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平衡家庭責任與教會事奉(馬驥)

馬驥

本文原刊於《舉目》57期

       對許多華人中青年基督徒來說,孩子還小,家庭負擔重,如何協調家庭生活和教會事奉,如何分配有限的時間、精力,是非常現實的問題。讓我們先看看兩種最常見的處理方式。

一、 “孩子太小,等他們上大學,再參加事奉吧!”

       這句話,大家不一定會說出來,但可能心裡常常會浮現。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教會中花很多時間事奉的弟兄姐妹,很多確實是孩子已經長大、不在身邊的。這種情況應 該也是很正常的。孩子小時,父母要花很多時間在他們身上。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很容易生病,孩子大一些,又要操心他們的功課,安排他們的課外活動。

       北美許多華人家庭還會為自己的孩子請私人老師,每週教孩子鋼琴或小提琴──雖然不像“虎媽”那麼高標準、嚴要求、鐵面催逼,但督促孩子練琴時,恐怕也少不了舌戰,甚至軟的不行來硬的(很多時候是父母自找氣受)。

       等到孩子進入青少年期了,我們又要操心孩子交友,更得為上大學做準備。時間如此緊張,很難不影響我們在教會的事奉。怎麼辦呢?

       對此,我們可以反問自己:“我們有意、無意地選擇了凡事以家庭為優先,這真的對我們家庭是最好的嗎?”“我們在孩子身上執著的投入,是否是最優化的?”“上帝對我們的帶領是什麼?”

       即使我們把所有的精力、時間都花給自己家,我們在家庭生活中,還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耶穌來了,是要叫我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當我們憑信心,讓主 耶穌做我們生命的主時,我們才能過喜樂、豐盛的生活。這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相信並經歷的。當我們經歷到上帝在我們身上、我們家中的作為,我們會忍不住在眾 人中做見證;當我們嘗到信耶穌的甘甜時,我們怎能不把福音傳給別人?所以,其實我們都會參與事奉。

        我們常說身教勝於言傳。我們若希望自己的兒女在日常生活中信靠耶穌,我們就要放下自己,依靠耶穌,學習順服,凡事謝恩。我們若長存感恩之心,我們就會常常喜樂,並願意服事他人。

       所以,我們參與教會事奉,若是因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恩典,應該是不會和我們的家庭責任衝突的,因為上帝也帶領我們的家庭生活。

二、“上帝的事情最重要,所以我寧可不顧家,也要在教會事奉。”

        時常有人這樣做,甚至會以此為榮,覺得自己“為主犧牲”。

       我們家很重視全家一起做事。若是可能,孩子的活動,我們大人都一起參加(所以常聽到別人說:“你們又全家出動了”)。當孩子偶爾週五晚有特別活動時,我們家就不去團契聚會,我也心安理得。

       可是今年我當了團契主席,當這樣的衝突再出現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要捨家,以團契為優先。

       當我們全家為這個難題禱告後,我突然領悟到,原來是我那捨不得放手的意識在做怪。其實這一次聚會,已經安排好弟兄帶領查經。我們家若在當然更好,若不在,聚會也能運轉自如。當我認識到這一點時,這個衝突自然就解決了。

       教會通常都需要、也希望更多的弟兄姐妹參與事奉。當上帝感動我們,我們在教會多參與事奉時,我們可能會聽到稱讚。我們也可能會因為更多的參與,想要把教會、團契的事工做得更好,而不知不覺地陷入“自我”的泥沼,想得人稱讚的虛榮之心抬頭,把高期望的重擔加在自己身上。

       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滿腦子都在琢磨自己在聚會中的言論時,就根本沒聽到兒子在問我他的功課問題。好在我有一個敏銳、直言的妻子,她不客氣地提醒我: “不要給別人捧幾句,就什麼都忘了。”這句話把我從自己的圈子裡拉了出來,重新問兒子他問的是什麼問題。後來我試圖向妻子解釋,結果越辯護,越發現“自 我”在做怪。那天晚上我們一起禱告時,我求主憐憫我、幫助我,把自己放下,把擔子交給主。

        這也讓我反思自己最初參與事奉的動機,幫助我在事奉以及日常家庭生活中更多地依靠上帝。

三、都是以“我”為中心的處理方式

      “只顧家”和“只顧事奉”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這兩種極端處理方式都是以“我”為中心的。

       “只顧家”,首要關心的是自己的小家庭。可是,我們若能想到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旨意,我們就不會只想自己家蒙福,卻不想成為別人的祝福。所以,從根本上說,“只顧家”是以“我”為中心的。

       另一種方式“只顧事奉”也仍然是“老我”在作怪──或是我們靠自己做事,或是我們想得到稱讚,或是我們誤以為這樣更屬靈。其實,我們若常想到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旨意,我們就不會只注目於自己的屬靈目標,忘了在家庭生活中實踐信仰。

       “只顧家”表現得更直接、更“俗”些,更容易顯出自我中心。“只顧事奉”則比較間接、隱藏,通常不容易被人看出來,有時候連自己都蒙蔽了,所以更需要警惕。

       從對家庭和教會的影響來看,雖然“只顧家” 不一定對家庭是最好的,但“只顧事奉”會對家庭造成更大的衝擊,尤其是當家庭有矛盾,我們卻用事奉來逃避時。當我們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好見證時,我們在教會的事奉很可能就成為別人的絆腳石,讓教會受損。

       有些人用“顧家”與“事奉”這兩種表象,來判斷弟兄姐妹的靈命。很多人認為,“只顧家”的靈命還低,需要幫助,而事奉多的,靈命必高……這會導致事奉多的弟兄姐妹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照顧,也容易造成“不顧家”,甚至“只顧事奉”的極端情況,對家庭和教會都產生負面的影響。

四、先把自己家庭的基石築得穩一點

       以上討論告訴我們,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活出家庭責任與教會事奉兼顧的生活。這是否可能呢?

       筆者認為是可能的。比如週三晚上去禱告會,在家裡的時間確實又少了一個晚上。但是每當我們迫切地來到禱告會,為教會、團契、家庭、個人向上帝祈求時,我們會 一次次“充電”,我們會充滿喜樂,滿有能力地成為上帝祝福人、祝福我們家庭的管道。相反地,我們若是或例行公事般,或因為面子,甚或為為了逃避家庭矛盾去 禱告會,便會在家庭和事奉之間製造問題。

       所以,如果教會同工熱心地鼓勵你參與事奉,邀請你參加週三晚上的禱告會,週四的詩班,或擔任週六特別講座的招待,等等。你不妨起跑得慢一點,不要把這些期望變成壓力。應該先把自己家庭的基石築得穩一點,和配偶在事奉的方式、時間、責任等方面,先達成共識。

       當然,事情不會一帆風順的,所以我們需要來到上帝面前,尋求祂的帶領,呼求祂的憐憫和幫助。上帝是全能、全善的,祂會啟示我們、提升我們和幫助我們。祂會通過我們的配偶、教會的弟兄姐妹和周圍的環境,讓我們明白,如何平衡家庭生活和教會事奉。

       如果我們覺得配偶在拖後腿,這就是警戒信號,我們應當誠實、冷靜地反省自己:我現在事奉的動機是什麼?我是否很看重教會弟兄姐妹對我的尊敬、稱讚?我是否想到家裡的需要?別人是否只看到我,卻未通過我看見上帝?

五、建議:供牧長和教會同工參考

        以上是從個人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那麼,從教會的角度來看,我們有什麼建議,可供牧長和教會同工參考,以幫助孩子還小的基督徒兼顧家庭和事奉呢?

       第一,考慮到這些家庭對孩子的關心和瞭解,可以從兒童事工開始,讓其逐漸參與事奉。
第二,體諒有小孩子家庭的實際困難,耐心幫助、等待他們成長。

        第三,同工之間多溝通,儘量避免讓有小孩子的家庭同時擔負多項責任。也鼓勵他們說明自己的情況,拒絕過重的負擔。

       協調家庭生活和教會事奉,是我們中青年基督徒面臨的現實問題。願上帝讓我們的家庭滿有上帝的恩典見證,讓我們的事奉能領人到耶穌面前,讓我們的生活榮神益人。

作者來自雲南昆明。現居美國南加州,軟件工程師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