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建造在中國城市教會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路易)2017.03.15

 

路易

本文原刊于《舉目》81期和官網2017.03.15

 

筆者在中國一線城市家庭教會事奉8年,逐漸認識到:教會復興與小組的建造,密不可分。

我帶領過一個小組,由四、五個家庭組成。記得在最艱難的時候,連續2個星期,都沒有人來參加小組聚會。最後我不得不去找教會牧師,要求把我們這個小組合併到其他小組裡面。

牧師鼓勵我堅持下去,給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議。感謝上帝的憐憫,讓我因此重新思考小組的功用和弟兄姊妹的需要,下定決心撇棄“屬血氣”的方法,轉而專注於上帝的話語、聖靈的帶領,鼓勵信徒彼此相愛和扶持。

當“聖經、聖靈、聖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小組就又活潑、興旺起來了,如今已經分植成3個小組。

我所在的Y教會,作為中國一線城市的新興家庭教會,也因為重視小組的作用,穩定地增長,且經受得住外部環境的考驗。因此, “小組興,則教會旺;小組衰,則教會微”,我認為是一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定律。

根據筆者個人經驗,城市教會的小組,主要有以下幾項功用:

 

一、小組是接納新人的苗圃區——聖靈帶領之下,聖徒新生命得到栽培

 

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隔閡感非常強烈。當人步入陌生環境時,自我保護的直覺也非常敏銳。

新人(通常指福音朋友)第一次來到教會時,多為旁觀者,與人缺少溝通。再加上教會星期天的聚會,安排比較緊湊,會眾之間只能泛泛交談,不可能有長時間的深入溝通。

這就容易導致新人對教會產生距離感、陌生感,甚至拒絕再來教會參加主日。

一個人來到教會之後,如果要信主得救,必須有聖靈在他(她)的心裡動工。“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12:3)但是魔鬼一直試圖攔阻聖靈的工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屬靈爭戰。

教會對新人的牧養責任,既要仰望聖靈的工作,也要盡到人的責任。例如借助小組,讓新人得到呵護、鼓勵和生命更新。這就如同把一棵細嫩的屬靈生命之苗,從舊的環境中移出來,再讓它在新的環境中存活下來,給其茁壯成長的機會。

小組聚會的人數,還可以成為教會聚會是否正常的“晴雨表”。

舉例來說,Y教會每個星期都對參加小組聚會的人數進行統計。如果發現小組人數多於主日聚會人數,就說明不斷有新人加入小組,小組的作用不斷得到鞏固。反之,如果小組人數明顯少於主日聚會人數,則需要關注。

如果小組沒有新人的加入,再加上原有信徒在信仰追求上的不冷不熱,教會的總人數很可能停止增長。

二、小組是細化真理的營養師——透過聖徒相交,使聖經真理得到進一步

 

對於主日信息,弟兄姊妹常常或聽不清,或帶有若干疑問。主日聚會結束之後,又不見得有時間或機會與講員溝通。

弟兄姐妹就會在小組活動的時候,把問題提出來。小組長或其他人如果能有所預備,並且對聖經的理解比較準確,可以根據自己的心得或領受,給予輔導和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小組成為了細化真理的營養師。

耶和華的言語純淨,如同銀子在泥爐中煉過七次(《詩》12:6)。教會的講道,也需要通過各個途徑,不斷加強和重複。Y教會特別注重弟兄姊妹對真理的咀嚼和消化。每週的小組查經內容,通常是2個星期之前主日講道的回顧與總結。

具體方式是:每次小組查經之前,發統一的“查經指引”。這份指引由教會中負責教導的同工整理。把講道歸納、整理之後,採取問答式,提出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弟兄姊妹思考。再通過有問有答的互動,幫助大家消化、理解。

小組長手上的查經指引,每個問題都有參考答案,為的是幫助小組長帶領大家思考,鼓勵大家開放性地思考。

經過幾年的訓練,我們發現借助小組的分享,可以把主日講道的信息,成為更容易消化的靈糧。同時“查經指引”也減輕了小組長平時準備資料的負擔。問答式互動則引導弟兄姊妹主動思考、勤於發問,避免了宗教化、教條化的查經模式。

 

三、小組是培養恩賜的訓練場——聖徒領受聖靈恩賜之後,得到鍛煉和造就

 

“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1-12)

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上述這5種職事,在教會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5種職事的培養和發掘,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小組查經的每個環節,都可以找到這5種職事服事的機會。如:介紹朋友或同事到小組參加聚會,需要有傳福音的恩賜;在小組中解釋聖經,需要教師的恩賜;在聚會中的安慰、醫治、預言性的服事,需要有先知性的恩賜;小組牧養中的輔導、跟進、關懷,需要牧師的恩賜;小組增長之後分植,新的小組需要有使徒性恩賜的人帶領。

上述崗位,不可能、也不應該由小組長一力承擔。應該由小組長根據弟兄姊妹的特長來分派、承擔,並且經常輪換,以便發掘每個人身上的恩賜。

筆者帶領的各個小組中,經過長期觀察、慢慢培養,基本上每個小組都能發現分別具備這5種恩賜的人。這些人成長後,多成為教會的中堅力量,在各個重要崗位上擔當職分。

需要提醒的是,個別同工在小組服事中,因為生命根基不牢固,出現“自己跌倒”或“絆倒別人”的情況。對此不必大驚小怪。因為小組本身就是一個操練恩賜的場所。對恩賜與生命之間缺少平衡的同工,小組長要有包容、忍耐之心,不必急於求成,因為聖徒的生命不是一朝一夕建造完成的。

俗語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小組長如果不能有意識地發掘弟兄姊妹的恩賜和特長,組員的恩賜就很有可能埋沒。因此,筆者對小組是否健康提出過一個衡量指標:

以6個月為單位,小組長是否做到了“3個一”?即,至少有一個福音朋友受洗,至少舉辦了一次有意義的小組活動,至少發現一位有屬靈恩賜的弟兄姊妹,並且鼓勵他們參與服事。

假如這個小組在過去6個月之內,沒有一個福音朋友受洗,說明小組比較封閉,沒有主動地傳福音、領人歸主;假如小組沒有組織過任何一次活動,說明小組氣氛太沉悶,缺少活潑的氛圍;假如小組沒有發現任何人身上的屬靈恩賜,則說明小組長這個“伯樂”不夠稱職,很可能埋沒了“千里馬”,需要及時反省。

四、小組是堅固信仰的橋頭堡——在屬靈爭戰中,聖徒生命得到保護和堅固

 

橋頭堡,就是進攻的據點。當福音進入未信之人當中,就如同屬靈的橋頭堡攻入黑暗勢力。這個據點必須加強、鞏固,才能成為有效的陣地。

那年筆者決志,當晚不但未經歷到基督徒常說的平安、喜樂,反倒質疑自己太快決定信耶穌,整個晚上都擔心自己會不會信錯了。

決志後,筆者又懶得去教會,只是上網查找各種資料,想藉此認識基督信仰,結果幾乎被網上各種異端邪說蒙蔽。直至4個月之後,在讀聖經的時候被上帝光照,徹底認罪悔改,才開始有了教會生活。

筆者的親身經歷足以證明:基督徒決志信主之後,需要教會及時的牧養和看護,以免因無知而陷入迷惑。

另外一個例子,Y教會幾乎每年舉辦聖誕晚會,以此作為傳福音的最佳良機。從現場決志人數來看,晚會非常成功,因為有許多靈魂得救了。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決志的人,有無加入到小組中去?有無小組的持續跟進?

根據Y教會的統計資料,如果缺少了小組的跟進和牧養,流失率會高達50%。

換句話說,他們當時雖然決志,但是後來因各種原因,他們可能懷疑、拒絕甚至否定耶穌。除非他們能夠進入小組,並且有穩定的教會生活,否則極有可能變成掛名的基督徒,甚至倒退成為不信者。

因此,小組這個橋頭堡,在拯救靈魂、搶奪陣地、堅固陣地等方面,起到了先鋒性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五、小組是牧養關懷的輔導站——在聖靈的安慰勸勉之下,聖徒同奔天路

 

“有事情,找牧師”,這句話聽起來正確,但卻反映了教會缺乏牧養體系。

“有事情,找牧師”的結果,常常是“有事情,怪牧師”,因為總存在各種因素,不能令當事人滿意。也導致牧師面臨很大的壓力。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發揮小組的功用。小組是教會這個大家庭裡面的小家,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教會的牧養功能。如果小組長能夠有目的、有意識地做好牧養的工作,小組會有家的溫暖。弟兄姊妹有事情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想到小組長或其他組員。

筆者在Y教會時,Y教會內部成立了3級牧養體系:牧師—區牧長—小組長。日常的輔導和關懷,由小組長承擔。教會把牧養費用直接下發到小組長手中。小組長會根據日常事情的需要,探訪有關組員。

當小組成員遇到較大事件時,小組長會及時通知區牧長,請區牧長出面探訪或輔導。

只有在重大事情上,小組長才會先諮詢區牧長,再邀請牧師出面輔導、探訪、安慰,比如夫妻鬧離婚、家庭遭遇重大意外等。

這種3級牧養體系,很好地化解了牧師過重的牧養負擔,也鞏固了基層的教會關係,使教會中多數家庭都能得到牧養和看顧。弟兄姊妹會更加委身教會,流失的情況不容易發生。

六、小組是教會增長的根據地——聖徒在教會群體生活的中心地帶

 

中國城市家庭教會,近年來有所復興。一方面是聖靈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教會牧者在內部治理上,找到了適合的方法。

以Y教會為例,近幾年經歷了幾次大的波折,包括固定聚會場所被查封、被禁止聚會等等。然而教會人數不但未見減少,反而明顯增長。主要秘訣在於:有效地發揮了小組的特點——可進可退。

也就是說,當外部環境寬鬆時,小組可以抓住機會擴張、分植、壯大。

比如筆者帶領的小組,最初僅有 6 名組員,2年之後增長到20位組員。教會牧師及時提醒我們,要抓緊時間分植、培養新的小組長。之後不久,我們就分植成為3個小組……

而當教會受到外部打壓、無法正常聚會的時候,各個小組可以改為在小組成員家中過主日。雖然場地狹窄,也缺少大聚會的那種凝聚力和感染力,但是有家的感覺,可以更多地聚餐、更自由地交通。

可見,在現有環境下,當家庭教會不斷壯大、浮出水面之後,牧者一定要做好兩手準備:隨時準備分植倍增,也要隨時準備回到家裡聚會。

 

補充:負面作用

 

如果管理不善、用人不當,小組有時也會給教會帶來負面作用,包括:

  1. 1.如果忽略對聖經話語的追求和生命的建造,小組很容易淪為吃吃喝喝的小團體。
  2. 2.如果小組長的生命沒有被上帝破碎過,很容易產生極權主義、宗教化形式。
  3. 3.如果小組長長期不與區牧長、牧師溝通,小組很容易成為“地方山頭”,與教會脫離聯繫。

這些問題,都在Y教會中出現過,也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但最終牧者與同工倚靠上帝,藉助禱告、溝通、捨己,解決了問題,化解了矛盾。

小組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如果因為害怕風險,就忽視甚至貶低小組的功用,教會無法健康成長。一些城市教會,長期以來沒有增長,甚至有衰弱的跡象,很大原因是忽視了小組的建造,錯失了小組發展的良機,造成教會的不冷不熱和原地踏步。

最後,筆者認為,如果中國城市教會能夠在小組建造中,著眼於聖經、聖靈、聖徒的平衡與結合,則可以培養出一批扎根真理、有聖靈恩賜、有聖徒生命力的基督徒。

正如《帖撒羅尼迦後書》2章13節所提到的:“主所愛的弟兄們哪,我們本該常為你們感謝上帝;因為祂從起初揀選了你們,叫你們因信真道,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

當基督徒信主得救之後,首先應當在真道上扎根,隨之親歷聖靈的帶領,最終成為聖潔的門徒。教會的小組,正是以6大功用承載上述3個使命的最小卻最有效的單位。

 

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城市家庭教會,現居美國。

2 Comments

  1. 我相信作者是經过仔細觀察和体驗才能寫出這樣宝貴的心得,其実小組在某些方面来定位就是一种「微型教会」或是「初態教会」,因此使其健康的要求條件並不会因其小而可以打折扣,相較於一般「教会」她只是沒有太多正式的組織與制度而己,這是其缺點亦是优點,端看領头羊的帶領而定.
    先有組織的教会後建立小組或是先有小組再発展成組織性的教会,前者重在牧者的監督與輔導,後者首在順服與同心; 小組並不是擴充教会的工具、乃是牧養会眾的方式,土垠对了自然開花結果,這是生命圣灵的律. 有組織性的教会環境看耒不像在小組中的关系紧密溫暖.但這是信徒生命提昇更像基督的好學校,異中求同彼此順服,発展更深的肢体关係. 跨越社区,族群,文化,囯度. 雖然小組的存在也同时会帶給教会牧者某些方面的挑战和反省,但是无論如何,如果沒有小組的存在就容易使信仰过度依賴傳統朸柄、流於形式空談、不易深根於日常生活(生命)中,相对的減少了会眾的活力. 因此敞人+分同意作者所述論點.

    • 小編回復:小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小組如果不斷發展,可能幾年之后就可以建造成一個教會,不少的教會就是從查經班,或者小組成長而來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