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驊
本文原刊於《舉目》89期和官網2018.11.14
所有美善力量
所有美善力量默默圍繞
神奇美妙安慰保守
讓我與你們走過這些日子
並與你們踏入新的一年
儘管過去年日折磨心靈
艱困時光重擔壓迫
主啊!請讓飽受驚嚇的靈魂
得到已為我們預備的救恩
若祢遞來沉重苦杯
杯緣滿溢痛苦汁液
從祢良善慈愛聖手
毫不顫抖感謝領受
若祢願意再賜我們
世上歡樂陽光亮麗
我們記念如梭歲月
生命完全交託給祢
請讓燭火溫暖明亮燃燒
祢給黑暗中的我們燭光
請容許領我們再度相聚
明白祢的光在黑夜照耀
寂靜深深圍著我們展開
讓我們聽見那豐富響聲
從周遭無形的世界擴散
凡祢兒女盡都高聲歌頌
所有美善力量奇妙遮蓋
不論如何期盼安慰
在晚上早上每個新的一天
上帝都必將與我們同在(註)
這首詩寫於 1944 年的 12 月,世界歷史上最黑暗時刻之一。但詩作卻帶著滿滿的盼望和力量。寫下這首詩的,正是因參與謀刺希特勒而被下獄的神學家、牧者潘霍華,這也是一首寫給他所愛之人–他的母親與未婚妻的詩作。
此時,潘霍華身在獄中,迎接 1945 新年的來臨。他不知外頭的局勢,也沒有最新的前線作戰消息,無從得知當時納粹德軍已節節敗退,在全面崩潰的邊緣。潘霍華這首詩的盼望,不是來自最新的世界局勢,也不是來自一廂情願的樂觀想像,而是來自祂對上帝美善的確信。
想到潘霍華,我們一般想到的是神學家和殉道者這兩個形象。的確,潘霍華是一位神學家,他所寫的《倫理學》至今仍在神學界備受重視。沒錯,他也是一位殉道者,因著信仰的緣故參與反抗希特勒的運動而被捕,在二次大戰的結束前夕被處決。
然而,潘霍華也是一位牧師,他所寫的《跟隨基督》和《團契生活》不只是抽象的神學著作,也是他在教會生活中的體驗和反思。在《跟隨基督》中,他感嘆基督徒把上帝的恩典當作是廉價的;恩典變成一個教義,一個原理,和一個體系。他強調,上帝的恩典是貴重的,目的是要呼召我們過一個徹底順服基督的生活。
熱切盼望
這是首帶著盼望的詩,讀過潘霍華生平的人都知道,這是他人生最後一個新年除夕。因著對上帝美善的確信,雖然在黑暗中,潘霍華意識到“所有美善力量默默圍繞”,帶著無比的盼望面對新的一年。因著對上帝掌權的信心,即便眼前的環境令人沒有樂觀的理由,但潘霍華經歷到“所有美善力量奇妙遮蓋”。
面對人生種種苦難,潘霍華的生命展示出,他之所以能承擔,不是因為自己的意志堅強,也不是因為苦難的力度不夠,而是因為深信一切都在良善上帝的手中,以至從祂良善慈愛聖手中領受苦杯,仍能“毫不顫抖感謝領受”。
潘霍華絕不是個苦行僧,以吃苦為樂,主動追求受苦。從 “若祢願意再賜我們,世上歡樂陽光亮麗”可以看出,他對生命仍充滿憧憬,渴望自由,期盼世上歡樂陽光亮麗。然而在黑暗中,潘霍華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意識到一切都是上帝的賞賜;黑暗中的每一天是屬上帝的,正如歡樂陽光亮麗中的每一天也屬上帝。
正是這對上帝主權的確信,潘霍華在面對這世界的黑暗時,仍帶著滿有生命力的盼望,向上帝呼求:“祢給黑暗中的我們燭光”,明白“祢的光在黑夜照耀。”也是這確信,使潘霍華在似乎聽不見上帝聲音的時刻,仍能向上帝禱告,由衷寫下“讓我們聽見那豐富響聲”,使上帝的百姓盡都歡呼歌頌。
面對種種社會、文化和政治壓力,潘霍華的生命見證提醒我們,要歡呼,不是因為凡事盡如己意,而是因為上帝的旨意將會如光在黑夜照耀,成全祂所應許的未來。
保持清醒
21世紀的我們或許很難回到二戰的時代,去體會當時潘霍華的處境與心情,然而我們這時代的黑暗未必不如當時的黑暗,只是今天的黑暗往往披上“光明天使”的外衣,使我們失去辨識的能力,身陷黑暗中而仍不知抵擋掙扎,以至一步步被黑暗同化,最終甚至被吞沒。
黑暗其實無所不在。在消費主義當道的年代,我們被訓練透過不斷的消費行動來安撫心中的焦慮。因著全球化工廠的發展,我們與商品的製造者失去聯繫,所有的商品都成為隨手可棄的物,所有的人都成為隨意可棄的人。當我們把他人的存在和價值簡化成一個服務我的商品時,我們也活在擔心被物化的陰影下。在納粹陰影下屹立不搖的潘霍華,他以“十架神學”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上帝重價的恩典,把我們從消費主義廉價的標籤中拯救出來。
在今天強調成功和豐盛的教會信息中,潘霍華的生命和詩提醒我們:“成功”不等於“按我們的方式成功”,“豐盛”不等於“物質社會所定義的豐盛”。這世上有一種成功,是在黑暗中經歷與上帝的密切聯合後,自然散發出復活生命的成功;這世上有一種豐盛,是在認識一切美善源頭的上帝之時,而由衷發出的頌讚和滿有生命力的盼望。
註:潘霍華,《潘霍華獄中詩》,林鴻信譯(台北市:道聲,2007),118-119。
作者為哲學博士,主修實踐神學,現在臺灣石牌信友堂牧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