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放飛心靈(鍾德民)

鍾德民

本文原刊於《舉目》70期。

BH70-16-7386-談妮攝-DSC_0540- BH70 R W700 官網末,絲毫不減一年來的忙碌,反而加上無休無止的血拼 (shopping)。忙,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種方式,一種時尚,一種習以為常的心境。每一個人,被這越轉越快的世界,拽著不停地向前跑。

進入21世記的中國人更忙了。聽著周杰倫的《牛仔很忙》,看著網帖《杜甫很忙》,說著《夜店》裡“不說了,我忒忙”的口頭禪(簡直一夜風行)……A-Lin的一首《我很忙》確實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就讓我忙得瘋掉、忙得累倒,連哭的時間都沒有最好……”

忙,代表重要,代表有價值。但我們可曾想過,這也暗示著我們內在的混亂和無序,我們作為主體的失控?

每個人在工業化的社會裡忙碌著,不知不覺中已被工具化。忙碌,把生活化整為零,把我們撕開,使我們失去重心,充滿著我們的卻是焦慮。

歌德說,“誰沒有用腦子去思考,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

思緒,帶回那已遠遠逝去的日子。初冬的晚上,清冷的幽靜,與昏暗的街燈,交織成一片。空氣是那麼的清新。與友人漫步,心是那麼的敞開。所能感受到的,是那麼的悠遠,彷彿能捕捉到生命的閃亮……

而今,眼前是忙碌與慾望交織的圖畫。人潮匆匆,就像狂風鼓動下的浪花,沖向岸的這一邊或是那一邊。泡沫之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若有所失之際,聽聽叔本華怎麼說——“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間不停擺動著。”

乍然驚醒,我問自己:“我失去了什麼?”

失去的,是對生命的求索和自我的認知!

多年前的暑假,我在中餐館打工。有一天,平時愛開玩笑、作弄人的廚師,突然告訴我,他近來被一個問題困擾——“我是誰?”我覺得奇怪,這麼簡單的問題有什麼不明白的?我不就是我嘛!

歲月的積累,才讓我意識到,原來人的想法和行事為人,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都受經過的事、遇到的人深深影響。如果我沒有讀過某本書,沒有認識某個人,沒有生長在某種環境,或是沒有受過某項教育,我會是一個很不同的我。

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哪裡?未來不可預見的事和機會,又將如何改變我?人為什麼常常憂愁、害怕、嫉妒、憤怒?……

心理學家杜尼耶說,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我是誰”都是揮之不去的問題。

李安也想要通過《少年派》裡,那隻相伴許久卻不能馴服的老虎,告訴我們些什麼!那不停與人較量的“老虎”,究竟在人的裡面,還是人的外面?如果在人裡面的話,為什麼最後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嵇康《家誡》的“人無志,非人也”,已經回蕩了近2千年。但是,人若連自己都不認識,又何談有志呢?或許,這正是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原因。

然而,到哪裡去求索?

早在屈原7百年前,那被稱為世上最有智慧的以色列王所羅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維克多.弗蘭科爾,在他的名著《人類對意義的探索》中,講到他在猶太集中營裡,在生與死之間,遇見一位年輕女子。她知道自己幾天後就要死了。讓人驚異的是,她在談話中卻充滿了喜悅。“我感謝命運對我那麼的殘酷,”她說,“我的前半生被嬌慣,根本不看重心靈的事。”她指著小鐵窗外:“這棵樹是我在寂寞中唯一的朋友。”從鐵窗看到的只是一截樹枝,樹枝上有兩朵花正綻放。這位女子說,她在安靜和心靈中,找到了生命和永恆。

被摧殘至死,這女子是非常弱小的,但她裡面卻是非常強大的。一個人真正的力量,不在肢體,而在心靈。一個人真正的自由,也不在身體,而在心靈。

缺乏對心靈的探索,也許正是我們現今浮躁不安的原因。

我們專注於得失,失去了內心的寧靜。外面林立的高樓,竟漸漸地占去了我們心靈的空間。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竟會對我們產生那麼大傷害。我們內心的真實需要,完全被外部的需要淹沒了。

人內心深處真正的需要是“被愛”。在愛的裡面,我們感受到安全、溫暖、有價值。我們許多的努力,正是為贏得別人的認同、讚賞和尊敬,這表明我們被愛的需要。

耳邊響起了那首老歌《愛的代價》: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看世事無常,看滄桑變化……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有人說,在人類的辭彙中最富有詩意、最令人嚮往的,就是“家”。家給你自由、舒適和安全。家是心的所在。

我們窮極一生苦苦尋覓、不斷追求的,或許就是家?這家又在哪裡?

以色列人的民族英雄摩西,在3,500多年前作詩,“我們一生的年日是70歲,若是強壯可到80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90:10)“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 (《詩》90:3)葉落歸根啊!人最終要歸回的,是否就是家?

上帝是認真而幽默的。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記》,講的是萬物的開始。原文(希伯來文)聖經開篇的第一個字母,代表的意思就是“家”!聖經的最後一卷書是《啟示錄》,講的是宇宙終了之事。書中最後描述的,正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永恆的家鄉。這不是巧合,這是上帝在整個歷史中,不停呼喚人類回家!

為什麼人類常常處在戰爭和災難之中?為什麼人常常漂泊和孤寂?答案,竟躍然在《創世記》——人類我行我素,離開上帝,踏上了掙扎、迷茫、孤獨、失落的道路。在這條泥濘的路上,人沾滿了虛榮、狡詐、驕傲、妒忌、憎恨等污穢。雖然幾經掙扎,還是找不到歸家的路。因為,我們是流浪者,我們沒有聽那歸家的呼喚。

整個宇宙中最深邃、最震撼的,是人被上帝深愛著。上帝的愛就是我們渴望的家。上帝一直等待著、盼望著我們聆聽祂的召喚。

就像前面那首老歌的名字,愛總有代價。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在骯髒、陰冷的馬槽,上帝的兒子耶穌為我們降生。祂用自己的生命,換回我們的自由,將我們帶上歸家之路。

人生是一個旅程,但並非像電影《人在囧途》那樣,盡是巧合。人生,是我們每一個人,願意或不願意,自覺或不自覺之間,做出的種種選擇,而畫出的軌跡。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選擇是否傾聽呼喚,踏上歸家的道路,擁有全新的生命經歷。

家,不僅僅是那冬夜裡火爐邊溫馨的感受,或是深秋落葉滿徑的小路上與愛人並肩而行,或是春花爛漫的山坡上與孩子追逐。家是那回歸源頭的安定,是進入那深不可測的愛,是永恆生命的體驗。

聖誕節,耶穌出生的日子,帶給我們的,不應是無止境的購物、生活的忙碌、生命的失落、心的孤獨、無家的飄蕩,而應是家的呼喚。這是永恆的呼喚,要讓你的心離開寒冬,展開翅膀,進入永遠的家鄉翱翔,就像一首詩說的:“魚得水,鳥在天,人安於生命之源。”

作者現任IBM發展中市場供應鏈啟動主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