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帝傑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3期
兩者衝突否?
黃金與簡樸,好像互相對立,兩者是否相衝突?
中國人對黃金有相當鍾愛,婚嫁賀禮都採用黃金飾物,家中多有藏金保值,黃金似是文化一部份。但作為基督徒又應生活簡樸,輕看物質,那我們當如何處理兩者?
黃金有一定經濟價值,特別在政治不穩、經濟波動時期,持有實質的黃金,有保值作用,可換取生活物資。今天,對追求簡樸但仍要生活的人,應如何均衡對黃金與簡樸的看法?
正確價值觀:
中國古人對黃金與簡樸,有較極端看法。孔子言:“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莊子主張“無所待於物”。更有宋明理學者主張“存天理,滅人欲”。這都是輕視黃金財產、物質欲求,主張以天理、道德為首要。(註1)
然而,基督徒的簡樸並不是一味輕視物質財產。神學家傅士德(RichardFoster)說:“禁慾主義棄絕財產。簡樸則把財產置於正確的看法。”可見簡樸是由內在生命而生的外在生活方式。(註2)
簡樸不是拋棄物質,而是內心專注於上帝,故外在生活,不用追趕潮流,不求盡量擁有,只要以上帝的價值觀看事物,一切以基本需求,作為生活的出發點。
黃金有大用
黃金是上帝所創造予人的物質,有一定價值,人不必過份低眨。
黃金因有優良化學素質,故被重用。如本質較軟,溶解度不太高,故便於鑄造各種形狀的裝飾物品。金的密度頗高,不易磨損腐蝕,易於珍藏保值。
由於以色列境內沒有金礦,其黃金多來自埃及東部沙漠。古以色列人的黃金,源自埃及為奴時的收藏(《出》12:35),攻佔迦南之掠物,及大衛王朝時外邦之進貢,故黃金對他們十分珍貴。
在舊約時代,黃金數次挽救了希伯來民族免于亡國。猶大王希西家送十一噸黃金予亞述王,以免人民被擄(《列下》18:14)。以色列王約阿施,也將聖殿與王府所有黃金,給予亞蘭王,使其不攻打耶路撒冷城(《列下》12:18)。
簡樸的生活,就是看黃金物資,不會過高,也不會過低。可以欣賞,有需要時,可以送出,以換取更重要的。
信任安心人
自古黃金受重視,正因人相信黃金多於相信他人。人的口頭承諾、文字契約,都可能變更失效。手持重重的黃金,好像是最穩妥的。
在世界金融市場,美元一向受信任。以往美元一直有黃金作後盾,美國國庫要存放相同價值的黃金,防止貨幣供應大波動(註3)。然而,在1971年,尼克遜總統決定,美元不再需黃金儲備作後盾。結果各國仍接受美元地位。這皆因大家相信美國有穩定經濟及政府,不會任意印刷紙幣。
筆者在美國經商多年,和人的交易,必有重重的文件簽定,以作保障,繁複不堪。但親人借貸,則全憑口實,十分輕省。可見若是人能彼此信任,則生活輕便。
同樣,今天人類若能相信上帝信實,必定供應祂子民生活所需,那就不用堅持手執黃金之物資才能面對明天。
聖經說:“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物資)東西都要加給你們。”(《太》6:30)這正是人生活取捨的先後次序,可令人不必憂慮生計,不必爭取黃金作後盾,簡樸輕鬆度日。
不可受轄制
自古黃金引起爭戰、偷竊、妒忌、貪婪。經濟學作家畢斯坦(Peter Bernstein)所著《黃金的力量》一書,分析黃金在人類歷史上,帶來之損害多於利益,包括在廿世紀初,社會堅持按黃金為金融標準,人們只求黃金,忽視生產創業,導致大失業與經濟衰頹(註4)。
筆者早年一度喜愛黃金,飾物與傢具皆以黃金為主色,以其閃耀與光澤能悅人眼目。亦以為聖經人物也樂用黃金,應無大礙。然而,不久發覺自己,越來越喜歡觀看、購買及收藏黃金物品,似不能自已。在一次由東岸搬往西岸時,感謝上帝給我決心,大刀闊斧,將大部份傢具賣掉,頓感如釋重負。
明智之抉擇
筆者現今生活,只留生活必需品,物品不重複,少看廣告,減少外出購物吃飯。更多時間親近上帝,接觸家人朋友,少戀物品。緊記生命的滿足,並非來自求取未得之物,而是享用已得之物。致力提高生命內在質素,及由內而外產生的生活方式。
美國神學家施雲道(Charles Swindoll)說:“簡樸是優美與累贅的分別,足夠與過份的分別,精密與稀釋的分別,暢通與混濁的分別。”(註5)黃金為上帝所造之中性物品,但人類卻過份追求它,累贅地收藏它,誇張地運用它,使其蒙上庸俗的形像。
人用生命精力爭奪黃金,其實只是坐擁死物。而在第八世紀,北非的老巴族(Nubia),甘願以一安士的黃金,與亞拉伯人換一安士的食鹽(註6)。誰更聰明?往往得基本食物維持生命,比擁有金屬物質來得有意義。如此明智的抉擇,你我是否能做?
二者可得兼
在聖經舊約中,按希伯原文,財富是“準備”之意,即不是人必須擁有,而是為應付不時之需(註7)。聖經新約教人們要積聚財寶於天上,而不是在地上(《太》6:20)。神學學者認為:“耶穌對財富的教訓,源於一個價值觀--重視來生,以永恆為最終的信念。”(註8)
當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為永恆生命做準備,那生活來得輕省,不用苦幹,企求積聚那重重的黃金財寶,因為這只會壓倒人不能升向天堂。
貴重的黃金與輕盈的簡樸,並非互相排斥。只要以簡樸為生活態度,視財寶為身外之物,我們專注於上帝,一切生命的目標是遵行祂的旨意。那我們可以同時享有二者,因為它們都是上帝予人的禮物。
作家高行健,是近百年來首位華裔諾貝耳文學獎得主。他提出時代的警告:“現今的時代,意識形態被方法代替了,思想被信息代替了,觀念被程序代替了……作家被記者代替了,詩人被歌星代替了。”(註9)同樣,輕盈被貴重代替了,簡樸被黃金代替了。願人類懂得如何均衡,不要讓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被堙沒。
參考書目:
註1.金春峰,〈關於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文化中國》,1997年12月,第20期,第83頁。
註2.傅士德(Foster,Richard),《屬靈操練禮讚》,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翻譯出版,1982年,第80頁。
註3. Lipsey, Richard,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Economics. (English Language Book Society, 1976.), p.594.
註4. Bernstein, Peter, The Power of Gold: The History of an Obsession, (John Wiley & Sons, 2000).
註5. Swindoll, Charles, “Simplicity, ” Growing Strongin the Seasonof Life, (Portland: Multnomah Press, 1983), p.297.
註6 .Schine, Eric, “Glory, Greed, and all that Glitters”, Business Week, Nov. 6, 2000, p.21.
註7.戴浩輝,〈舊約聖經對財富的反思〉,《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1996年1月,第20期,第61頁。
註8.黃根春,〈新約聖經的財富觀〉,《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1996年1月,第20期,第89頁。
註9.高行健,〈沒有主義〉。
作者現居美國華盛頓州,為國際市場拓展高級經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