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與消費主義文化(鄭天鳴)

鄭天鳴

本文原刊於《舉目》57期

        處在後現代的大環境中,消費主義逐漸從理念過渡到實踐,從歐美擴張到亞洲,從社會延伸到教會……對此,學者們從各個角度切入研究,而教會對此問題的探討卻仍在萌芽階段,許多問題有待釐清。

        本文願就教會中消費主義的現象,及其可能產生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期有所裨益。

定義和特徵

       學者對消費主義文化有多種定義,但總體上,就是以消費者的欲求為中心。比如,商家從發現到創造到滿足顧客,簡言之“顧客就是上帝”,“顧客永遠是對的”,就是遵從這一原則。

        這種思維也影響到教會,以致不少教會為吸引人,不惜降低標準來滿足會眾的要求。結果把教會商業化了,教牧人員如推銷員般,把上帝的話當產品賣,且為求目地,使用各種手段。

中心的轉移

       沉悶的恩具(means of grace,恩典的工具,編註),如聖道、聖禮、要理問答等,逐漸被新的節目,如敬拜讚美、戲劇、街舞、魔術等取代。教會增長理論和世俗心理學也應時而 生,並很快升級為決定性的指標,主導著神學教育和教會牧養的方向。聖經和教義,則列為邊緣的考量──若嚴謹的釋經和教義講道,與會眾的期望產生了抵觸,那 前者便應做出讓步,所謂“入鄉隨俗”。

        許多教會在次要的活動上熱心,卻在基要信仰上敷衍草率。會眾在聽道時,不願多思考,只想知道怎麼 做,也沒有多少人理會信息的內容是否合乎道統。多半信徒更在意證道時間的長短,而不是證道的內容──過長的講道,是很惹人厭的。主日崇拜後的午餐,或比當 天的信息來得更可愛、 甜蜜。消費主義就這樣將上帝的話,貶低至從屬的地位。

       事實證明,人為的方法並不能將信徒帶到上帝的面前,反而攔阻聖靈的工作。教會因此任由世界擺佈,開門揖賊,讓那與基督為敵的思想進來腐蝕信徒的靈性,使信徒抗拒上帝的話和聖靈的工作,拒絕基督在心中掌權。

無益的人本

        伴隨消費主義而來的世俗主義、物質主義、相對主義、實用主義,都是對信徒、教會無益的人本思想。

世俗主義(Secularism)

        世俗主義的人生觀,就是以“世界”和“現今”為中心。它誘使信徒把天上永恆的祝福,約化為“現今”和“在世”(here and now)的好處,使基督的主權與信徒的日常生活無關。
世俗主義拒絕永恆和天上的事。然而基督徒在地上生活,卻有天上的呼召。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在恩典和真理中扎根深造,將信心建立在穩固的磐石上,而非沙土中。我們需要提醒: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上帝是輕慢不得的。

物質主義(Materialism)

世俗主義注目今世,物質主義則進一步將物質看為生命的最高價值,使人耗盡一生為物質而活。

        錢本身無好壞。聖經教導我們不可事奉瑪門,富人進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然而聖經沒有要我們討厭金錢,聖經說貪財是萬惡之根。也就是說,重要的是我們的心。
信徒需要學習知足,作好管家,忠於所托,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奢侈,以上帝的話而非世界的標準,衡量財富、成功、滿足、盼望,要記得衛斯理對基督徒的勉勵:努力掙錢、存錢與施捨,積財於天。

相對主義(Relativism)

        放棄永恆,崇尚物質,結果必產生沒有上帝、沒有絕對真理的世界觀。時下許多青年不再相信世界上有永恆的真理,甚至不認為真理是重要的。寧可擁抱多元主義,只要互不侵犯便皆大歡喜,美其名曰為“尊重他人的自主權”。

       許多基督徒對聖經真理缺乏信心,不再堅信聖經無誤,認為聖經不等於就是真理,只是包含真理而已。文本也不再有意義,作者已經死了,讀者亦有預設立場……無怪,對於同性戀等倫理問題,有如此多標新立異的詮釋。

實用主義(Pragmatism)

        實用主義受19世紀進化論影響,在20世紀,經美國教育哲學家 William James, John Dewey 和 George Santayana 推廣,於福音派教會中盛行,其特點是:拒絕一切看似不切實際的教義,尋求所謂有直接用處和效果的活動。

        這種實用至上的思想,在不少教會中取代了福音的應許,左右了教會的決策。在這樣的教會中,教義被視為與生命無關的冷酷知識。

        實用主義或可短期吸引更多人來教會,長期卻會導致屬靈破產,甚至與真理敵對。
實用主義認為,教義導致分裂,和平共處比真理更重要。所以實用主義能讓教會人數增加,卻不能使教會真正成熟、壯大。

超大或成熟?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福音派教會為求增長,逐漸用即時的效績取代唯獨聖經的信念。這是在不知覺中打開了一扇大門,把敵人的特洛伊木馬迎進教會,讓各種不合真理的思潮來搖撼教會的根基。

        那些思潮,就好像伊甸園中撒謊的蛇,在教會中爬行,引誘我們內心厭煩純正道理,以個人意見取代上帝的話語。

        在這樣的試探中,很多教會沒有回到聖經、重新高舉上帝的律法、專注上帝的聖潔公義、呼籲信徒認罪悔改,並從中指出在基督裡的盼望,反倒以商業之道經營大教會,期望快速看到效果。

        這樣的教會,並不關注牧者怎樣教導上帝的話、信徒怎樣回應、大家怎樣在敬拜和生活中討上帝喜悅,卻用市場的策略,使所有來到教會的人,很舒服地坐在椅子上,瞭解 “成為基督徒有什麼好處”。甚至,編造聖經從未應許的好處,來吸引聽眾(比如成功神學)。
結果,教會是增長了,變成了超級大教會(mega church),卻不是成熟的教會(mature church)。

       我們現今極需調整觀念和思想,我們必須在聖經上有更深的認識。如此,當面對各種後現代思潮的衝擊時,教會的根基不會動搖。我們要建立成熟的教會,培育出一批 批敬畏上帝、有扎實信仰的信徒,讓教會成為有立場、有標準的地方,讓渴慕主話語的人,可以探索、可以知道、可以認信,且學習將信仰落實在事業、婚姻、家庭 等生活各方面。

作者就讀於新加坡Biblical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