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柏滔
本文原刊於《舉目》44期
研究全球溫室效應的聯合國機構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擁有2,5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國的氣象學專家。IPCC最近發表的全球氣象變異的報告,預測溫室氣體(green house gases)將引致全球暖化,到了2050年,或有十億人面對淡水不足的問題。尤其在亞洲,上升的海平線會威脅河流三角洲地區的居民,全球沙漠地帶也會更 乾旱,與氣候有關的疾病增加,包括營養失調、瘧疾、骨痛發燒和中暑等。
聯合國召開了一系列的國際氣象會議。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通過了重要的議定書(Kyoto Protocol),目的是從2005到2012年,“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超過170個國家(包括中國)和歐盟都已簽署此條約,唯有美國拒簽。美國前任總統布什認為,此議定書要求太高,會損害美國的經濟。他強調,目前科學界對於氣候變化的原因尚無定論。
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卻大力支持該議定書。他和布什總統,分別代表美國人的兩種立場,即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張力上所持的兩種態度──只有44%的美國人 認為,政府應對溫室效應採取行動(在中國卻是94%,中國政府正在竭力發展低排碳量的工業和能源)。因此美能源部長諾貝爾獲獎者華裔能源科學家朱棣文 (Stephen Chu)要勉勵美國人從中國學榜樣。
包含美、中、歐、印、日、加等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在2009年12月19曰 簽署了哥本哈根協議草案,明定各國需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好將全球的升溫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各國不但必須在2010年提報各自減碳目標,並且在未來 每兩年就應檢討一次。儘管這是一份不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哥本哈根大會至少為下一階段的氣候變化談判打下了基礎,未來擺在各國面前的有三項任務:爭取在 2010年內簽署一項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啟動哥本哈根綠色氣體基金,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以及在更為遠大的減排目標上達成一致。
全球暖化是世界公認的現象,但其原因是否與人類影響生態有關,還在爭論中。筆者在前幾期文中介紹過聖經的倫理原則,以幫助基督徒面對生物科技和艾滋病的挑戰。本文中,筆者將討論人作為神的管家的責任(《創》1:28,2:15)。
人類可使用地上的資源維持生命和發展文化,但是人類需要持守兩個原則:
- 尊重神的創造,感謝這位創造者。
- 看重神所賜的管家責任,謹慎管理萬物。
管家的責任有三:
- 遍滿地面(fill):保持生態平衡,使地球充滿不同種類的生物(biodiversity)。
- 治理這地(rule):開發地球上可持續供應的資源(sustainable resource development)。
- 看守(care for):保護生態的完整性(conservation ecology)。
讓我們先來看看全球暖化與人有直接關係的科學證據,然後從聖經教導中尋找應對策略。
一、全球暖化與人有直接關係的科學證據
- 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增高
世界各地的氣象台、航海紀錄、浮標,和在太空中的氣象衛星等,都日以繼夜地記錄著地球的溫度數據。這些經年累月的研究成果,帶來全球暖化的準確資料。
譬如美國太空署(NASA)800個散佈全球各地的氣象台組織,早自1880年共同搜集溫度記錄。根據2007年IPCC的報告,從1850年至1910 年,全球有輕微的暖化,但隨即冷卻,所以1910年的溫度回復到1850年的狀態。1910年至1940年,全球地面平均溫度(global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GAST)直線上升。然而1940至1970年間,GAST卻維持平衡狀態。1970年至2005年,GAST又再直線上升……
總而言之,過去100年,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增加了0.74攝氏度,即1.3華氏度。這數量雖然小,但從最近的冰河時期(一萬年前)到如今,GAST也不過增長了5攝氏度,相比之下,一個世紀中上升0.74攝氏度,算是相當驚人的數字了。
- 海平線與冰川等的改變
過去100年,全球海平線(sea level)上漲了17釐米。IPCC在2007年的報告中指出,從1961年至2003年,全球的海平線年均升高1.8毫米。美國太空總署(NASA) 在2002年發現,北極圈海洋的冰帽每年減少9%。在2000年8月,北極圈海洋居然完全沒有浮冰!夏天在北美頂端航行,不再需要破冰船!兩極夏天的冰封 範圍,也已下降10-15%。
世界各地的冰川(glaciers)都在退縮,包括南美洲的安德士山脈(Andes),歐洲的阿爾卑斯山(Alps),亞洲的喜馬拉雅山(Himalayas),新幾內亞(New Guniea)和非洲的山脈。
北美蒙大拿州的冰河國家公園(Montana Glacier National Park),在19世紀末有150條冰河,至2005年只剩35條。阿爾卑斯山自1850年代至今,已有一半冰河消失。非洲肯亞的高山(Mount Kilimanjaro)冰河,在1912-2000年間溶化了80%。北美亞拉斯加冰川(Alaskan glaciers),有95%的冰川在1990年代中頁,開始以雙倍的速率融化!
1950年後,海洋溫度上升。衛星和氣象球測量到,大氣層(troposphere:地面10公里之內)中的溫度和水蒸汽增加……
總而言之,20世紀全球暖化是世界公認的事實,而原因只有兩個可能:自然現象(natural causes),和人為因素(anthropogenic causes)。
自然原因,包括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橢圓軌道的週期性變異,影響了全球地面平均溫度,正如歷史中的冰河時期。但是,這些變化,都要超過一萬年以上,才能對地球溫度造成影響。
其次是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現象。因為地塊在彼此牽動,影響地勢的變更,造成溫度的上漲。但地塊牽動的速率太慢(每年最多數釐米),無法解釋溫度的激升。
火山爆發可能引致局部地區的溫度變異,但通常是短期性的。自然的暖流和寒流可能引起系統性的溫度變遷,但是,卻是周期性而非單向的溫度上漲。
最後是太陽能的變異。自從1979年以來,人類藉人造衛星測量了太陽能的變異。太陽能的變異可能引起地面溫度上漲,但太陽能的變異量太小,不能解釋溫度的激升。
既然自然現象無法解釋20世紀GAST激升的原因,那麼人為原因應是最大的可能性。若有一種人為的因素,與20世紀全球化地面平均溫度的激升,有著直接的比例關係,那麼其因果關係就可能成立。科學家相信這因素就是工業革命的副產品──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
- 南極冰河的同位素和二氧化碳記錄
什麼是溫室氣體?當陽光經過太空到達地球吋,70%的太陽能被地面的大氣層吸收,再藉著微波頻率散發。地球上的溫室氣體就好像毛氈保暖一樣,攔阻熱能的擴散,使地球成為可供生物存活的溫室。
除水蒸汽外,對溫度有直接關係的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甲烷(methane天然氣),和一氧化氮(nitrous oxide)等。這些溫室氣體的來源,有天然的,也有人為的。例如二氧化碳是一切生物新陳代謝的副產品,但也可來自燃燒石油或原料。甲烷來自動物的消化反 雛、濕地的細菌,或農作物,及垃圾堆的生化作用,也可來自天然氣的開發。一氧化氮可由土壤細菌製造,也可以是石油燃燒或農藥的副產品。
當我們將溫室氣體的含量,與全球地面平均溫度比較,就發現兩者有直接的關連。科學家在南極和北極圈鑽洞,取得千萬年來囤積在不同深度的冰塊核心(ice core)樣本,測量其中重氫和重氧同位素的含量(因之與GAST成正比,可用來探討史前冰河時期的地面溫度)。又測量其二氧化碳含量,發現大約在 1750年代的工業革命吋期之後,二氧化碳含量激增了40%。且現代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百萬年以來任何時期都高。根據化學分析的結果,這些二氧化碳是來自 燃燒石油或原料。因而可以推算,按照當今的使用率,在21世紀,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將是工業革命之前的兩三倍!見附圖一(Figure 1,註1)。
- 糧荒、水災和颶風浩劫
全球暖化可帶來嚴重的旱災,引致糧荒。例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面積正在增加,沙漠以南(Sub-Sahara Africa)的六億居民,深受其害。因全球暖化引致農作物失收和牲畜死亡,農夫的人均農產量一直下降。
海岸和江河三角洲地區裡面的人口,都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自1970年以來,雖然每年龍捲風的次數沒有增多,但強烈程度提高,4-5級的強烈龍捲風差不多增長了一倍。
全球有3億人和33個有數百萬居民的大城市,現受到洪水泛濫的威脅。自1900年以來,這些大城市的水位最高上漲了22.6吋 (Galveston,TX,USA)。擁有千萬居民的泰國首都曼谷(Bangkok),城市的地平線比水位不過高出3-5呎(0.9-1.5公尺),而 海平線卻每年上漲0.1吋。加上人口的壓力和地下水的抽用,曼谷每年下沉4吋。若不早加防範,曼谷在2030年就會被海水淹沒。有鑒於此,泰國政府在 2007年10月,不得不將入海河流上游的三億立方呎的河水,轉注入曼谷以北的稻田。
2005年,美國紐奧良市(New Orleans)遭受了Katrina颶風浩劫,學者認為,亦與全球暖化有關。Katrina不單引致至少1,723人喪生,災後還引發了西尼羅病毒感染 (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以及22種弧菌感染(Vibrio Infection,與霍亂有關的病症),甚至帶菌老鼠的迅速繁殖。可見全球暖化能直接影響人類的健康。
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 (Tuvalu),位於夏威夷和澳大利亞之間,有一萬多居民。海平線的上漲,淹沒了很多耕地,使農產失收,居民生計被毀。珊瑚島之間的清水通道,也因海平 線的上漲而消失。加上龍捲風的猛烈度增加、傳染病的擴散,使這小國在2003年,向聯合國發出全球暖化危機的急切呼籲,其首相Saufatu Sopoanga說:
“我們的人民生活在全球暖化的恐慌之下。對一個珊瑚島中的小國來說,海平線的上漲和氣候的惡化,是我們的全民威脅。這些威脅的逼切性和真實性,不下於恐怖組織……的攻擊!”
二、無動於衷的四個理由
氣象學家模擬1860-2000年間的全球暖化狀況,發現1910-1940的暖化,大部分源自太陽能的自然變遷。而1940-1970年間的冷卻,是人為的硫酸鹽煙霧(sulfate aerosol,重工業的副產品)造成的。1970-2000年間的全球暖化,則幾乎可以確定為溫室氣體的效應。
他們推測,在2100年,全球地面平均溫度會增加1.1-6.4攝氏度,海平線上漲18-59釐米。
面對這些確鑿的證據,基督徒反應迥異。有些基督徒甚至無動於衷,原因可能是他們有以下4種觀念:
- 全球暖化是自然現象,並非生態危機
有些基督徒認為,全球暖化是自然現象,並非危機。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相關科學數據的出現,支持這立場的基督徒人數在減少。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兩位教會領袖,John Muir和Gifford Pinchot,呼籲美國人從浪費和濫用中悔改,促使政府立法保護大自然,是為近代環保運動的鼻祖,值得我們基督徒跟隨。
- 這世界正受神的審判,將被烈火銷化
很多信徒引用《彼得後書》3:10-12,“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因此認為既然神會審判,用烈火銷化世界,環保運動是徒勞無功的。
但實際上,在《彼得後書》3:12和《啟示錄》21章中所言的“被烈火銷化”和“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是要引出新天新地的觀念。“銷化”一字的原文,是 “解開”、“釋放”的意思,與《約翰福音》2:19“拆毀這殿”,和《以弗所書》2:14“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以及《約翰壹書》3:8“除滅魔鬼的作 為”的意義最接近。
正如《彼得後書》3:7,神用洪水淹沒改造犯罪的世界,神也要徹底拆毀現在的世界,將它改造成為一個可容復活的聖徒居 住的新天新地。復活的靈體與肉身雖不同,卻有連續性(參《林前》15:35-54),同樣,新天新地也與現今的地球及改造後的世界有連續性。天國在耶穌在 世時已降臨(《路》4:18-19),卻在主再來時才完全實現(《啟》11:15)。所以現在的環保,與將來的新天新地並非全然無關!
- 不與敬拜大自然的泛神異教認同
很多異教和泛神論認為,神與宇宙合一,或神就在萬物之中,因此膜拜大自然。有些基督徒因此視環保為一種敬拜。
其實聖經教導,神造萬物之後,看萬物“甚好”,即萬物有其內在的價值。人是神的管家,不單有“神的形象”(Imago Dei),在萬物面前代表神,同時也有“世界的形象”(Imago Mundi)(《羅》8:19-22),在神面前代表萬物。人類存在的意義,在於與萬物一同頌讚昔在永在的神。作為萬物的管家,神要求我們愛惜和保護萬 物,而非糟蹋。所以環保不是敬拜大自然,而是愛神、敬拜神,為神保養衪的創造物。
- 救人靈魂比環境保護有優先權
保羅囑咐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勸人藉著基督與神和好(《林後》5:18-20)。但這“和好”,不單是神與人之間,也包括人與萬物和好,因為“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1:20)
救人的福音與萬物的保養,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在2004年,中美洲的島國海地(Haiti)受龍捲風的浩劫,引致洪水泛濫和泥瀉,超過1,000人喪生。其 主要原因是海地人民因為貧窮,無力購買能源材料,故而將島上所有可防水的樹木都砍伐一空,用作燃料。這現象在非洲和南美洲貧窮國家中,相當普遍。可見環保 與人命息息相關。救人靈魂固然重要,但社會關懷是傳福音鬆土的必需品。
三、應對的策略
面對全球暖化的挑戰,一定要減低溫室氣體的產生和排放。根據IPCC的前任科學評鑒主席何頓博士(Sir John Houghton,科學界與信仰界知名的基督徒)的提議,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案至少要涵蓋5個方面:
- 能源與技術的發展
若能改進能源的生產方式和應用效率,就能減少污染環境的廢物。石油不單儲量有限,而且燃燒石油是產生溫室氣體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考慮大力推廣非石化的能 源,包括可再造的有機物(renewable biomass,如酒精),和其他廢品、太陽能、水力、風力、浪潮、地心熱,及原子能等。
加酒精的汽油已被廣用,汽油與電力的混合動力汽車也陸續上市,建築物和日用器材的設計和製作,開始以節省能源和效率為原則,譬如倫敦建造了用森林廢物發電和取暖的新房屋。當然,還有許多其他有效的和經濟的技術,等待發展和應用。
- 經濟與生態並重
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重在市場供應和客戶需求的互動,若無政府管制,不會考慮環境保護。因此政府需要設立法規,還要給予經濟上的好處──譬如美國政府的減稅30%的環保法例,鼓勵建造可更新的能源房屋,以及強制性減低汽油的消耗量和廢氣污染等。
還有廣受歡迎的“舊車換現金”(cash for clunkers)計劃,若民眾以高油耗的舊車換取節能的新車,政府會給予3,500美元到4,500美元的補貼。 以及,在高速公路上設置專線(car pool lane),鼓勵民眾共乘等。
各國政府都在考慮,如何制定經濟與生態並重的政策。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基督徒,應該積極參與和建言。
- 社區與個人的生活質素
不同地區的居民,有不同的環保方式。譬如美國地大物博,可在荒蕪地帶建立廢物燃燒發電站(waste incinerator)。估計到2025年,美國有25%的能源取自廢棄物。但如此措施,無法在人煙稠密的小國實施。再有,風力充足的小國如荷蘭,可用 風力發電,但其他國家未必有同樣的條件。
現代人的生活,講究舒適和效率,但也要顧慮到環境衛生。基督徒更應該為神照管地球,儘量開源節流,重生再造廢品,過簡樸的生活。
- 短期與長期性計劃
市場供求量的平衡和政府的措施,可以解決一些環保問題,但要解決全球暖化問題,需要長期性的計劃。何頓爵士用航海船隻作比喻,說明這個問題:若科學技術是發 動的引擎,市場經濟就是推進器。這航船還需要一個決定方向的舵,和掌舵的人。否則必會因無目標而觸礁。因此我們亟需一套切實可行的環保計劃,綜合經濟、科 技、生態、社會制度、能源安全、生活質素等因素。而且,不單在各個地區執行,也需要國際性的合作。
- 國際性的合作
若先進的國家能領導全球減低溫室氣排量,勢必會鼓勵發展中國家。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富國可資助發展中國家的減排項目,幫助自己達到減少碳排放的指標。這些項目包括風力發電機、從下水道獲取甲烷,以及過濾工廠煙囪內 的有害工業氣體等。
中國已成為《京都議定書》的明顯獲益者,在低碳技術領域,收到巨額美元投資。中國獲益最豐的領域是工業氣體減排項目,因為全球生產氫氟烴(製冷劑副產品, HFC)的工廠大多在中國。
中國也正在高速發展能源技術,平均每星期建造一個十億瓦特的發電站。歐盟正與中國合作,籌建高回收、低排碳的燒煤發電廠,這是一個國際性合作的例子。
結論
代表福音派基督徒心聲的《洛桑信約》(Lausanne Covenant,1974)中,有如下聲言,強調了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我們確信,上帝是全人類的創造者及審判者,所以我們應當共同負擔起他對人類社會的公義及和好的關注,以及對那些受各種壓迫的人的自由的關注。因為每個人都是 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不論種族、宗教、膚色、文化、階層、性別或年齡,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尊嚴,所以應當受到尊重及服事,而不應受到剝削。我們在此表示懺悔, 因我們忽略了社會關懷,有時認為佈道與社會關懷是互相排斥的……無論何處有罪惡與不公正的事,我們都要勇敢地斥責。當人們接受基督時,他們就得以重生,進 入他的國度;他們不僅必須努力在這不義的世界中彰顯上帝的公義,還要傳揚他的公義。我們所宣告的救恩,應當在個人生命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改變我們。信心沒 有行為就是死的(《徒》17:26, 31;《創》18:25;《賽》1:17;《詩》45:7;《創》1:26-27;《雅》3:9;《利》19:18;《路》6:27, 35;《雅》2:14-26;《約》3:3, 5;《太》5:20;6:33;《林後》3:18;《雅》2:20)。
求聖靈感動我們,看到21世紀全球人類面臨的挑戰,包括生物科技、艾滋病和全球暖化的危機,也鼓勵和裝備我們,在社會中做光做鹽,使我們“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2:15b-16a)
參考文獻:
- Global W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 John Houghton, January 2007, The John Ray Initiative. http://www.wheaton.edu/CACE/resources … nearticles/GWHoughton.pdf
- Christians, the Care of Creation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ed. Lindy Scott, Pickwick, Eugene, OR, 2008.
作者來自香港,現任教於伊州惠敦大學生物系。
延伸閱讀:
21世紀全球人類的挑戰(之一)──生物學與倫理學的新發展 http://behold.oc.org/?p=4059
21世紀全球人類的挑戰(之二) ——生物科技的挑戰 http://behold.oc.org/?p=3964
21世紀全球人類的挑戰(之三)——艾滋病的挑戰及相關倫理 http://behold.oc.org/?p=3887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