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好”的主旋律 ——90後蘇打綠現象(王星然)

王星然

本文原刊於《舉目》68期

           這時候 我們的心變得柔軟

           放下了父子的身段

           知道時間太晚 不要躲,不要散……

          我要爬上你的肩膀 我要眺望你的遠窗

          我忘了問什麼樣的倔強,讓我們不說一句真心話

         我要長成你的翅膀 我要拂去你的滄桑

          我忘了說心裡面的願望,始終是要你的肯定啊

          從你溫柔眼眶,綻放……

          這一段歌詞,是節錄自蘇打綠的作品《小時候》,為主唱吳青峰在父親離世前的一段記憶:一個兒子再怎麼倔強,始終是要父親的肯定!這大概是時下許多年輕人說不出的痛。短短的歌詞,深刻地描繪了他與父親之間,長期的冰凍關係。但是,有多少父子能像這首歌所描述的,在臨別前放下彼此的身段,不再逃避閃躲;儘管“ 和好”的方式仍然迂迴、仍然生硬,但內心卻如烈焰燃燒……

特殊恩惠V.S. 普遍恩惠

          由於接觸教會的學生工作,我認識了蘇打綠(註1)。這個來自台灣的流行樂團,出道已超過10年,從青澀的大學生,成長到今日兩岸三地人氣最旺、和“五月天” 分庭抗禮的“天團” 。北京、上海、武漢、廣州、香港、新加坡……演唱會所到之處,人氣沸騰,場場爆滿。青峰去年應《中國好聲音》之邀,與王力宏、莫文蔚等重量級藝人,同時獲任“夢想導師”的殊榮,他在內地的影響力,非同小可。

          我想藉此文,剖析“蘇打綠現象”,來討論85、90後這一代年輕人的文化特徵。據我所知,蘇打綠不是基督徒樂團,甚至部份團員有佛教或台灣民間宗教的信仰背景,但做為當代華人流行文化的重量級人物,他們表現出來的一些正面特質,值得我們基督徒深思。

          我不認為,非基督徒就沒有行善的可能。上帝不只賜給我們“特殊恩惠”,即耶穌基督的福音,祂還賜給我們“普遍恩惠”,諸如誠實、勤奮、公平、正義、和睦……這些普世性的美善價值和信念,是人類共有的,非基督徒的專利。

           如果,我們能看到這個世代都在關注哪些上帝所賜的“普遍恩惠”,我們就愈有可能掌握與他們對話的契機,進而邀請他們進入耶穌基督的福音。

微時代的脈動

          “我喜歡他們的‘小’清新路線。”

          團契裡,一位90後同學眉飛色舞地解釋,她為什麼瘋蘇打綠。

          這個回答引起我的注意:蘇打綠有一系列“小”字頭的作品:《小情歌》,《小時候》、《小宇宙》、《小星星》、再加上他們為電影《小時代》寫的主題曲,正是“小”就是美、“微”就會紅;我們所處的世代,厭惡巨大、痛恨威權,是一個“微時代”:微信、微博、微小說、微電影、微視、微空間、微淘……蘇打綠抓住了這個“微時代”的脈動。

          或許如此,蘇打綠雖然紅了,仍舊一派“微小”的樣子,他們並不企圖把自己塑造成偶像、供人膜拜;上節目不擺架子、不耍大牌,也不沾染演藝圈的市儈氣息。

         蘇打綠的造型,其實是與演藝圈的流行時尚脫節的。尤其是男主唱青峰,他可以上半身著簡單校園T-恤,下半身穿經過設計、充滿複雜皺褶的燈籠褲,一整個fashion no-no的調調。其隨意混搭的風格與中性的造型,融和休閒與正式、妖嬌與純樸;亦男亦女或雌雄莫辨。衛道人士看了,或會大搖其頭,無法理解。

          青峰不太在意別人怎麼看,也不太理會流行怎麼說,他十分“忠於自我”,十分不想和“主流”靠攏。

          一個帶有女性化特質的男生,在成長過程中,很可能會因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而從人際關係中退縮。但令人訝異的是,青峰顯然非常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這10年來臺上台下,他“嫵媚”得十分自然。對於“娘”這個說法,青峰的回應是:“知道的太少,而說得太多,或許是大家的通病,別把自己的主觀拿來跟我爭論,你不瞭解我,我更不瞭解你。”對於許多人懷疑青峰到底是不是同志,他始終沒給個說法。

與自己和好,與社會和好

          對許多85、90後而言,看青峰在舞臺上發光發熱,是一種自我療癒。有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因性別或氣質的不同,經驗霸凌、嘲笑,掙扎得非常痛苦。但看見蘇打綠被社會廣泛地接納,就是一帖安慰良方。於是,購買蘇打綠的唱片,下載他們的成名作品,成為一種自己與自己和好、自己與社會和好的儀式。

         我在想,教會在牧養上應該留意,要教導弟兄姐妹,如何愛並尊重和我們氣質不同的人。儘管我們不欣賞或不喜歡的某些氣質類型,但聖經告訴我們,人都是按上帝的形象,照祂的樣式所造;人即使被罪所玷污、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其尊嚴卻仍是不容踐踏的。

         這一代的團契輔導,應該更多注意有“性別認同”困擾的孩子。讓他們看見上帝珍惜他們,耶穌為他們捨命;沒有人能使他們與基督的愛隔絕!這些孩子通常很在乎同儕的認同,勝過上帝的眼光。我們需要幫助他們,把焦點從自身的難處,轉向上帝的愛。愛使人堅強——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同時,聖經也清楚地讓我們看見,上帝造男造女,對他們角色和責任,確實有不同的期待。無論我們的氣質是什麼,無論我們喜歡與否,這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可惜的是,許多教會講台,基本上長期忽視這類的教導。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不教,年輕人自然會求助於蘇打綠、求助於Lady Gaga、求助於Ellen DeGeneres。

與父母和好

          相對於訴求對象為70、80後青壯族群的五月天,蘇打綠特別老少咸宜。他們的聽眾年齡層,不僅可以向下延伸到90後,而且還驚奇地向上發展到60、50後。

          許多父母跟著孩子,一起成了蘇打粉(即,蘇打綠的粉絲,簡稱“打粉”)。在當今流行樂壇上,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現象,台灣PTT的看板上,記錄著某位青年打粉參加完貢寮海洋音樂祭,才踏近家門,發現爸媽也才剛從音樂祭現場回來,“還模仿青峰的動作,問他哪時還有活動,記得揪他們一起去”。

          蘇打綠喜歡翻唱老歌(註2)。青峰說,唱老歌是希望“讓父母也可以融入我們的歌”。蘇打綠沒有因為父母的音樂口味老氣、過時,就抱怨自己的新作品不被理解,而轉身拒絕溝通。2008年,蘇打綠因貝斯手馨儀的媽媽一句“聽不懂”,就舉行了“老歌之夜”演唱會——蘇打綠就是要想辦法讓上年紀的媽媽們可以“聽懂”。

          因此,對於進入複雜的演藝圈,蘇打綠的家人和學校是支持的。在蘇打綠的演唱會上,母校師長會出席力挺;甚至在2007臺北小巨蛋的演唱會中,團員們的父母全數出席。蘇打綠不走叛逆路線,很自然地讓這一代的年輕人看到,搞藝術、追求自己的夢想,是不必和家人決裂的。他們“努力”和長輩溝通、尋求“理解”、消彌“代溝”;面對每一代年輕人所通見的難題,蘇打綠選擇不逃避。這在當今流行音樂界裡,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

與上帝和好

         我們所處的世界,盡是鬥爭、衝突、與憎恨。年輕人與自己、與家人、與社會,充滿了矛盾和對立。90後面對自己的父母,既想要尋求獨立,又過度依賴;進退之間,衝撞出許多親情的撕裂和傷害。

          就在這時候,蘇打綠為兩個世代之間,彼此緊張又對立的關係,唱出了“和好”的主律旋。

          和平,是聖靈果子的一個重要特徵。《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勉讀者“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來》12:14)。保羅也在《羅馬書》裡說:“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使徒彼得則提醒我們要“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彼前》3:11)。

          然而,人世間,一切使人和好的託付和能力,皆源自於一個很重要的基礎,那就是“與上帝和好”。人沒有別的出路,只有透過耶穌基督的福音,因為“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五:18)

“愛 似乎總不貼近靈魂”

           人世間的愛何其匱乏?何其有限?正如蘇打綠在《幸福額度》所吶喊的:

           You say why 愛讓寂寞像永恆

          And why 愛像過客不聞不問

         Oh why 愛 似乎總不貼近靈魂

        怎麼能 怎麼能 怎麼能 怎麼能    怎麼能

         怎麼能?因著耶穌,一切都變成可能了。上帝先愛了我們,使我們能愛,並真正有能力使人和睦;使“普遍恩惠”因著“特殊恩惠”,有了穩固紮實的根基。

         面對90後的“微時代”,筆者認為“和好”是最有能量的福音切入點之一。它看似卑微,卻撼天動地——我們所傳的這位受苦的耶穌,以祂自己的身體廢掉了冤仇,成就了和睦,使上帝與人,人與人和好(參《弗》2:14-16)。

          耶穌絕對貼近我們的時代,“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太》五:9)

         八福裡耶穌的應許迴盪在我的耳邊。

註:

1. 蘇打綠(Sodagreen),成立於2001年,並在2003年確立了現在的6人陣容:吳青峰、謝馨儀、史俊威(小威)、何景揚(阿福)、劉家凱與龔鈺祺(阿龔)。其中除了阿龔就學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外,其餘5名成員皆畢業自台灣政治大學。

至於團名的由來,是鼓手小威覺得,他們的音樂特質就像“蘇打”,具舒爽氣泡的清新感,而“綠”是青峰所喜歡的顏色。因此,他們決定把樂團命名為“蘇打綠”。筆者認為蘇打綠的《無與倫比的美麗》,無論從歌詞意境、弦律、編曲、創意、和演唱詮釋等方面來看,皆屬上乘之作,是近10年來,華語流行樂壇最值得聆聽的作品之一。

2.蘇打綠喜歡翻唱老歌,包括台灣70、80年代歌手鄧麗君、陳淑樺、王芷蕾、趙傳、張雨生……的作品,這些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與父母共同的記憶。

作者來自台北,任職於密西根州政府IT部門,服事重心為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校園事工。

2 responses to ““ 和好”的主旋律 ——90後蘇打綠現象(王星然)”

  1. […] 2.筆者曾寫過一篇介紹蘇打綠的專文,從“世代和解”的角度來討論他們的作品內容,見:《“和好”的主旋律——90後蘇打綠現象》http://behold.oc.org/?p=23490。 […]

  2. […] 2.筆者曾寫過一篇介紹蘇打綠的專文,從“世代和解”的角度來討論他們的作品內容,見:《“和好”的主旋律——90後蘇打綠現象》http://behold.oc.org/?p=23490。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