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潔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神期待教會在世界上,成為明光照耀。但不可否認的,教會依然是由在社會上生活的一群人組成的。基督徒在完成神的呼召使命的過程中,也不斷受到周遭社會文化的影響。
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因地域有各自的文化獨特性。這些獨特性,深刻地影響其信徒信仰塑造的過程,以及教會牧養的方式。瞭解這些環境的影響,以及社群文化的獨 特性,對於認識並有效牧養華人教會,是相當重要的。筆者有幸在台灣牧會近9年,其後又在美國事奉近9年,在此不揣淺陋,曝獻這些年(主要在北美華人教會) 的心得,與主內同道一同探討思考。
冰凍的文化
剛剛從亞洲搬遷到北美的基督徒,常覺得 北美華人教會的敬拜方式,以及崇拜的詩歌,都比東南亞的教會要保守許多。其實這與移民的特性有關。當人遠離故土,搬遷到另一個社會生活時,他不再有機會經 歷母國的變遷,他對於整個故鄉社會文化的理解,會停頓在他離開的時候。這種現象,或許可以稱為,“文化的冰凍”。
移民短暫回鄉探望親朋 時,當然會察覺到一些表層的社會改變(建築、街道),但是社會深層的文化價值、體系的改變,基本上他無法察覺到。例如現今中、港、台的社會文化,與20年 前早已不同。包括教會內敬拜的方式、吟唱的詩歌、對待傳道人的方式,甚至夫妻相處之道、子女教養的觀念等等,早已改變。但由於移民對文化理解的停頓,海外 華人教會在敬拜的儀式上,依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另一個造成文化理解停頓的原因,與華人移民的特性有關。華人第一代移民比較自外於美國主流文化,美國社會文化的改變不太影響到華人移民。因此美國人教會的敬拜方式、吟唱詩歌的改變,也很少衝擊到華人教會的中文敬拜,通常只會影響到華人教會中第二代的英文崇拜。
若是有人在中文堂倡議什麼改變、調整,第一代移民很自然的反應就是,請到英文堂去崇拜吧!所以第二代的年輕人,很難催促上一輩做出什麼改變。
然而在中、港、台,因為年輕、年長者同語言、同文化體系,年輕一代必定會催促年長的接受改變。
社交的功能
北美的華人教會在普世的華人教會中,是最富裕、教育水平最高的,但信仰的質量卻並非最好的。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提到:每一個由人所組成的群體(民族、組織、宗親、宗教團體等),都會透過定期的聚集,來加強成員對於群體的認同與歸屬感,同時也宣告,自己有別於其他人。
基督徒在教會的崇拜或聚會,當然也具有這種社群的功能。在中、港、台,教會的崇拜、聚會,主要是加強信仰上的認同,以及群體的歸屬感。但美國的華人教會,教 會的社群功能就不是如此單純了,還兼具了華人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這就可能產生一個陷阱:一個人自以為到教會是為了追求信仰,但實際上他可能夾雜了別的動 機,比如為了與其他中國人交往、說說中文、吃吃中國菜。
初到教會,抱著這樣的目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是,信主多年之後,是不是還是如此呢?信仰真正的質量如何呢?為什麼有些在北美信主,甚至在教會熱心事奉過的基督徒,回到國內生活後,竟然再也不去教會呢?
如何幫助華人基督徒,認明自己的信仰動機,栽培出穩固的根基,是北美教會極大的挑戰。
企業化管理
北美的華人教會有兩種典型,一種是老移民建立的教會,另一類則是由校園查經班開始,逐漸形成的教會。東南亞華人教會中,年齡與教育程度分佈得比較平均,但北美這種由查經班形成的教會,會眾大多是到北美讀研究生,然後留下工作,所以具有高學歷、高收入的特點。
這些信徒,在別人的眼中固然是天之驕子,但他們的工作、生活並不輕鬆。他們需要比本地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住工作,或是得到升遷的機會。
生活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美國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利潤、業績掛帥,眼前成績優先),當然深深影響著他們。他們不可避免地,把這套衡量價值的觀念帶進教會,因 為他們在公司就是這樣被衡量的。他們的教會,受這樣的企業文化的影響,會更多計較聚會的人數、每年的增長率,以及短期可見的績效,並作出快速反應,就如股 票市場對於企業季報的反應。
在企業文化的影響之下,教會最高的權力組織是信徒大會(股東大會),而長執會(董事會)的責任,是維護信徒 (股東)的權利。聘來的傳道人(CEO)的責任,就是設法讓教會(公司)的人數(業績)增長。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沒有看到教會有明顯的增長,就相當於“公 司的業績不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換一個CEO(傳道人)了……
這套教會觀,其實完全違背了聖經的教導。教會的“屬靈權柄”,也根本談不上了。
教會“守護神”
在台灣或是香港,一般來說,除非教會發生分裂,否則大都是由宗派或母會植堂,建立教會。因此是先有傳道人,再帶領信徒參與。但是北美的華人教會,由宗派或母會植堂的較少,大多是先有一群基督徒聚集、查經,然後逐漸成長成為獨立的教會,最後再聘請全職傳道人。
因此,迥異於台灣或香港的教會,許多北美華人教會的創辦人都是平信徒(他們往往是教會中最早的一批信徒)。這些平信徒的信仰狀況,決定了此後教會事工的模式與傳統。
這些人因每日的工作,浸泡在美國的企業文化裡面。所以這一類的教會,深受到企業文化影響,信徒普遍存著企業文化的教會觀。
這些人往往以教會的守護神自居。出於人自我中心的本性,當一個人有付出時,他很自然地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尊重。這在社會上是如此,在教會中也一樣。這些創 辦人多年在教會忠心事奉、擺上,假若不特別儆醒,將榮耀歸與神,就很容易在心中存有期待,希望後生晚輩對自己特別尊重、肯定。並且,他們還會要求後人遵從 自己定下的規矩。
到這樣的教會牧養事奉,傳道人可算是“從門縫擠進來的”,是隨時可能被更換的CEO。若是傳道人與這些創辦人產生矛盾、衝突,後果可想而知。
當然,不同教會的景況不一樣,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加州的華人教會,因為新移民較多,所以在敬拜儀式上面,顯然比較開放,樂意接受新的方式。而東岸的教會受企業文化的影響,通常比在中西部的教會更加明顯。
這些獨特的文化現象,對擔負牧養職分的傳道人而言,有好幾個層面的意義。首先,傳道人若是能夠看清北美華人教會這些獨特的文化現象,在計畫、推動教會事工或 是遭遇挑戰時,就較能明白問題的根源,調整事工的策略。例如北美華人教會兼有信仰與社交功能的文化特色,因此在牧養上不應只尋求傳福音、領人歸主而已,更 應進一步栽培信徒,使他們信仰有根基,屬靈生命有長進。
另外,既然這些現象是因為環境,所形成的獨特“文化”,也就意味著是很不容易改變的。傳道人恐怕只能先適應,然後再進一步去尋求改變。例如認識到文化的冰凍現象時,傳道人就不必急於改變敬拜的方式或詩歌,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衝突,而要從其他事工開始著手。
當然,傳道人自己也當留意,勿被上述的文化所影響。而且神的呼召是,不單傳道人自己不應受到影響,更要提醒弟兄姊妹,不要和世俗文化妥協。願我們的教會,依靠那真正的“神”,少些“教會的守護神”!
作者來自台灣,現任匹茲堡華人教會中文堂牧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