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5
-
本文原刊於《舉目》76期。文/談妮。《舉目》76期的主題是談敬拜。作者中有幾位曾是從事音樂專業的牧者,如唐侃、黃奕明、陳逸豪等,還有神學生郭為,以及長期參與敬拜服事的吳蔓玲和王星然。安迪介紹走過磨難羞辱,在百歲高齡仍不懈以音樂和生命敬拜上帝的馬革順。
-
本文原刊於《舉目》75期。文/余國亮。誰知他卻收到以下的回信:“知道麟兒以賽亞出生時,已重達9磅6安士,感謝上帝的恩典。”
-
知識,在人生命中的定位是什麼?你我所擁有的知識,決定了我生命的深淺和高度嗎?我所擁有的知識,足以勾勒出世界的大小、連同定奪我存在的終極意義嗎?那位真實、永活、恆存的知者又如何看待知識?如何看待群體的成長、關係的建立?
-
我們暢遊了神學的書山文海,便覺得自己生命的成熟度已與之等量齊觀。無論是去還是留,我們都在尋找一個更配得上“我如今的學識”(而非“我這個人”)的事奉。因此,當我們做出歸國服事的決定時,我們不僅期待人們以學位來看待我們屬靈的成熟度,更錯誤地將這種自以為的“成熟”,帶入教牧的事奉中。
-
該隱並沒有用悔改的方式來面對他犯罪的後果——就是,上帝使得大地不再為該隱效力,使他流離飄蕩的咒詛。該隱反而建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座城市,來對抗上帝的咒詛。
-
這個美其名為“安樂死,最後出路,及臨終有尊嚴”等的安排,是否真的使病人能夠得到解除痛苦的善終? 安樂死是否是患上絕症的病人,面臨難以忍受的肉體痛苦時的唯一出路? 容許醫療人士幫助病人安樂死的法例, 會不會演變成除滅老弱殘病或社會中不受歡迎人士的工具?
-
本文原刊於《舉目》75期。文/張怡昕。作者安娜貝爾‧斯帖理,長女Dotsie得了白血病,二女兒Georgie天生患有自閉症。而且,丈夫出軌,婚姻破碎……
-
2015年11月,“北美校園事工研討會”將巡迴舉行,開始網上報名。
-
本文原刊於《舉目》75期。文/胡林宜蓁。我們敬重和信任的人,背叛、出賣了我們;原來口口聲聲說愛我們的人,卻無情地傷害、丟棄我們。我完全感覺不到愛,掉入抑鬱症的深淵,嚴重失眠,經常頭暈、頭痛。
-
一開始,是看到朋友們在微信圈子裡說有極光。我立即就往窗外看,探頭看了半天,只看見天上好像多雲。有朋友說,從他們家往湖的方向看,就能看到極光。我按捺不住,就穿上厚衣服,拿上相機出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