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生活,實際嗎?(金培基)

本文原刊於《舉目》74期。

文/金培基

BH74-03-7871-圖1-陸加攝 寬400簡樸與貧富無關——富者可以簡樸,窮人亦能。簡樸也非吝嗇。因此,不能按照物質生活的水準來定義簡樸。簡樸乃是一種選擇,一種根據價值觀來主導的生活方式。

我是基督徒,難免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簡樸。加上編輯大人暗示我,要少說教,多分享經驗。所以,我只好透露幾點隱私,以配聖經教導。​

以儉博大

所謂“博大”,當然是指人以寬廣的心胸對待自己的生活,這應該就是簡樸生活的一種真正的意義。唯有放下世俗對簡樸的狹隘觀,回頭去看上帝加諸於我們的使命,才可能按照上帝的期待,以寬廣的態度過簡樸的生活。這就是以儉博大。

一般人認為,“闊氣”是用來形容花錢如流水的富人。可是我卻認為,“闊氣”是當有限的人發現自己竟能因簡樸而博大、榮神益人,因而產生的滿足感。

自結婚起,內人和我就決定,按月奉獻十分之一給上帝。我們也開放自己的家,接待人來聚會。那種滿足感是難以言表的。

結婚之初,因為收入有限,我們當時連每個月的房租,都是“憑信心”的。為了“博大”,每當發餉時,就抽出其中最新、最完整的鈔票存起來。等到積到相當數目後才送出,以便能確實幫到最需要的地方或人。

每次看到那一大筆積存來奉獻的錢即將離開我們時,我們都驚訝地歡呼:“哇!上帝真是慷慨啊!竟把其他的十分之九都留給我們支配!”

直到如今,我們仍是如此,卻從未因此缺乏,總感到自己很富足、很闊氣。

有一位弟兄,經常開放自己的家作為聚會場所。過了一陣子簡樸生活後,他終於有能力買了一棟更大的新房子。

正為他高興之際,他卻告訴我:“牧師,今後我們不再開放家庭聚會了!”

“為什麼?你們的房子不是更寬敞,可以容納更多人聚會了嗎?”我驚訝地問。

他回答:“我們怕新的地毯和家具被糟蹋了!所以,以後不開放了!”

對生活沒有博大的態度,讓很多用“簡樸”賺來的東西變成了博物館裡的陳列物,碰不得,也摸不得,連自己和家人都不捨得去享受。

所以,“簡樸”不是為了自私的目的。這樣只會自討苦吃。基督徒的“簡樸”必須從宏觀出發,是為了叫他人得益處。

量出為入

“量入為出”可以靠自己,“量出為入”則必須信靠上帝。

一般人都懂得量入為出的道理,故不用我多著墨。相反的,“量出為入”,卻少有人懂。“量出為入”是相信:需要多少,上帝就會給多少。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必須依靠上帝。

試想,上帝會慷慨到讓我們妄求的地步嗎?當然不會。

《雅各書》4:3提到,“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所以,為了“量出為入”,我們就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簡樸”因而成為我們必要的生活方式。

在《馬太福音》6:30-34,耶穌責備人說:“ 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耶穌的話告訴我們:一方面,“有所不為”的生活方式,就是“不要為生活的需要憂慮”;另一方面,“有所為”的生活方式,是“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意思就是,生活必須有優先次序,輕重緩急。

對於基督徒來說,與上帝、上帝的義有關之事最重要。因為,上帝已經保證,只要我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然後,我們個人需要的“這些東西”祂自然會給我們。

多年前,我們赤手空拳開始“甘霖媒體資訊”事工的時候,什麼開創資金都沒有,只有一個異象。

不只一位好心人警告我們:“媒體的花費是很大的。你們應該向人收取使用費,或材料費。不然,3個月,最多不出一年,你們就會無法維持,被迫關門。”

我回答:“我們不在乎。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上帝要我們做的,祂必定會負責到底。如果上帝要我們關門,我們就關門。”

我們知道,非營利機構最大的開銷就是人事和資產開銷。所以,沒有必要的、與生產無關的人工,我們可以省略;裝門面的辦公室、製作樓和錄音室,將就落腳在家裡;推廣的任務,就讓努力製作的好產品,和網路的口碑去擔任;至於募款也免了,因為上帝是我們的大股東,經費理應由祂供應……等等。

如今,將近14個年頭過去了,我們不但從未因財務危機被逼關門,反而全力製作了15個系列,出版了將近1000 多個課程。許多教會和機構花錢與成效不成比例,向上帝、向人都難以交代。而我們則避免了這樣的窘境。

因為我們持守了“量出為入”,所以,我們唯一可信的大老闆,就一直信守“需要多少就給多少”的應許,讓我們見證了《約翰福音》16:24的“向來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什麼,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

同時,我也可以見證保羅所說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

“似乎”的意思就是,看起來好像是,而實際上卻不是。我們是十足的貧窮(在州政府所定的貧窮線上下遊走,因此常被判免繳房屋稅。此外,本州又不必繳所得稅,因此,根本不必操心繳不出。)卻是“樣樣都有的”。

不但物質的需要要有就有,連非物質的、諸如妻賢子孝、喜樂健康等,也多得難以數算。我們的確是看起來貧窮的富足人!不但我們是富足的,而且,又因我們誠實地向上帝“繳稅”,且藉著“甘霖”的事工,叫不計其數的人,在屬靈的事上富足。這就是所謂的“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

BH74-03-7871-圖2-陸加攝 寬500

追求“富足”

過簡樸的生活,要追求“富足”?有沒有搞錯?當然沒有!若想明白我的意思,先來看看我對“富足”的定義。

英文“affluent”(富有的),同義詞超過一打以上。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是“stinking rich”, 臭烘烘的有錢。

中文“富足”,同義詞的數目也差不多。“易筆字”網辨析這個詞,說:“富足”著重於“足”。“富裕”著重於“裕”。這正是我所理解的:原來,“富足”的真意是不多也不少。多得恰恰好!

可是,世上的人無論貧富,認為自己“多得恰恰好”的幾希?

偏偏聖經《箴言》30:7-9,說到有一個人向上帝禱告:

“ 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上帝的名。”

原來這人向上帝禱告的是,無論貧富,只求不損上帝的榮耀,也不損自己的尊嚴。

我認為,這就是“富足”的聖經意義——上帝從未為富人辯護,也從未袒護窮人。

基督徒儘可以富裕,也大可不在乎貧窮。簡樸不必故意致貧,自找苦吃,亦不必刻意追逐財富。無論貧富,總以“恰恰滿足”為真正的簡樸。只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羞辱上帝的名,也藉著有尊嚴的生活去回饋社會。

亞伯拉罕和兒子以撒,都是公認的大財主。大概很少有人用他們談簡樸。可是,我卻認為他們是富人簡樸的榜樣。亞伯拉罕是奉獻十分之一的始祖。以撒和他的父親一樣。他們兩人無數次讓利他人,從未因財樹敵,反而因此得到了人的尊敬和上帝的讚賞。

福音書裡提到,那個窮到只剩兩個小錢的寡婦,被耶穌大大地誇讚。她為了追求上帝的“富足”,把所有的都拿去捐獻了。即使她所有的只是區區兩個小錢。她卻給了我們一個追求“富足”最好的榜樣。

誠如主耶穌基督的榜樣:“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

保羅追求“富足”的經驗,更值得我們效法: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時隨在,我都得了祕訣。”(《腓》4:11-12)

保羅經常經歷極貧和極富的三溫暖。可是,他“隨時隨在,都得了祕訣”。

最後請問,多得恰恰好、富足又簡樸的生活到底是什麼?你有經驗嗎?

作者是甘霖媒體資訊(G Media Resources, http://www.media4j.com/)的創辦及負責人。

分組討論:

1. 作者對“小氣”和“闊氣”的定義,與我所接觸到的觀念有什麼不同?是否合乎實際?

2. 現在的我,能做什麼使自己更富足與更簡樸?

1 Comment

  1. 利未記 19:15“你们施行审判,不可行不义,不可偏护穷人,也不可重看有势力的人,只要按着公义审判你的邻舍。”

    不是穷或者富的问题,是公义的问题,是是否行得正。富人有发不义之财,也有勤劳致富的。穷人有的是无奈,也有懒惰的。这都很难讲。穷富是很容易观察到的表像。关键还是要勤劳,诚恳,行公义,好怜悯,敬畏上帝。

    很认同作者说的。”我認為,這就是“富足”的聖經意義——上帝從未為富人辯護,也從未袒護窮人。

    基督徒儘可以富裕,也大可不在乎貧窮。簡樸不必故意致貧,自找苦吃,亦不必刻意追逐財富。無論貧富,總以“恰恰滿足”為真正的簡樸。只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羞辱上帝的名,也藉著有尊嚴的生活去回饋社會。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