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史話29 :耶柔米與奧古斯丁(呂沛淵)

呂沛淵

本文原刊於《舉目》35期

     從第四世紀後半到第五世紀前半,拉丁語系西方教會著名的教父, 在安伯若修(Ambrose,339-397)之後,是耶柔米(Jerome,331-420)與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1)。他們兩位對於西方教會的神學思想漸臻成熟,扮演重要的角色。奧古斯丁的影響更是深遠,直到今日。

耶柔米

       耶柔米生於達馬太(今日的南斯拉夫)。早年在羅馬修習古典文學,後來在羅馬受洗。他旅行各地,見聞廣博,文學才華洋溢。後來參加修道團体,過禁慾生活。374年立志不再跟隨西賽羅(Cicero,古典文學大師),專心跟隨主基督,潛心修道,以希臘文與希伯來文精讀聖經。

        耶柔米在敘利亞的安提阿受按立聖職之後,於380年赴康士坦丁堡,在貴格力主教門下受教。382年赴羅馬,成為羅馬主教戴瑪索(Damasus)的秘書。戴 主教要耶柔米編譯一本拉丁文聖經,以取代當時流傳但不準確的古拉丁文譯本。耶柔米遵命,開始根據希臘文新約與《七十士譯本》(舊約希臘文譯本)新譯拉丁文 聖經。

       戴瑪索主教於384年過世,耶柔米原先希望繼任羅馬主教職位,但是並未獲選,並且新任主教並非其友。耶柔米就遠赴東方,最後於 386年落腳於伯利恆,領導門生在修道院中生活,潛心翻譯聖經。當他完成新約翻譯後,就著手翻譯舊約。在耶柔米當時,所有現存的拉丁文舊約譯本,都是根據 《七十士譯本》來翻譯的,並非根據希伯來舊約,所以品質不佳。熟悉希伯來文又住在聖地的耶柔米,認為根據現存的拉丁文譯本來修訂,是徒勞無功。於是他從希 伯來原文翻譯舊約。

        在405年,耶柔米完成舊約的拉丁文譯本。經過23年的光陰,他終於完成西方教會第一本根據原文直譯的拉丁文新舊約聖 經。雖然在當時遭到不少人的批評反對,但是其內容品質的確高人一等,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中世紀最普遍流行的譯本,所以被稱為武加大譯本(Vulgate, “武加大”為拉丁文譯音,意思是“普遍通用”)。天主教會的“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於1645年宣告其為天主教的官方譯本,具最高權威,任何爭議必須訴諸此譯本。

        耶柔米在西方教會中獨樹一格,在拉丁教父中, 極少人像他這樣熟悉希臘文與希伯來文。他是首屈一指的聖經學者,寫作許多聖經註釋,翻譯希臘教父的著作成拉丁文。他捲入不少爭議,對敵人毫不留情;在靈命 品格來說,他不如安伯若修與屈梭多模。但是,他作為學者與聖經翻譯者而言,對西方教會的貢獻與影響是長遠的。

奧古斯丁在北非

        奧古斯丁比耶柔米年輕約20歲,生於北非的他格司特(位於阿爾及利亞)。父親是異教徒,母親莫尼佳(Monica)是敬虔的基督徒。奧古斯丁16歲時,離家進修,負笈迦太基研讀修辭學。後來父親過世,他學成之後返鄉任教,不久又回到迦太基任教。

        在此期間,奧古斯丁染上當時惡習,未婚同居生子。外在的情慾生活,不能削弱其內心尋求人生真理之渴望。如此尋求人生智慧與意義的企求,使得他在373年加入 摩尼教。摩尼教流行於當時的北非。摩尼教由摩尼(Mani,216-277)所創,由波斯傳入羅馬帝國。其教義是“光明與黑暗”善惡二元論,與諾斯底主義 有許多相似之處。

         奧古斯丁一生對“苦與罪”(邪惡問題)的感受極深,很想在哲學上得到答案。摩尼教認為“邪惡”是實際的存在,強調要用理 智解決終極問題,並且取笑基督徒的單純信心。這對於當時“理性掛帥”的奧古斯丁來說,極具吸引力,使他徹底放棄了早年的基督徒信仰。但是當他加入摩尼教之 後,卻漸次發現教中領袖淺薄又驕傲。雖然他仍在摩尼教出入,他的思想已經成為懷疑論者。

奧古斯丁在米蘭

        奧古斯丁於383年來到羅馬,教授修辭學。384年到宮廷所在地米蘭,出任修辭學教授的公職。就在此時,母親莫尼佳來到米蘭與他同住,目的是想要領他歸回自 幼以來的基督信仰。莫尼佳為他禱告了多年,盼望他浪子回頭。神垂聽母親的懇求,奧古斯丁此時終於離開了摩尼教,雖然他心中仍有疑惑,但仍願意到教會聽道。

        奧古斯丁在米蘭教會,聆聽安伯若修主教的講道,令他大開眼界。安伯若修的講道風範與修辭真是一流,其內容道理更是深入淺出。同時在米蘭,奧古斯丁也接觸到 “新伯拉圖主義”。新伯拉圖主義流行於第三至第六世紀,強調邪惡不是實体的存在,乃是良善的缺乏;這使得奧古斯丁看明摩尼教的根本錯誤,脫離其迷惑。更重 要的,新伯拉圖主義主張靈魂的終極目標,在於愛慕企盼與“至善者”結合,歸回上帝。這使得奧古斯丁開始明白自己是何等的遠離“那照亮一切生在世上之人的真 光”。

        雖然奧古斯丁在理智上正在經歷天翻地覆的革命,但是他仍是追求世上的名譽,財富,婚姻。莫尼佳為他安排了門當戶對的婚事,奧古斯丁 就將多年的情婦遣送回北非。由於未婚妻尚未達至成婚年齡,奧古斯丁在等待期間,仍然不能勝過情慾,繼續罪中生活。然而,他深知自己為情慾所困,就考慮與友 人共同退隱,專心讀書,思想,追求智慧。

取來唸!

        在神的帶領之下,關鍵時刻終於來 到:386年夏天,一日在米蘭的花園中,他聽到小孩在唱歌:“取來唸,取來唸”,他就打開保羅所寫的《羅馬書》,讀到:“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 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体安排,去放縱私慾”(《羅》13:13-14)。根據他後來見証說:“在剎那間,當我讀到最後一句時,信心之 光湧流入我心內,所有的黑暗疑雲都一掃而空”。

        秋季的數月,悔改的奧古斯丁,與兒子亞迪奧岱(Adeodatus)以及一群密友退隱至米蘭郊外的莊院,長期深入討論人生終極問題。冬天來了,奧古斯丁回到米蘭,報名參加教會的學道班準備受洗。在387年復活節前夕,安伯若修為奧古斯丁父子施 洗歸主。受洗之後,奧古斯丁與其母和子,三人準備啟程返回北非,終身退隱修道。不久之後,莫尼佳於歸程中過世,年56歲。後來在388年,奧古斯丁終於回 到北非,不久兒子也離世。

從修士到主教

        奧古斯丁在自己家鄉開設修道院,按原訂計劃隱居默想寫作。在此期間,他寫一些小書,如《駁懷疑論者》,《快樂人生》,《獨白》等。然而,當他在391年赴港口城市希坡(Hippo)時,被群眾包圍 要按立他為助理主教,因為主教瓦樂瑞(Valerius)是希臘人,拉丁話不流利,需要他的幫助。另外的原因是不願他將來被別的城市召請。奧古斯丁流淚接 受聖職,395年瓦樂瑞離世,奧古斯丁成為希坡的主教,直到430年離世時。

        奧古斯丁的生平,從按立聖職起,有了顯著的轉變。原先他只是悔改歸正的哲學家修道士,現在他是教會的牧者,甚至是教區的主教,每週要解經講道,牧養群羊,駁斥異端。當他越來越專研聖經,熟悉真道信仰,就越來越脫去 新伯拉圖主義的哲學色彩。他在聖經上打好了根基,使他能靠主恩典,面對北非教會中的爭議與外來異端,著書立說中流砥柱,為真道打完那美好的仗。

《懺悔感恩錄》

        奧古斯丁在397至400年間寫下自己的心路歷程,目的在於懺悔己罪與感謝主恩,書名《懺悔感恩錄》(Confessions,一般簡稱《懺悔錄》)。此名 著不只是他個人的悔改經歷,其實更是“神與人之間”關係的普世寫照。此書是奧古斯丁的第一本鉅著,總結過去瞻望將來,為其所有後來的著作奠基鋪路。所以, 此書是認識奧古斯丁生平與思想的關鍵。

      《懺悔感恩錄》卷首說到:人被造的目的是為了認識神與愛神,所以我們的心“沒有安息”直到在他裡面 得到“真正的安息”。人犯罪遠離神,墮落在錯誤導向的愛中。如此的彎曲悖逆,深藏在人內心裡,甚至人自己都意識不到。所以,要校正此墮落的心,是人自己無 能為力的,甚至連選擇悔改的心願,也是全然喪失。所以,唯有神的主權恩典與慈愛,奇妙的運作在罪人之心(超乎人所能意識與理解的),才能改變悖逆之心,將 人心奪回使之都順服基督,重新歸正愛神,唯有如此,人心才能真正得到永遠的平安。

        這是《懺悔感恩錄》全書的中心主題,是根據他仔細研讀聖經中保羅書信而得的結論。與其說此書是奧古斯丁的反省自傳,不如說是他藉著細述個人經歷,傳講聖經真理。書中經常以舊約《詩篇》的長篇形式,述說對神恩的頌讚:漂泊不安的心靈,終於在上帝裡面得到真正歸宿。

結論:

        奧古斯丁於32歲悔改信主,33歲受洗,37歲受聖職,41歲按立為主教,43至46歲間寫下《懺悔感恩錄》傳世不朽的名著。這是他人生下半場的開始。他在 希坡主教職位上任重道遠,在面對“多納派之爭”與“伯拉糾派之爭”,駁斥摩尼教,寫作《三位一体論文集》等各方面,都忠於聖經持守真道。

        奧古斯丁的中心信念,正如《懺悔感恩錄》所表明的:“人的罪與神的恩”,使得他一生都是“唯獨神的恩典,只為神的榮耀”。16世紀的改教家路德與加爾文,都是歸回奧古斯丁所持守的救恩真理;今日我們這些“宗教改革”的子孫焉能數典忘祖呢?

作者現在北加州灣區聖經歸正教會( http://www.biblerc.org/ )牧會,並在基督工人神學院兼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