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章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2期
引言
“福音派運動的過去與未來”座談會的記錄,經《舉目》主筆轉來邀約筆者對此文作一回應。筆者欣然答應,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與教會的生活,教導,信仰,前途有著息息相關的意義與作用。
華人教會在信仰的路程上雖也走了漫長的一段路,但要與西方教會兩千年歷史來比較或抗衡實在是自不量力,也是不公平的。華人教會兩百年的歷史中,所傳的信息大 多是“信耶穌,得永生”。這並不是說華人教會的前途黯淡;其實我們已在這短程的歷史中,看見華人教會在信仰與神學的大趨勢中,向前邁步。
福音派運動也是一個神學運動,在華人教會中產生的影響力並不明顯,華人教會一向都是跟在西方教會的後面,能給福音派對華人教會作一整全的定位也不是易事。相 反的,基要派在華人教會卻留下深遠的影響,從座談者的言論中也可感覺到。在整個的信仰轉變和神學省思的過程中,華人教會也有她的一段辛酸史。
反神學
華人教會的反神學思潮,並非全源於基要派的“不注重學術與理性思考”,也是現實環境因素使然。舉例來說:中國人一向崇拜皇帝,對當權者百依百順,只要是皇上 說的,就是聖旨,豈敢不聽,不順,不效法?而基督徒也相仿。在中國教會歷史中有幾位被神重用的神僕,幾乎都是沒有讀過神學的。如宋尚節,王明道,倪柝聲 等。當華人信徒看到這些沒有讀神學的人都被神大大使用,而讀了神學的人,有名的(等於被神重用),出色的在哪裏?
六十年代在臺灣反神學的浪潮特高,理由就 是不讀神學反被神用,讀了神學失去靈力。所以,當時的質疑就是﹕“為什麼要讀神學?”當然倪氏的子弟反神學是基於對神學的誤解,以為凡是知識都是人的東 西,不屬靈。這與聖經的教導有直接的抵觸。彼得與保羅都是屬靈的偉人,他們竭盡所能,引人認識神,也不在認識神的知識上讓步。彼得說:“你們卻要在我們主 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3:18)保羅說:“使我認識耶穌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腓》3:10)。華人也常用“知識是 叫人自高自大,唯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來反對理性,知識、思考的尋求。保羅與彼得雖然教育背景不同,但他們都不是反智,反理的人。華人教會 在六十年代以前反神學是沒有聖經根據的。
讀神學
七一年在臺灣成立了中華福音神學院,七五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國神學研究院,以徵收大學畢業生為號召,以提高神學教育的水平,因而喚起了華人教會對神學的重視和另眼相待。其實在這兩所學校成立之前,港臺都有大學畢業生讀神學院,只是沒有造成風氣。
七十年代以後,華人信徒留學北美的人數有增無減,拿到博士學位的人也大有人在。筆者在六十年代在香港讀神學,教授中沒有一位是有博士學位的,只有院長是榮譽 博士。而如今,沒有博士學位,就很難躋身於於神學院的教授群。這是華人教會可賀可喜的好現象。相對來說,從事教牧事工的牧者,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數愈來愈 多。當然,博士學位本身並不能使教會成長,生命才能使生命成長。但至少教牧學者不再是“無知的小民”,不知天下大事的守舊派。
西方的神學家幾乎都是牧者,至少也做過幾年牧師;而華人教會今天的現象是教神學的,所謂“教牧師”的,大部分沒有牧養過教會,有的甚至是從牧會中“溜”掉的。今天常 聽到一些人抱怨在教會“吃不飽”,牧師的餵養不夠,但許多有知識,有學問,能言善道的學者又不牧養教會,誠為可惜。
“學而優則仕”是古時讀書人的心志。今天的神學飽學之士豈不應“仕”永生神的教會嗎?
談神學
正如以上所說,華人教會一向不齒神學,提起神學就被打為不屬靈。現今卻不一樣了,由於華人信徒知識水平的提高,求知欲的增強,華人教會的信徒對神學的興趣已大為增加。
談論神學風氣也在提升。筆者所服事的教會,在過去的一年中連續四季的主日學老師會議,都是探討以神學為主的題目,這是二十年前沒有的事。并且提出這要求的是信徒而不是教牧,足見信徒的興趣所在。
華人教會開始對神學有興趣談論是一件可喜的事,表示我們的信仰不再是停留在聽故事的地步,而是願意在信仰上進深、踏實。過去華人教會的傳道人,有學問的不 多。“考不取大學的讀神學”是當時的笑談,因而傳道人不被尊重。但是,今天的局面已經改觀了:擁有博士學位的牧師大有人在,飽學神學的傳道人,不勝枚舉。 擁有高等學位的信徒,是華人教會有史以來之最,難怪提出討論神學議題的信徒愈來愈多。
談論神學是好的,但不應該只停在談的地步,將我們的知識付諸實行才是最終的目的。
行神學
主耶穌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有人說,信比行更重要。有人說,行更重要。事實上兩者的分量是一樣的,缺一不可。當然,我們必須強調,信 在先行在後,其間應沒有太大的時間差距。真信心一定產生真行為。神學的知識是對全人的供應:如果曉得如何去運用,則可以給我們帶來整全的生命教育。
靈性的
屬靈的生命是立基於神的話語上。福音派的再興(福音派真正應是始於耶穌的福音),使我們的信仰再回到聖經裏,七十年代以還,許多新興的獨立教會以“聖經教 會”命名。因為只有聖經能滿足人心靈的飢渴。福音派對基督信仰最大的強調就是“聖經的無上權威,是認識神的來源和基督徒生活的指引。”
道德的
福音派的再興恰與美國的嬰兒潮碰個正著,在這一個時代的急流中,初代福音派的領袖未及作大幅度的變更,嬰兒潮的父母都是屬於基要派的信徒,他們的作風,不被 嬰兒潮所接納,所以呈現六十年代教會沒有青年人的現象。因著原子彈結束了二次大戰,電視機、避孕丸的發明,經濟復甦的結果,美國最大的一個年齡群(約七千 五百萬人)是在四B(Atomic Bomb, Babe Tube, Birth Control Pill and Buck)的生活條件下成長的一代,道德生活卻是一敗塗地;離婚率、婚外情、未婚媽媽、墮胎、同性戀等。在一項調查中顯示,福音派與非信徒的道德現象不相 上下。這是福音派教會道德重整的極大挑戰。
文化的
福音派和嬰兒潮都將進入“退休”年齡,福音派還要繼續面對新生的一代, 兩代,三代……福音的信息不能更改,傳遞的方式則需要不斷的更新。瞭解新一代的需要和文化,並且能提供解決的辦法,是今天教會的當務之急,轉眼一代就將失 落。華人教會所面對的新生群,有他們個別的文化色彩,帶著中國文化背景的父母,常與兒女有許多矛盾。這些矛盾許多時候不是真理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問題。我 們如何能將福音在不受文化的影響,又不被文化束縛的情況之下傳遞,也是華人教會今天的一大挑戰。北美華人教會的文化挑戰是多元的,是棘手的課題。
政治的
一九七六年卡特以重生的基督徒為號召,競選美國總統,有人說那才是福音派的新發祥。不論如何,基督徒從政,在政治界發光,是福音派的動向,一反基要派當年所 倡導的“隔離主義”,而實際的進入對社會政治有影響的地位上。這是福音派的一大貢獻。華人教會亦當大力鼓勵華裔子弟從政,從法,以基督徒身份成為社會的中 流砥柱。
結語
福音派並未為基督信仰畫出最完整的圈,但她所倡導的福音信仰,已足夠歷世歷代的信徒去追尋,去遵循。除非福音派的人摒棄他們的基本信念,不然,只要我們持守聖經的無上權威,承認耶穌基督的超然與神聖,是道成肉身的神,是人類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接受聖靈的主 權,強調重生的必要;以本地與普世宣教為首要,加強聖徒的團契,靈命的培養與成長,福音派將繼續在二十一世紀被看好,甚至到主再來。因為福音是由耶穌開始 傳的,祂的世代也應由祂來結束。
作者為美國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主任牧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