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時間的浪費”——論敬拜(周學信)

本文原刊於《舉目》76期。

文/周學信

今天,許多信徒用到“崇拜”這個詞時,顯然指的是音樂,或某些類型的音樂——崇拜被簡化到只是唱歌讚美上帝。

對許多基督徒而言,很難想像崇拜過程中沒有音樂。在一些教會的崇拜中,有序樂和殿樂。信徒常常在主日崇拜後,一整週在家中或車中聆聽、哼唱這些敬拜的音樂。

其實,音樂在崇拜中扮演的是相對次要的角色。摩西五經中,對於音樂與會幕崇拜的關連性並未著墨。新約中,音樂亦鮮少與崇拜相聯。

有人一直認為,許多教會在崇拜中都採用了所謂的當代模式,且納入了一些其他創意,使出席人數增加。一些開放的教會,相信多種崇拜風格會增加出席率。因此,許多教會著手創造自己的風格。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教會市場中,追求數字的增長,許多教會在缺乏批判性思維、神學反思,或崇拜學研究下前行。諷刺的是,教會希望推陳出新,希望創新,最後卻成了創新的人質(註1)。

以石頭代替了麵包

BH76-03-8005-圖2-humprhey,edith 宽380

現今崇拜上引起的混亂問題,比多元的音樂風格或傳統問題更嚴重。漢芙莉(Edith M Humphrey)在其最近出版的書中提到,造成今日教會崇拜困擾的5大弊病有:

(一)崇拜庸俗化:全神貫注於氣氛或心情(只在意敬拜如何讓“我”有感覺)。

(二)崇拜焦點錯置:以人為本、而非以上帝為中心(只在意敬拜者“我”這個人)。

(三)崇拜力道削弱:以石頭代替麵包(失去上帝的話語)。

(四)崇拜實義扭曲:禮儀的一切只為換得自我放縱的情緒化經歷。

(五)崇拜價值剝削:以市場導向為價值的評估(註2)。

並非為了人的樂趣

人生來是為了敬拜,人類是天生的敬拜者。沒有比受造物敬拜造物主更自然的了。敬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且深植人性之中。歐德(Hughes Oliphant Old)這樣闡釋:

我們敬拜上帝,因為上帝造我們敬拜祂。敬拜是我們存在的中心,是我們存在的因由。上帝創造我們是按著祂的形像──這形像要反映祂的榮耀。

事實上,所有的受造之物都為了反映上帝的榮耀而存在。《詩篇》的作者告訴我們:“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19:1)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一開始的禱告,也使我們明白:上帝造我們,為要來稱讚祂: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祂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就如上帝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使祂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祂在愛子裡所賜給我們的。”(《弗》1:3-6)

這禱告提到最初基督徒們的敬拜,顯示出初代基督徒理解敬拜上帝的終極意義,知道自己被命定,且預定為讚美上帝的榮耀而活(參《弗)1:12,註3)

敬拜並非人類的創造,乃是始於上帝和祂所做的工。基督徒的敬拜,並不是始於人的需要或活動。上帝——造物主與救贖主,使人就近恩典和祝福。只有透過基督的救贖工作和聖靈的能力,我們才能“來到上帝面前”(《來》10:22),並“以頌讚為祭獻給上帝”(《來》13:15)。

在與上帝活潑、生動的關係中,信徒透過各樣方式,回應三一神的自我啟示。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記載於《以賽亞書》6章1-8節。該書如此描述上帝的屬性:上帝是至高、是坐在高高的寶座上,是聖哉!聖哉!聖哉!先知的反應再正常不過:“禍哉!我滅亡了!” (《賽》6:5)接著,上帝透過所啟示的赦罪行動以及解釋性宣告,慷慨地向人啟示更多:祂滿有慈愛和憐憫。

以賽亞的反應,是對的——他謙卑地接受上帝的恩典,並相信上帝的話語。

最後,上帝的工作和意旨向人啟示。正如主這樣問:“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 (《賽》6:8)以賽亞忠誠地回應:“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賽》6:8,註4)因此,“敬拜更像是對話,更甚之,是啟示和回應的兩個節拍,是恩典和感恩的節奏。” (註5)

敬拜的起源和敬拜的目的,不在於人,乃單單因為上帝;敬拜自始至終都是由上帝開始的。

敬拜,第一是關於上帝自己,祂是誰,以及祂已經向我們啟示的;一切我們被呼召的所是及所行,都根源於祂先愛了我們,使祂自己為我們所認識,並藉著祂的兒子,成就我們與祂的和好。

感恩、喜樂、讚美、悔改、愛,及服事,這些都是我們認識祂,並順服祂的回應(註6)。保羅在《羅馬書》11:36這樣說:“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敬拜的本質是垂直的行動,從至聖的造物主,到被救贖人類回應造物主。為此,敬拜的真實目標,乃是求上帝的榮耀,而非為了人的樂趣。這意味著,敬拜的形式應符合上帝的旨意,而不是人類墮落後的突發奇想(註7)。

不存在和全然存在

敬拜不會使上帝來到與臨在。意即,敬拜並不是上帝蒞臨的原因。許多人以為,在敬拜中,我們所唱的詩歌以一種咒語般的方式,邀請上帝降臨在我們中間,聖靈也會裂天而降。

這是錯誤的。其實,所有的敬拜都已預設上帝的臨在。當我們敬拜時,我們已經在上帝的臨在中。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次於上帝的存在。因上帝的存在,並不像其他事物的存在,祂自有永有的存在與其他事物的存在是有區別的。

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這樣說:“上帝不存在,祂是永恆。” (註8)相較於其他的存在,上帝的存在是不存在的——上帝不存在正是祂全然存在,至聖所是空無一物的!若沒有“上帝不存在”這負面的(用否定方法所得的)理解,沒有這樣的神本理解,敬拜將無可避免地成為偶像崇拜(註9)。

敬拜應該如何開始?

當然,崇拜儀式多始於一個崇拜的宣召,宣讀聖道,或通常以聖詩開始。然而敬拜永遠沒有開始,因為它總是早已開始。敬拜是我們被邀請參加的。我們可以這麼說:之於敬拜,我們都是遲到的,因為我們總是在活動中進入敬拜。

BH76-03-8005-圖3-By Julia Caesar-1429277005502宽550基督徒的敬拜,是進入到一個比自己更大的地方,也是“聖徒相通”的一部分(《啟》4-5)。務必記得,敬拜是上帝的受造物被邀請參與、進行慶賀的持續活動。

“進到上帝的面前”,是舊約的一個重要主題。

《以賽亞書》第6章,先知加入唱著“聖哉”的天使隊伍。《詩篇》95及132篇,勸誡上帝的子民要進入祂的居所,在祂的腳凳前下拜。《出埃及記》24章,摩西、長老與上帝密晤。《歷代志上》16:29,囑咐我們“來到上帝面前”,並“以聖潔的妝飾敬拜主”。《出埃及記》40:34,和《歷代志下》7:1中,上帝的榮光充滿,對敬拜者產生顯著的影響(註10)。

認識深淺決定格局

“進入”的主題一直延續到新約,強調使徒在相交中崇拜的重要性(《徒》2:42-47),亦承認崇拜傳統的延續與傳承(《林前》11:23, 26)。在使徒教會中,崇拜的群體和歷史層面並未消失,相反地,出現在《希伯來書》12章18-28節,及《啟示錄》轟轟烈烈的敬拜場景之中(註11)。

這使得我們記住:崇拜無關實用性、奮興、激情或利益好處,相反地,它是上帝子民過去、現在和將來整個行動的進入,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來》12:22)。

人相信上帝,才會敬拜。我們相信的上帝,決定了我們敬拜的本質。敬拜表達了群體持有的信心。唐慕華(Marva Dawn)認為,許多當代敬拜服事,“將信仰世俗了”,以吸引那些只顧自身利益的人(註12)。

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影響我們如何敬拜,以及我們如何為祂而活。在敬拜中,基督徒群體所深信的,得以更加明確──特別是關於所信的三一上帝。

基督徒敬拜根植於上帝的創造、道成肉身、耶穌基督的工作、祂的贖罪代死、祂的復活和祂的永恆不變等等,這些偉大的歷史事實。基督徒敬拜的基礎不是實用性的,乃是神學性的(註13)。

敬拜,使得敬拜者和敬拜群體對上帝的信靠得以明確。有人說:“你敬拜的格局,取決於你所信上帝的大小。”換句話說,我們的敬拜,與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我們的神學相符。“健全的神學有助於敬拜的修正,真實的敬拜有助於神學的活躍。” (註14)

祈禱律就是信仰律

述說我們所信之上帝的真理,在敬拜中是極重要的。講論上帝是誰,這是敬拜的核心。敬拜是傳講神學真理,正如講道、禱告、讚美和認罪,也引致傳講上帝的真理。基督徒為自己所信的禱告和讚美。禱告、讚美和認罪,正是基督徒信仰的基本語言。神學總是建立並反映敬拜中的語言。一如拉庫娜(Catherine La Cugna)解釋:

讚美的語言是基督徒信仰的主要語言。並為這個原因,禮儀有時也被稱作“首要神學”。“首要神學”乃上帝藉著話語和聖禮,觸摸我們而發生。而我們以獻上感恩、祈求、呼求、求告上帝……作為回應。敬拜與讚美上帝,是神學架構之活生生的背景,甚至是前提(註15)。

因此,神學是敬拜和禱告的反思和闡述。敬拜的優先性意味著,一個人的敬拜生活,比起他外在的信仰告白,更能表明他的信仰。禱告、讚美和認罪更能表明,人相信上帝,且向上帝行出來。

這個觀念,在早期教會的拉丁文格言中表達為:Lex orandi, lex credendi ——祈禱律就是信仰律。這句格言使人反思教義和教會的敬拜的適切關係。教會的禱告為其信仰定出形式,而信仰則以禱告來規範。也就是說,教義是敬拜的標準(註16)。

基督徒透過所唱的詩歌學到許多神學。敬拜時如果挑選一組平衡的讚美詩及歌曲,會眾則不僅有機會表達對上帝的熱愛,也宣告了上帝的良善和恩典。

基督徒敬拜應該宣告恩典的福音,及讚美三一神在基督裡所指示我們的。基督徒禱告自己所信的,並且唱自己所知的,這是正常的。然而,當敬拜無法宣告上帝的恩典,或尊榮上帝的愛和憐憫,它就失去了功能(註17)。

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如唐慕華所說:“敬拜是一種時間的浪費。”(註18)敬拜是一種令人愉快的、“無意義的”、不為別的、單為了榮耀上帝和享受上帝的活動。不同於任何生意,敬拜不提供商品和服務,亦非富有成效的工作。所以,不能夠問:我們可從敬拜獲得什麼?

若把敬拜理解為實用的,那麼就扭曲了敬拜。因為敬拜是為了榮耀上帝,是高舉祭物和犧牲。敬拜很容易變成純音樂性質,或者為了其他目的,比如,人常說敬拜讓人更快樂、更健康,甚至更富有。如果一個人參加敬拜是為了變得快樂、健康和富有,那屬於利用上帝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同於異教崇拜者利用自己的神明達到自己的目的,聖經中的上帝絕不被利用。

在現今消費主義和大眾媒體的時代,“敬拜音樂化”的結果,多半是變成一種作秀。敬拜者來到教會,是期待娛樂。當敬拜被削弱成作秀,敬拜者即從參與者矮化成旁觀者。作為一個抽離的觀察者欣賞敬拜,與作為一個基督身體的成員將身心靈全然投入敬拜,這兩者有著天壤之別(註19)。

BH76-03-8005-圖4-By imma-宽550

不僅表達,更是塑造

現今的敬拜,傾向於將敬拜弱化成一種表達。這傾向,僅將敬拜視為上帝子民垂直向上的行動。然而,敬拜其實遠勝過表達。它更是一種形塑(註20)。敬拜應該比“情緒高漲的感覺”、“好的經驗”更好,應該促使人個性大轉變:“真實的敬拜是以敬拜者的更新變化來衡量,因為他們經歷了上帝的同在。” (註21)

敬拜是一種刻意的安排,用以塑造人,建立我們自己,並改變他人。敬拜不單只是我們在上帝面前所做的事,它也在我們裡面產生影響。正確的敬拜建立信仰、深化生命。敬拜,塑造敬拜者的身分。分辨自己是怎樣的基督徒,方式之一,就是去反思一直以來塑造你,且滋潤你靈魂的敬拜方式(註22)。

當讚美在敬拜中進行時,基督徒不只告訴上帝祂有多奇妙,自己更被建造成為感恩的人,並看見世界在上帝的掌管之中。在感恩之際,基督徒不只回應上帝的慷慨,且看得見上帝在世上慷慨的憑據。

靈命的成長和成熟,需要以神學豐富的敬拜為良好土壤,並且有基督徒的屬靈操練,如重視聖經、忠心祈禱、對聖靈敞開,以及主內弟兄姊妹的彼此造就和激勵。重要的是,基督徒的生命不只是悔改歸向主之後的生活,更是門徒茁壯成長的旅程,也是他們在上帝的形像中被塑造和建立的過程(註23)。

敬拜中的建造,是透過操練且預備在世上作基督徒而達成的(註24)。所以敬拜就像到海裡游泳之前,先在游泳池安全地練習。敬拜是奠基於上帝在世界中已經做,且持續在做的事,並藉著感動參與上帝的工作,以達敬拜的目標。

敬拜是集體的操練。它不只是表達的平台,更是容許聖靈轉化大能的地方。基督徒藉著敬拜中的重複或是模仿等等方式,學會讚美和禱告。

在沒有饒恕的世界中,學習饒恕是難的。所以聖餐中,在領受基督的身體與血之前,基督徒先尋求上帝對自己和其他人的赦免。這能實際幫助我們在現實世界中饒恕他人。

中世紀傑出的神學家聖維修(Hugh of St Victor,1096-1141)說:“聖禮之所以被設立,有3個原因:為著降卑、為著教導、為著實踐。”也就是,幫助基督徒變得謙卑、學習信仰並活出信仰(註25)。

敬拜,能形成或重塑基督徒習慣的方式。藉著將自己沉浸在聖禮轉化的敬拜中,敬拜者在世上,且為了世界,被建造為基督代贖的媒介(註26)。

“我們常常認為,崇拜乃是對嚴酷現實的逃避,是我們勞動後一個喘息的機會, 是從現實世界中分離出來的神聖時間和空間。這完全是誤解……聚集群體的禮拜儀式,是我們在世界上為人處事與生活方式的縮影、模型……根本不是一個獨立的‘宗教活動’。我們的崇拜,是政治和經濟、勞動與責任、人際關係等現實存在之世界的典範。”(註27)

結語:敞開的火山

正如懷爾德(Amos Niven Wilder)詩中所寫:

上教堂就像接近敞開的火山,
在那裡,世界都熔化了、心靈也被洗煉;
祭壇彷彿電軌,飛濺著火花;
而聖所是緊鄰著原子爐的反應室;
在那兒有隱形的光束,在那裡時間毫無意義。 (註28)

敬拜是危險的,它既不是退開,也不是逃避真實,而是直接聯合於終極的真實——上帝。我們崇拜的上帝從不是安全的,也不是可掌控的。人若膽敢認為祂會屈服於我們,那必是因為全然的無知。

我們的崇拜像一面鏡子,反照出我們崇敬的上帝,也反照出我們自己。真正的崇拜是對上帝和祂的行事作出回應。假的崇拜試圖操縱上帝,真正的敬拜卻是與上帝相遇,並冒險改變自己、改造世界。

如布魯格曼 (Walter Brueggemann) 所說:“這是讚美的行動。團體的,規規矩矩的,有意的,用言語表達的和用行動表達的讚美行動。藉著有信仰之群體的創造、整理、形塑、想像,仿造上帝的、有信心的、生命的世界,我們都在其中歡樂並順服……讚美的舉動確實是為這群體造世界,這群體要視崇拜為嚴肅並實際的行動。” (註29)

註:

1. Constance M. Cherry, “Merging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Life of the Church”, The Conviction of Things not Seen: Worship and Mini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Todd Johnson, Editor (Grand Rapids, Michigan: Brazos, Press, 2002), p. 28-29.

2. Daniel Block, For the Glory of God,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2014), xii, Edith M Humphrey, Heaven (Grand Rapids: Brazos, 2011), p. 155-87.

3. Hughes Oliphant Old, Worship: Reformed According to Scripture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02), p. 1.

4.  Gary Parrett, “9.5 Theses on Worship” in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2005), 40.

5. Kim Fabricius, “Ten Propositions on Worship, http://www.faith-theology.com/2007/01/ten-propositions-on-worship.html.

6. Wayne Johnson, “Practicing Theology on a Sunday Morning: Corporate Worship as Spiritual Formation,” Trinity Journal (31 NS, 2010), p. 31-32.

7. William Dyrness, A Primer on Christian Worship(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p. 1-2.

8. Soren Kierkegaard,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cript,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Alastair Hann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278.  “God does not think, he creates; God does not exist, he is eternal. A human being thinks and exists, and existence separates thinking and being, holds them apart from each other in succession.”

9. Fabricius, “Ten Propositions on Worship”.

10. Edith Humphrey, “Worship”,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editor Glen G. Scorgie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2011), p. 849.

11. Ibid., p. 849.

12. Marva J. Down , Reaching Out Without Dumbing Down: A Theology of Worship for the Turn-of-the-century Cul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p. 107.

13. Raymond Abba, Principles of Christian Wor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p. 5.

14. Franklin Segler, Christian Worship: Its Theology and Practice (Nashville, Tennessee: Broadman Press, 1967), p. 57.

15. Catherine M. La Cugna, God for Us: The Trinity and Christian Life (San Francisco: HarperSan Francisco, 1991), p. 357.

16. Geoffrey Wainwright, Doxology: The Praise of God in Worship, Doctrine, and Life. A Systematic The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2.

17. John Witvliet, “Beyond Style”, The Conviction of Things not Seen: Worship and Mini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Todd Johnson, Editor (Grand Rapids, Michigan: Brazos, Press, 2002), p. 67-68.

18. Marva Down, A Royal “Waste” of Time: The Splendor of Worshipping God and Being Church for the Worl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0).

19. Rodney Clapp, “On the Making of Kings and Christians” in The Conviction of Things Not Seen: Worship and Mini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Todd Johnson, editor (Grand Rapids, Michigan: Brazos Press, 2002), p.109.

20. James K. A. Smith, “Worship: Expression and Formation”, in The Colossian Forum (November 9th 2011), http://www.colossianforum.org/2011/11/09/glossary-worship-expression-and-formation/.

21. Elmer Towns, Putting An End To Worship Wars (Broadman: Nashville, 1997), p. 3.

22. Robert Webber and Rodney Clapp, People of the Truth: The Power of the Worshipping community in the Modern World,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8), p. 69.

23. Christopher Ellis, “Who is Worship For? Dispatches from the War Zone”, Perspectives in Religious Studies, 36. 2 (Summer, 2009), p. 183-184.

24. Dorothy C. Bass, ed., Practicing our Faith: A Way of Life for a Searching Peopl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7), p.9-10.

25. Clapp, “On the Making of Kings and Christians”, 110.

26. Ellis, “Who is Worship For? Dispatches from the War Zone”, Clapp, “On the Making of Kings and Christians,” p. 115-116.

27. Theodore W. Jennings, The Liturgy of Liberation: The Confession and Forgiveness of Sins (Nashville, Tennessee: Abingdon Press, 1988), p. 17

28. Elizabeth Achtemeier, Preaching as Theology and Art (Nashville, Tennessee: Abington, 1984), p. 93.

29. Walter Brueggemann, Israel’s Praise: Doxology against Idolatry and Ideology (Fortress Press, 1988), p. 25-26

作者周學信,任教於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

One response to ““一種時間的浪費”——論敬拜(周學信)”

  1. […] “一種時間的浪費”——論敬拜(王星然)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