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教育與閱讀(于靜)2015.12.11

本文原刊於《舉目》76期。

文/于靜

bh76-YUJING JESSICA WANG

目前美國中小學教育界有一股回歸經典的風潮,這種教導方式和課程設計叫作Classical Education, 我把它譯成經典教育(又譯,古典教育)。

推舉經典教育的學者認為,現今的主流教育體系過分強調創造力與想像力,忽略了基礎知識的建立,以及如何依據雄厚證據來推理、分析的能力培養。

經典教育的特色如下:

  1. 強調語言密集型教導,教學依賴語言而非圖像;
  2. 強調歷史課的教導,通過綜合性分析歷史事實,從前人經驗中學智慧;
  3. 重視分析匯總和表達的能力,提倡自我約束。

經典教育將中小學12年的基礎教育分為3個階段:語法階段(Grammar School)——1到4年級;邏輯階段(Logic School)——5到8年級;修辭階段(Rhetoric School)——9到12年級。

這種3階段的分法,在英文裡叫Trivium(或譯“三學科”。)。

語法與規則

第一階段的grammar school翻譯成“語法”並不合適,筆者以為“規則”更合理。

經典教育認為,孩子在四年級以前的主要任務不是想像和創新,而是積累知識和學習基本技能,盡可能扎實地掌握語言、數學、歷史、科學、音樂等方面的基本規則。。

相對主流教育,經典教育強調記憶,對數學要求更高;從一年級開始系統學習歷史,從小學開始學拉丁文。這在教育理念上,和中國傳統教育很有相似之處。我在這篇文章裡重點介紹經典教育中關於閱讀的理念。

語言能力的重要

語言能力體現在寫作能力上,是教導的幾個基本重點之一,也是經典教育裡特別看重的。

我在美國高校教過書,也任過小型中文雜誌的編輯。我常常很傷感地看到一個蠻普遍的現象,就是不論中國人或美國人,寫作的能力和所持的學歷並不相當。

華人作家莫非女士在寫作培訓中,說過一句很打動我的話:“如果你覺得一個問題(或一件事)說不清楚,那是因為沒想清楚。”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概括經典教育的目標,那就是培養會思考的人(effective thinking)。

數學培養嚴密精準的思維,科學培養透過表像尋找機制的能力,歷史幫助理解人的集體行為模式,藝術薰陶直覺和感受力,這些都概括在“思考能力”裡。而語言是表達思考結果最直接有效的工具。培養思想能力,必須要培養語言表達!

現代社會媒體的充斥,成為培養語言能力的大障礙。

從前的孩子想要滿足對故事的好奇心,就必須聽長輩講故事,多少文學大師的啟蒙都是從一個會講故事的媽媽或長輩開始的!敘述故事以長篇的文字敘述,從一個人口中出來,進到另一個人的腦子裡,是個再創作的過程。聽故事的時候,腦子不是被動的。

除此之外,描述者的用詞,都被聽者收集到他的“詞庫”裡,成了以後他自我表達的工具。所以我建議許多好的文學作品,如果有電影或卡通片(比如《木偶奇遇記》,《人魚公主》,《綠野仙蹤》等),最好讓孩子聽過、看過故事(如果有原文、未刪減版本,或最貼近原文的譯本最好),再看影片。

2、3年級的孩子,會閱讀以後,最好讀長篇讀物。現在常見的動漫,對孩子語言能力幫助不大——不是不能讀,是只當作偶爾吃盒薯條過過癮還好。

多讀經典作品

凡是適合孩子年齡理解的經典作品,都是很好的語言教材。比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C. S. Lewis的作品,莎士比亞劇作改編的兒童版本,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改編的兒童版本等等。

經典作品怎麼定義呢?難道古舊的就是經典嗎?最近,我開始學一套共84課的“美國經典文學”(Classical American Literature,The Great Courses 出版)。開篇第一課就有一句話很棒:“經典不是古舊,而是時時喚醒新靈感的佳作。”

1.經典的不同文體

寫作有幾種基本體裁,描寫(敘述)、抒情、說理。

《紅樓夢》是分別以林黛玉、劉姥姥、薛寶釵、史湘雲……的眼睛看過去,以栩栩如生的描寫,讓人更清晰地看到賈府這“溫柔富貴鄉”;而每個人的視角又體現了這個人的個性、身份,這就是功力。

抒情作品則大部分是詩歌,也包括抒情散文。抒情作品運用語言的藝術性,喚起讀者內心的共鳴。諸葛亮的《出師表》,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盪氣迴腸地傾訴了一位忠臣的絕唱,成為中華文化中的道德典範。

說理文中韓愈的《師說》、《說難》等是古文裡的代表作,短小精悍,層層遞進,一針見血。

2. 經典指標:文學性、影響力、思想性

作為經典讀物,不同語言、文化的要求都是一樣:第一要文學性好,用詞語法講究。不管是表情還是達意,都通暢明確又有藝術性。文學品質是鑒別經典的重要指標。

另外,如果作品的影響很廣,在某個文化領域裡幾乎盡人皆知的,也可以作為經典。比如中國的四大名著、古希臘的神話、荷馬史詩、莎士比亞的作品等等,他們大多有好的文學性,也是需要瞭解的文學常識。寫作中恰當地選用某些典故,會讓自己的作品更出色。

第三個指標是作品的思想性。立意非常純正,表述、描寫非常正面、陽光的少數兒童佳作裡,我推崇《安徒生童話》、《魯賓遜漂流記》、《海蒂》、《納尼亞傳奇》、《魔戒》等。而且最好是未刪減版本、原文,或最接近原文的譯本。

另外再提醒一次:要先讀書,後看影片。

大部分兒童作品需要大人來引導孩子讀,在讀的過程當中學習鑒別、審美,這也是很好的親子互動的活動。

近年來特別流行奇幻文學。本來奇幻的目的是塑造一個假想的世界,從而更形象地闡釋真實社會裡的道理。可是現在有的是為了奇幻而奇幻,神乎其神地描述,毫無真、善、美的引導,這是很危險的。

3. 經典中的經典——聖經

講到經典,不提聖經是說不過去的。從文學性、影響力和思想性各個方面,聖經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影響力是不需要講了,單講文學性,就講不完。聖經66卷,涵蓋各種文體。而且很多都是文學上的典範。比如《創世記》,從史料價值上講是獨一無二的;敘事的技巧也極其高超。想像一下,這麼大的主題,材料取捨上得要有多大的手筆和胸懷!

聖經中許多重要的場景描述,都曾吸引史上一流的藝術家以形象表現出來。比如:米開朗基羅的《創世記》、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林布蘭的《浪子回家》……不勝枚舉教導孩子相應的聖經篇章的時候,可以和欣賞這些繪畫、雕塑結合起來,相得益彰。

詩歌體中,聖經裡比較著名的是《詩篇》。可是其他幾卷詩歌體的書毫不遜色。比如韓德爾《彌賽亞》清唱劇全部取材自聖經,其中第三部分“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到末了我必站立在地上”,就是當今人類最古老的詩歌作品之一《約伯記》的高潮。

從來沒有哪部書可以像聖經這樣,喚起這麼多的藝術靈感!

新約裡有很多書信,都是說理文章的經典。據說耶魯法學院曾要求學生背誦《羅馬書》。我也曾經背誦過《羅馬書》前面5章,那真是一種享受!背書和看書很不一樣,背的時候,你要進入作者的思路。我背的時候,感覺《羅馬書》推論的嚴密、層層遞進的力度,真讓人拍案叫絕!

有基督信仰的父母,至少一週兩次和孩子一起讀聖經,是最好的親子活動之一。至於不是基督徒的父母,如果想讓孩子也喜愛閱讀,聖經沒好好讀過,怎麼說的過去呢?

再好的文學作品,我都很難讀兩、三遍,因為讀第二遍的時候就毫無懸念了。但是聖經非常奇妙,我已經讀了十幾遍了,還常常看到可以滋養我心靈新亮點……只能說,這就是上帝了!

通過閱讀來學習

美國小學教育把閱讀的地位提得很高。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裡基礎的基礎,的確很重要。不過,讀什麼、怎麼讀還是有些講究,我並不認為只要愛讀、多讀,就一定好。

比起30年前,現在出版書籍、雜誌的成本大大降低了,監管程式也簡化很多。加上商業運作,讀物和食品一樣,垃圾甚至有毒的充斥市場。因此,孩子讀什麼書,父母還是要把關。“讀”的內容不應該只限于文學作品。

1. 提高各種科目的自學力

3年級以上的孩子,各個科目都可以通過閱讀而學習(read to learn, instead of learn to read),並以此操練自學能力。

首先,我認為小學階段學習歷史很有價值。歷史是沿革性的,後人的做法想法是前人埋下的因由,歷史如果能從人類上古時代講起,是最好的。從學齡前就開始薰陶,小孩子不覺得是在學歷史,而是在聽故事。這樣親近感和愛好就慢慢養成了。

另外,有的科學讀物也編得很生動,特別是印刷精美、關於動物、人體、氣候的讀物,很多孩子很喜歡,也要鼓勵他們讀。

3年級以上的孩子掌握了四則運算以後,也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學習或是復習數學。Saxon math(前美國空軍軍官,西點軍校碩士John H. Saxon Sr.,因緣際會,於1980年代自組公司出版數學材料,深受肯定,後與其他作者逐漸完成各年級的系列。售予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編註),在每課前面有講解和例題,後面有作業題,進度慢,重複多,可以作為暑假讀物,或是在學校課業之外的補充作業。

此外,雖然讀書是寫作的基礎,多讀書才能會寫作;可是寫作也需要操練,而且很多情形下,寫作比閱讀能更有效地提高語言能力。

最後,讀不能代替背。要把握孩子小學時期的好記憶力,能背儘量背中英文的詩詞、短文和聖經。

2. 因人而異

選教材、點撥指導,還要觀察孩子的反應——這些過程都要父母付出心血,因為沒有哪個教材能適用於所有的孩子。

比如,我家孩子有的很喜歡重複,恨不得每個故事都講上百遍;可是有的聽過幾遍就不肯再聽,可能一年以後又想起那個故事或那本書,就再看幾遍。家長如果能瞭解孩子的特質,就可以更好地引導他們: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學習潛能。

如果可以選擇,大部分孩子當然更願意讀故事,而非數學、寫作或背誦。我們要儘量培養興趣,尊重個性,選擇適合的教材、教法和老師,鼓勵孩子,幫助他們,讓艱難的工作顯得容易。

勝過惰性的法寶

還有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人人都有惰性,這怎麼辦?我不知道您怎麼處理,我唯一的辦法就是回到聖經。

聖經是個寶貝,但也得會用,用得對。首先,得誠實地用裡面的道理要求自己;在為人父母的職分上盡責,也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不斷自省、提高。父母在愛裡管教孩子並要求未成年的孩子聽話、順服,這是符合聖經教導的,是“天賦親權”。

孩子的成長,是在愛裡學習順服、負責任的一個過程——小的時候順服父母,承擔學習、家務的責任,長大了,就容易順服上帝,順服職場上、政府裡的權威;等做了父母或是有了職權,更需要順服上帝,滿有愛心和責任感地要求子女、下屬。這能運作出一個健全的社會,美好的人生。

為人父母的朋友們,讓我們挑起養育兒女的責任,把握教導孩子的權柄;我們不是孩子的聖誕老公公,而是他們人生的引路人。

作者現住美國德州休士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