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后君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8期
井底之蛙
看完《舉目》第二期〈福音派的過去和未來〉,我感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來美國已經四分之一世紀有多,在信仰的路上隨而融入所謂福音派的主流而不自知。近兩三年,內視野狹窄,我們夫婦倆心中升起了一個很大的問號:可知道自己恐怕是福音派的井底之蛙嗎?
身為福音派基督徒(編註:欲了解何為“福音派”的讀者朋友,請參《舉目》第二期P.26,〈淺談基要派與福音派運動〉),我們活在自己的小圈圈裡,基本上與 世界隔絕,有著自己的英雄領袖、書刊雜誌、影劇音樂、通用語言和學校。這些的總和是一種圈內人才懂、仔細維護、代代相傳的宗教文化。福音派沒想到自己與周 遭不信基督教的社區深相隔閡,沒想到未信福音的人從來沒聽說過唐崇榮、滕近輝等等大牧師的名字,從來沒讀過《論壇報》,從來沒聽過福音廣播,從來沒買過 《我心旋律》、《讚美之泉》的唱片。
我們曾經和很多基督徒一樣,有意無意地限制了自己和不信者的交往,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和信的人在 一起。現在教會界的很多活動都体現著這種無形的隔離政策:基督教幼稚園、基督教韻律班、基督教球賽聯盟等等。結果,參加教會的人跟社會大環境脫節,與需要 認識神的人失去交集。很多基督徒不喜歡跟抽煙喝酒、說髒話的人一起,要請不信的人到家裡來就很緊張(唉,他搞不好拿支煙點起來哪。)結果寧可糾集一班基督 徒,吃飯、打球,天天在一起,卻失去了很多傳福音的機會。教會裡的照章行事只能拿來自娛,不能打入不認識神的大社會。了不起可以傳給下一代,別提擴張神的國度。
我們必須衝破自設的藩籬,到普通大眾的地界去與他們相會。我相信基督是我們個人傳福音的榜樣。你看《馬太福音》9:10-13, 《馬可福音》15:1-7。我們會與現代的“稅吏”和“罪人”吃飯嗎?我們參加世俗的派對嗎?如果我們時間表裡排的約會全是基督徒,我們就沒有效法耶穌的 榜樣。我們當然喜歡跟其他基督徒在一起,畢竟我們信仰相同,價值觀相同。然而我們卻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不把所關切的限定在一個小圈圈裡。
安全地帶
我們要反省,到底我們對不信的人有多少關懷,這就是福音派今天的問題:每一個基督徒都贊同傳福音,可是很少有人付諸行動,好像傳福音的熱切之情己經散失了。
假如現在有人請我們在大教會裡講道(現場說不定還有實況轉播,全國都可以聽見),或者我們有機會面對二十個不信者,可以一個個地回答他們的問題。你我會選那 一個?如果我們當下第一個反應,是興奮無比的選擇面對那二十個不信者,我想這可以稱得上是有傳福音的熱切之心。不幸的是,這樣的熱切在福音派圈子裡日見消 褪,原因之一是教會已經離群索居,與真實的世界脫節。
如果我們不喜歡別人在我們面前吞雲吐霧,飲酒作樂,不喜歡在異教徒重重的包圍下,當唯一的基督徒,不喜歡聽見粗言粗語,冒犯主名,那最好留在教會小圈子的安全地帶。要是偶爾有那麼一個人撞進門來,那正好,我們可以一擁而上。
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有感動去愛與接納,到不信者的地盤與之相見,真的有這般傳福音的熱切,那麼我們就可能成為修築橋樑的人。你我有這樣的熱誠嗎?願意瞭解未信者的內心世界嗎?在教會以外與人談起基督時感到興奮嗎?
這份熱切必須帶有從神而來的清楚方向感,使我們知道確實是祂的引導。而近年來,神就向我們顯明了祂的呼召,催促我們投身於修建橋樑,就是去重建敗破的社區, 自己居於其中,因而與人建立互信。我們的使命是提供一個愛與接納的環境,鼓勵人尋求基督,使我們有機會分享、教導聖經的基本真理。
我們實際上就好比是去外國的宣教士。因為我們原本已習慣於蟄居福音派的圈內,現在必須刻意去學習這個大社會的文化,用他們的語言來傳講基督。差傳到國外時,我們 都懂這個道理:宣教士先要想辦法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然後才傳福音。我們不會差派只會英語的宣教士去西班牙語系的國家,那不但不合理,恐怕還有點笨。可是 我們在自己的家中,繼續用圈內話向懷疑的、世俗的聽眾傳福音。悲哀的是他們不懂我們在說什麼,而我們卻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外國話。
試試回答現代的人要問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
‧為什麼教會裡滿是心口不一的人?
‧宗教是弱者的柺杖嗎?
‧聖經對離婚怎麼說?
‧生命何時開始?誰來決定結束?
‧怎能知道上帝活著?
‧痛苦時神在那裡?
‧為什麼聖經是絕對正確的書?
‧聖經對自殺怎麼說?
‧舊約是不是和二十一世紀脫節了?
‧新約裡記載的情節是不是牽強附會?
‧神要是掌管萬有,那我們何需禱告?
‧耶穌要是今天在世,祂會關心政治嗎?
‧巫師、乩童、狐仙,不過好玩,有什麼害處?
‧真有撒但及其爪牙嗎?
讓我們試著來回答這些問題,或許因而受到激勵,跨出安全地帶,走向未得之地。在黑人與白人之間,墨裔與亞裔之間,富有的與貧窮的之間,學習成為修築橋樑的 人。《以賽亞書》58:12說:“那些出於你的人,必修造久已荒廢之處。你要建立拆毀累代的根基;你必稱為補破口的,和重修路徑與人居住的。”
作者現住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