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沛淵
主的兄弟雅各于主後62年殉道之後,巴勒斯坦的局勢愈來愈動蕩不安,直到66年猶太人叛變,引發聖地浩劫。根據優西比烏的《教會歷史》記載,在62至66年間,耶路撒冷教會得到啟示,知道浩劫將至,就帶領信徒離開將亡的聖城,逃難至約但河東的帕拉(Pella)。
離開耶路撒冷
帕拉是約但河外低加波利(十邑)的城市之一。到了第二世紀時,此地有位出名的護教士Ariston of Pella。優西比烏很可能是根據他的著作獲得史料。猶太史家約瑟夫的記載:在帕拉與當地其他外邦城市,都發生猶太人與外邦人的衝突。可見,當時基督徒避 難至約但河外人口較少地區,這是事實。聖地遭浩劫,教會逃難到山區曠野,也正是聖經早就預言的(《太》24:15-16;《可》13:14;《啟》 12:14)。
當然,也有許多基督徒離開耶路撒冷,留在猶太地。另有些猶太信徒避難至埃及。埃及與約但河外後來成為“以便尼派 (Ebionite)”的兩大中心。以便尼派是一猶太人信徒團体,以猶太主義(愛色尼派等)混合基督教信仰,否認基督的永恒神性,是異端信仰。他們延續至 第七世紀回教興起時,就消失無蹤了。
遷徙至亞西亞省
在巴勒斯坦的基督徒,也有些移民至小亞細亞的亞西亞省,其中不乏 當時的知名之士。後來,亞西亞的基督徒,引以為榮的指出這些聖徒的墳墓所在。優西比烏記載:使徒約翰的墳墓被指出是在以弗所。明顯的,這些遷徙至外邦城市 的猶太基督徒,看到當地信徒生活的鬆散放蕩,必定加以規勸指正。約翰寫作《啟示錄》給亞西亞的七教會,指出尼哥拉一黨與其他人的惡行,正是對教會及時的諄 諄告誡。
另外,“傳福音的腓利”及其女兒(《徒》21:8-9)的墳墓,是在弗呂家的希拉波立。腓利原來住在該撒利亞,顯然該撒利亞的信徒團体與腓利一同遷徙至亞西亞省。因為該撒利亞的動亂,使得基督徒無法安居。
該撒利亞的變局
使徒保羅在該撒利亞坐監兩年(主後58-60)時,對于當時該城中猶太人與外邦人所起的衝突,必定知曉。該撒利亞是外邦人的城市,但是因為希律王是創立此城 的人,所以給予猶太人特別的權利。因著這些特權之爭帶來暴亂,當時巡撫腓力斯必須帶兵介入平亂,結果不利猶太人。情事繼續惡化,腓力斯只有將雙方代表送至 羅馬,請尼祿皇帝裁決。尼祿的裁決,偏向外邦人,不給予猶太人再有特權的機會。此後,外邦人有恃無恐,尋找各樣機會對付猶太人。
尼祿的裁決,顯示羅馬帝國先前對猶太人的寬待政策,已經轉變。主後65年弗勒瑞(Gessius Florus)繼任羅馬巡撫,駐節該撒利亞。此人貪得無厭,收賄行事眾所周知。猶太史家約瑟夫記載:有一次外邦人公然挑釁侮辱猶太會堂,猶太人上訴弗氏, 獻金八個他連得銀子,請弗氏伸張正義。弗氏收了獻金,但是對猶太人的訴求,置之不理。總之,該撒利亞的連串事件,乃是猶太人後來叛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猶太人叛變
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對羅馬的統治愈來愈感到不滿,憎恨之心與日俱增。巡撫弗勒瑞實在是罪魁禍首。他不顧怨聲載道的猶太民情,竟然強行掠劫聖殿府庫,收刮十 七他連得銀子,美其名為帝國所用。于是猶太人起而抵抗,暴動示威。弗氏採高壓手段對付,不分青紅皂白逮捕民眾領袖,處以十字架極刑。百姓熱血沸騰,展開 “猶太人叛變”的序幕。雖然猶太王亞基帕二世(統領巴勒斯坦北部與約但河外)立刻介入調停,勸導民眾順服羅馬,但是徒勞無功。
後來,聖殿 守殿官以利雅撒(Eleazare)勸服祭司們,停止每日為羅馬皇帝的獻祭,表明與羅馬正式決裂。反對羅馬的激進分子勢力愈來愈大,耶路撒冷的撒都該人 (由祭司長領導)中庸派見情事不妙,就請猶太王亞基帕二世幫助。雖然亞基帕王派兵援助中庸派領袖,但是無法挽回局勢。到了主後66年9月,激進分子掌控耶 路撒冷全城,除滅城中的羅馬駐軍。此外他們還掌握了加利利、約但河外一部分、以及南地的東半部。
奮銳黨的起源
約瑟夫記載這些激進分子是“奮銳黨(Zealots)”。關于“奮銳(Zeal)”此詞的本意是“熱心”,“奮銳黨人”是指“熱心猶太信仰,不惜用武力以爭取獨立的革命鬥士”。關于“奮銳黨”的起源,可追溯自兩約之間“馬客比家族”領導的獨立運動。
一般認為“奮銳黨”的組織成形于主後6年,當時猶太地的分封王亞基老被羅馬罷黜之後,猶太地被改為羅馬行省,派巡撫治理,受敘利亞總督節制。當年敘利亞總督 居理紐下令人口普查,來決定猶大省當繳納給帝國的稅金。加利利人猶大(Judas the Galilean),與法利賽人撒督克(Sadduk)聯手,帶領一批人起來叛變。他們認為神的百姓納稅給外邦君王,是大逆不道,唯有神是猶太子民的君 王。後來兵敗被殺。此事就是猶太公會領袖迦瑪列所提及的:“報名上冊的時候,又有加利利的猶大起來,引誘些百姓跟從他;他也滅亡,附從他的人也都四散了” (《徒》5:37)。
約瑟夫稱此猶大為“第四黨派”的創始者,即在“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愛色尼人”之外的團体“奮銳黨”。此新 成立宗派特色是,強調“神治”到一地步,主張不可效忠外邦帝王為猶太人的君主,反對納稅給羅馬皇帝。《福音書》記載主耶穌在聖殿裡,被人設計詢問:“納稅 給該撒,可以不可以?我們該納不該納?”(《太》22:15-22;《可》12:13-17;《路》20-26),奮銳黨人的訴求正是此問題背後的關鍵。 奮銳黨人與法利賽人的神學信念,一般說來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于:法利賽人願意忍耐,服在外邦統治之下,等候神的時候來到;奮銳黨人則認為必須採取主動, 以武力抗暴,來配合神的計畫。
奮銳黨的得勢
雖然加利利人猶大兵敗被殺,但是奮銳黨的勢力在民間仍在發展中。甚至十二使徒中,也 有一位被稱為是“奮銳黨的西門”,表明他在跟隨主耶穌之前是有奮銳黨的背景。主後46年,加利利人猶大的兩個兒子,雅各與西門又再度起義,但兵敗被俘,被 當時羅馬巡撫處以十架死刑。二十年之後的“猶太人叛變”(66年),猶大的另一子(或孫子)米拿現也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猶太人叛變” 在其他地方卻招致了“反猶太”的動亂屠殺。在撒迦利亞的猶太人幾乎被消滅竟盡,大馬色與亞歷山大也發生類似的暴動。羅馬巡撫弗勒瑞無法控制局面,所以其上 司蓋魯斯(Cestius Gallus,羅馬派駐敘利亞的總督)揮兵南下,帶領第十二軍團與其他部隊,進攻耶路撒冷。他看到自己兵力不足,無法攻下耶路撒冷,只有知難而退。在撤軍 途中遭到奮銳黨人伏擊,損失慘重。此次戰役,猶太人得勝,帶來樂觀的假像,奮銳黨人認為羅馬人無法阻止猶太的獨立。
羅馬的變局
雖然羅馬帝國內部有不少問題,巴勒斯坦又遠在東方,加上尼祿皇帝的昏庸,但是其組織根底仍是強大。驍勇善戰的將軍維斯帕先(Vespasian)被尼祿任命 為平定巴勒斯坦的指揮官,率領大軍東來。主後67年,他先碾平加利利的叛變。原為加利利的奮銳黨指揮官約瑟夫(Josephus)投降羅馬,成為維氏的朋 友與助手,還來寫下名著《猶太戰史》,記載猶太人叛變的前因後果與過程細節。維斯帕先沉著率軍逐步平定比利亞、猶太地西部、以土買等地,收復耶路撒冷在望。
維斯帕先在主後68年初夏,領軍迫近耶路撒冷。這時傳來尼祿皇帝之死的消息。自68年初,溫戴克(Windex)在高盧叛變以來,羅 馬已經陷入內戰,尼祿自殺死于當年6月9日。接下來的一年半載動盪不安,三位皇帝輪番上座,皆是暴亂結束。維氏與其子提多,先在該撒利亞保存實力,緩兵一年靜觀其變。
等到69年6月,維氏恢復軍事平亂,除了耶路撒冷與三處要塞(希律堡、馬賽大、馬卡瑞)之外,巴勒斯坦全地已在他的掌握之 下。7月,維氏在亞歷山大被擁戴為羅馬皇帝,在巴勒斯坦的軍隊立刻響應;接著,小亞細亞與希臘半島的軍隊全表支持。當擁護維氏的部隊攻下羅馬,維氏就起身 赴羅馬,將巴勒斯坦的兵權,交給其子提多。69年12月,維氏軍隊攻入羅馬,結束了城內的動亂浩劫。《啟示錄》中所說到的“大巴比倫的倒塌” (13:3:17:8,11)可能隱射此時期羅馬城的破敗。
聖城浩劫
羅馬的內亂,使得奮銳黨人暫時得到紓解。但是在 這段期間,占據耶路撒冷的奮銳黨人,也發生內訌,成為三雄爭權各擁地盤(城內,聖殿外院,聖殿內院)的局面。提多于70年4月開始圍攻耶路撒冷,到5月 時,聖城一半落入羅馬軍人手中。提多招降,但奮銳黨人斷然拒絕,繼續抵抗。7月初,俯視聖殿區的安東尼堡遭猛烈攻擊,7月17日聖殿的每日獻祭止息。從馬 客比潔淨聖殿(主前165年)以來,每日不斷的獻祭終告停止,這對奮銳黨人的士氣,實在是很大的打擊。
羅馬人繼續挺進,到了8月8日,聖 殿區失守,聖殿被焚燒。到9月底,城中的抵抗勢力完全被消滅。聖殿被焚燬時,金子從屋頂上熔化流入用大石塊所築的石牆縫中,羅馬士兵就推倒石牆撬開石塊, 以取得其間的金箔。這完全應驗了主耶穌在“橄欖山講論”所預言的:“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24:2)。
根據約瑟夫的記載,提多原想留下聖殿免于遭毀,但是無法控制其手下軍兵的報復心態。然而,根據塔西圖的《史記》(Sulpicius Severus所保存下的片段),是提多蓄意傾覆聖殿:提多召開幕僚會議,決定是否要摧毀聖殿;多人認為留下聖殿,可顯示羅馬的寬宏大量,若摧毀此名勝古 跡,則會使羅馬遺臭萬年。但是,其他人(包括提多自己在內)持相反意見,認為摧毀聖殿,可徹底消滅猶太教,也可消滅基督教,因基督教是以猶太教為根基發展 出來的,根基若毀,則基督教也必易于消散。
無論提多是何居心,毫無疑問地,不少人想摧毀猶太教與基督教。但是,他們大失所望。聖殿雖然被 毀,猶太教仍然存留,基督教會徹底擺脫猶太教的陰影。在羅馬大火(64年)時,尼祿與羅馬政府,已經清楚區分基督徒與猶太教徒的不同,選擇基督徒為嫁禍對 象。然而在巴勒斯坦,因基督徒幾乎全是猶太人,所以不易劃分。但是主後70年聖殿被毀與獻祭制度徹底結束,從此以後,基督徒與猶太教徹底分道揚鑣。
結論:
耶路撒冷被毀,因為地上的耶路撒冷和他的兒女都是為奴的(《加》4:25);聖殿消失,因為人手所造的聖所,不過是真聖所的影兒(《來》9:24)。天上的 耶路撒冷才是我們的母親,才是教會的居所與永遠家鄉(《加》4:26;《來》11:15-16;12:22-24);主耶穌才是神與人同在的所在,我們敬 拜事奉的中心(《約》1:14;2:18-22)。
主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16:18)。羅馬帝國雖然征服了地上的耶路撒冷,但是卻不能勝過教會。主基督的教會靠主得勝,從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毀起,在歷史上展開新的一頁,繼續拓展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
作者現在北加州基督之家第五家牧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