣经,信仰的传承是父母的责任,而上帝赐给我们爱主与爱人的诫 命、传福音与带门徒的使命,这也应是基督徒父母养育子女的目标。目标一旦确定了,达到目标的途径,可以依照主观、客观条件而有所不同。

         要达到让孩子“认识和敬畏上帝”这个目标,理想上,诚如“汪”文所言,“在家教育”是目前较好和可行的方法。可惜在现实上,“在家教育”不能保证教育出又敬虔又优秀又入世的毕业生。反之,公立学校虽然是无神论、人本主义者对孩子进行思想改造的最佳场所(注2),却也产生不少优秀人才或灵性上有追求的基督徒 (正如《举目》第56期,贺宗宁《“家庭学校”的利弊》所言)(编注:参http://behold.oc.org/?p=2467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家教育”还是外出上学,其实都是利弊参半的。问题是,当上帝让我们看见弊多于利时,我们能否勇敢地顺着感动、凭著信心,做出选择?而当身边有人有意识地做出不同于我们的选择时,我们是否能尊重他们的选 择,不泼冷水或论断,为他们祷告并予以精神甚至实质上的支持?在上帝的眼中,动机是最重要的。做为上帝的管家,我们应该忠心又有见识。上帝既把儿女托付给 我们,我们在子女的教育上,岂可人云亦云、不深思明辨?事关我们儿女的灵魂呀﹗

          如果上公立学校不是因为免费,或推卸责任、怕麻烦,而是出于信心顺服主,或不得已,或觉得利多于弊,且能儆醒祷告,持守正确的优先次序,又殷勤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来养育儿女;如果上教会学校不是以为花了钱就可以 安心省事,而是为了主、为了福音,且仍然负起栽培儿女属灵生命的责任;如果选择“在家教育”不是出于逃避、害怕,或误以为这是万无一失的选择,是追求成功 的另类途径,而是为了主,认真负责,真实谦卑,不脱离现实,不自命清高……依笔者之浅见,无论走哪条路,只要忠心持守目标,信靠上帝,都是蒙上帝喜悦的。

如果时光倒流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仍然会选择“在家教育”,因为这似乎就是上帝对我们的呼召。如果当年有现在的客观环境,而我们又有现在的成熟与见识,那么我们希望会有如下的做法:

          首先,我们会比较各种“在家教育”的学派(注3),衡量其利弊得失,拟定一个较长远的计划,日日恳求圣灵的带领。我们会随时检视自己个性上的缺失,和孩子的性情、独特性,修正计划,以减少大人和小孩的挫折感。

         然后,我们会委身在一个能够理解、支持、至少不反对“在家教育”的教会(例如该教会有牧者或长老是采用“在家教育”的)。这样可以免去许多摩擦,孩子也不必承受过分的压力和异样的眼光。

         再来,我们会注重中国文学、历史、文化的教导,加强孩子对自己身分的了解和认同,进而对同胞有更深的福音负担,也有利于他们与华人的沟通。我们不会因为华人“虎妈”文化所产生的弊病而矫枉过正,我们会积极地发掘孩子的天赋,鼓励他们尽情发挥才能、努力读书。

          还有,我们会引导孩子放眼世界,看到时代的需要,使他们有从上帝来的使命感。
最重要的是,我们会着眼于改造教育者(即我们自己),胜于改造受教者(即孩子)。我们不会一成不变,对教材的选择和授课的方式,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而有所调整(正如“曾”文所提示的)。

          当然啦,我们更不会放弃带领孩子归主的特权。我们会注重品德的培养,把圣经当作最重要的科目,进行以基督为中心的神本教育,以圣经为基础,建立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我们选择“在家教育”的不二原因。

我们还希望会做到

          除了上述几点,我们还希望会做到:

          在小学、初中阶段,我们会监督孩子每日灵修并背诵圣经,我们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其语文、数学和批判性思考打下良好基础。我们会让孩子学习两、 三种才艺,多参加体育活动。除了加入“在家教育”的互助团体外,我们还会谨慎但开放地让孩子接触社区,并鼓励他们积极为不信主的家人、朋友祷告。

          到了高中,我们会做分析、评估,供他们参考,让他们自由选择是继续在家学习,还是出去上学。如果他们要出去上学,我们会帮助他们准备应对别人提出的社会议题,例如安乐死、堕胎、婚前性关系和同性恋等等。

         我们会尽量为孩子找一间以基督为中心、保守但不失开明,并注重学业的教会学校。如果我们住在好学区,而孩子想上公立学校,我们会要他们祷告清楚,并在时间安 排、活动选择和交友等方面“约法三章”。我们会积极参与家长会,随时了解学校的情况,且在家里不间断地一起读经、祷告、随时“消毒”。

         如果孩子决定继续留在家里,我们会让孩子去社区学院选一、两门课,学习如何在非基督徒的老师手下学习,我们更会积极地装备他们离家进入大学,以减少未来所可能面对的冲击。

         无论孩子的选择是什么,我们会让孩子体会到自由与责任是不可分的,越多的自由意味着越多的责任,而每一个决定都是有后果的。我们也会给孩子犯错的空间,但要他们记取教训。

        我们会酌情让孩子接触一些世俗或流行的东西,免得孩子像井底之蛙,也免得孩子将来因过分好奇,反而叛逆。同时我们也会与孩子讨论,神本和人本世界观、价值观相抵触的地方,免得孩子见怪不怪、麻木不仁。

         我们不会一味地固守某种教条,我们会鼓励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潮,去接触三教九流。我们会挑战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更多认识并经历上帝。我们坚持把上帝放在第一位,帮助孩子操练与上帝同在,启发孩子向往永恒。我们也会鼓励孩子参加教会服事。

          我们会把握孩子离家上大学前最后的机会,建造更好的亲子关系。我们会多花一点时间和力气,经营我们自己的婚姻。我们会力求一家人同心和睦。我们会及时向孩子认错。不管他们有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我们都会表达我们无条件的爱,会常常对他们说:“我以你为荣﹗”

908fa0ec08fa513da6b7f6d73f6d55fbb2fbd99e正面多于负面

        可惜,时光永远不能倒流。遗憾难免有,惭愧哪能无?

         我们有失败、灰心的时候,有徬徨、困惑的时候,有不被了解的时候,有冲突、痛苦、怨怼的时候,但主带我们一一走过了。

         我们犯过许多幼稚和顽固的错误,主给我们机会弥补,也医治我们。因上帝极大的恩典和怜悯,我们的儿女都诚实、负责、节俭、朴素、敬畏上帝,也关心人。他们有 许多年龄不同、信或不信的华洋朋友,中文程度还不错,没戴眼镜,喜欢运动,有不差的自我认识,几乎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与我们有深而广的沟通,也有服事主 的心志。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家教育”正面多于负面(特别是小学阶段)。我想,当年如果我这个“教育者”的素质和性情能更好些,孩子的负面经验会更少吧。

         偶尔我也会想,如果当初我们没有选择“在家教育”,孩子可以 “正常”上学,我可以“正常”工作,那么今天我们家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遗憾会不会比较少?我们的痛苦会不会比较轻?以他们的天资,表现会不会更“优秀”?择偶会不会更顺利、更容易碰到背景相似的(注4)?

         无人可以为我解答这些问题, 但我知经上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13:12)。抬头望天,我知道我的答案在哪里了。

         欣闻越来越多的华人基督徒,选择了“在家教育”。他们不再被贴上“异类、怪物”的标签,不再那么孤单、寂寞。借着网络,资讯获取也易如反掌,而网络教学之普及,更使学习多样化,不再封闭、困难。加上各种互助团体和特会的蓬勃发展,更增加了交流机会、丰富了见闻。

          笔者祷告:但愿我们身为父母的,在教育子女方面都能切切寻求上帝的带领。最终无论选择是什么,弟兄姐妹都能包容,能互相激励、守望代祷、同心协力,培育出分别为圣、合乎主用的器皿,有份于教会复兴、文化更新和神国扩张﹗求上帝帮助我们﹗

注:

1.“在家教育”(Home Education),也有人称为“家庭学校” (Homeschooling)。不过,笔者认为,基督徒的孩子在家接受教育,并不等于把学校照搬到家里,而是有更高的目的,例如给孩子门徒训练。所以笔者更喜欢用“在家教育”一词。

2. 人本主义宣言签署人之一C.F.Potter1930年在Humanism-A New Religion中说:“教育是人本主义最强大的盟友……相较于一周五天人本主义的教学﹐只有部分的儿童去上一周一小时的主日学”。欲了解人本主义和美国 公立学校的关系,读者可以上网搜索,或参考Pinckney所著The Harsh Truth About Public School。美国最高法院在1961年界定人本主义是宗教,其名下团体也享受国税局的宗教免税权。

3.可能因着不同的神学观点,美国的 基督徒“在家教育”提倡者或实践者,其实有不同的“学派”。有的偏重“追求圣洁,不沾染世俗”,有的偏重“顺其自然,引导重于说教”,有的偏重恢复更新美 国基督教文化,有的偏重古典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有的偏重对异文化和历史的学习以备宣教。也因此近年来教材繁多,不一而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搜寻Homeschooling curriculum.

4.“在家教育”毕业生进入大学和进入社会后表现如何,有兴趣的读者可到以下网站了解:
http://www.nheri.org/research/research-facts-on-homeschooling.html
http://perx.hslda.org/docs/nche/000000/CollegeExcel07.pdf

2 responses to “过来人谈家庭学校(陈愉文)”

  1. Joshua Avatar
    Joshua

    能不能推荐一些适合青少年灵修的书籍?

    1. admin Avatar
      admin

      青少年是从孩童成长到成人的一个过渡期,根据大环境、家庭与个人等因素的不同,约从11岁开始,就有人开始进入不稳定的摸索期,而一般要到18岁以后,才能逐渐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因此,青少年比成人更多元,更缺乏一致性。《举目》的读者,跨越国内与海外,因此,单是语言的统一,就是问题。比方说,北美的青少年,主要是阅读英文。不过,一般而言,高中以上的基督徒,若有渴慕上帝的心,成人的灵修书籍都合适阅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