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改革宗學者對預定論的反思(呂居)2018.12.04

呂居

本文原刊於《舉目》90期和官網2018.12.04

 

一、延續千年的爭論

加爾文預定論和亞米紐斯人性自由選擇的爭論,是一個延續了千年的議題。這個爭論今天依然“頑強”地存在著。

這兩派之間的爭論,在歷史上表現為如下兩派之間的觀點:Augustinianism vs. Pelagianism(奧古斯丁和伯拉糾主義);Thomism vs.Molinism(托馬斯主義和莫林那主義);Calvinism vs.Arminianism(加爾文和亞米紐斯);Barthian vs. Liberalism(巴特和自由主義)

我們必須區分兩種不同的爭論:奧古斯丁和伯拉糾主義的爭論,其實質是基督信仰和人文主義之間的爭論,是聖經教導和世俗哲學之間的差異;而加爾文和亞米紐斯之間的爭論,是基督信仰兩個派別、兩種觀點的爭論。

前一種的爭論,屬於基督教護教學的範疇;而後一種的爭論,乃是如何整全理解聖經,在聖經真理基礎上彼此包容,保持內部張力的問題。

本文要談的是第二個層面的爭論,即加爾文和亞米紐斯之間的張力(也可說是加爾文和衛斯理之間);兩者都屬於正統信仰的範圍,雙方都強調聖經的相關章節,但各執一詞,至今仍舊有分歧。

首先,我們要明白,亞米紐斯不是伯拉糾(或譯皮浪);伯拉糾不承認原罪,不承認人性的絕對墮落,他的論點屬於康德和孟子範疇;而亞米紐斯在人性論方面,與加爾文是一致的,即承認原罪,承認人的完全墮落、無法自救;因此從這一點判斷,亞米紐斯(包括衛斯理)等人都屬於正統信仰的範疇,他們之間的不同,只是對救贖方式認識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作為被救贖主體的人,到底在何種程度上參與了救贖的過程。

客觀地講,在目前北美神學院的教授中間,加爾文主義佔有優勢。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知名的教授,如Grant Osborne, Roger Olson等,仍然持比較堅定的亞米紐斯主義。甚至有一些神學院的官方立場就是亞米紐斯主義的,比如王守仁教授此前所在的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來到中國的了不起的宣教士戴德生(Hudson Taylor)一家數代,直到今天,都是持亞米紐斯主義的。

在展開下面的論述之前,筆者先表明本人的觀點:我認為在稱義和得救的問題上,人是完全被動的;正如我們無法決定自己肉體的出生,我們對自己屬靈的出生也沒有任何參與的權力;但當我們“從死裡活過來”之後,在屬靈層面,就成為了一個思維和行動的主體,這個主體對於成聖的過程是有參與的;上帝作為慈愛的父神,並不是要豢養一個木偶,而是要把我們培育成甘心樂意愛祂的主體。

亞米紐斯

 

二、加爾文主義VS.亞米紐斯主義

加爾文主義和亞米紐斯主義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呢?參照加爾文主義五大要義作為大綱,我們大致可以看到如下對比:

主張 聖經依據 爭論焦點
加爾文主義 T:人性的全然敗壞

(Total Depravity)

上帝愛雅各、惡以掃(《創》25:23、羅9:13) 1、人性墮落的程度;

2、神的主權和恩典;

3、人在救恩過程中的作用

4、人的道德、信仰責任

U: 無條件的預定(Unconditional Predestination) “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33:19)
L: 有限的救贖(Limited Atonement) 上帝揀選以色列人,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麽特別(《申》7:6-8)
I: 不可抗的恩典(Irresistable Grace) 葡萄員工人的比喻(《太》20:13-15)
P: 信徒的恒忍(Perseverance of Saints)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 (《約》15:16)
亞米紐斯主義 神的定旨,使耶穌基督成為全人類的救主 上帝不喜悅罪人滅亡,乃願人人都悔改(《結》33:11、《彼後》3:9、 提前2:1-5)
悔改相信的人得救 救恩的普世性(《賽》55:1、 《太》11:28)
神賜每個人足夠的恩典 人可能失去救恩(《來》6:4-8)
神不幫助人信或不信 大使命的要求
神預定那些祂預知會相信的人得救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利》19:2)

 

三、聖經悖論性的思維模式

當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的時候,彼此都看不到對方所看到的,也沒有辦法把對方徹底說服。如何才能走出這種困境?這就需要從方法論的層面來思考:即到底聖經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

仔細查看聖經,我們就會發現聖經一貫的思維方式,乃是維持“活性矛盾體”的張力,即在維持張力的前提下,讓鮮活的真理在不同時代、不同的處境中得以發揮、運行。

聖經所主張的,是一種悖論性的思維模式。對基督教神學稍有認識的人,都不難發現神學命題的悖論性特徵。比如,上帝三位一體論、基督神人二性論、聖經的雙重作者論。這些“兩者兼是”(Both/And)的命題模式,超越了非此即彼(Either/Or)的邏輯排他性,因為,上帝的神性超越邏輯、道德等人腦思維範疇。

在救恩論問題上,某些加爾文主義者所主張的雙重預定論採用的是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追求邏輯思維的嚴密與完整,但放棄了人的能動性,與“兩者皆是”的悖論性神學命題模式相悖。這也是到了後現代,加爾文主義日益被人病詬的一個原因;某種意義上講,用我們人類墮落理性所構建的體系,越嚴密越有問題。反倒衛斯理神學保留了救恩論的內在悖論性張力。

加爾文

 

四、對加爾文主義的幾點反思

加爾文是對新教教義進行系統闡述的第一人,加爾文主義是新教神學的一座高峰。筆者對加爾文景仰有加,本人傾向改革宗的神學立場就是在西敏讀M.Div的時候奠定的。加爾文是一位嚴謹的聖經學者,也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牧者。然而,在學習加爾文主義的過程中,我還是對以下幾點有所保留。

首先,加爾文主義有一個“視角錯位”:即預定論者假想自己處在上帝的位置,用神性超越的眼光,洞悉歷史過程。如果能從超越、永恆的角度俯視歷史,確實可對世間一切洞若觀火。但問題是,誰膽敢宣稱自己具備這樣的眼光和視角呢? 要知“隱秘的事是屬於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唯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參《申》29:29)。

人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無可避免地被裹挾在歷史過程之中,並不具備那永恆、超越的眼光。即便是基督徒,擁有上帝的聖言啟示,但上帝的揀選仍然是奧秘,無人能盡數看透。再者,歷史尚在展開過程之中,沒有人配充當末世終點的審判者,對救贖與滅亡這些生死大事,作出任意的判斷。

總而言之,預定論者有意無意地把自己安置在永恆、絕對的角度,評判時間過程中的歷史現實——那是上帝才具備的視角,任何人以這洋的立場自居,筆者認為都是僭越。

其次,加爾文主義還有另一個偏差:判斷標準誤置。預定論者力圖繞過表象抓住本質,繞過行為直指人心。然而,這並非聖經啟示的認知途徑。主耶穌教導門徒的認知方式,乃是“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參《太》7:16,20)。因為,“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參《路》6:44),“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參《太》7:18)。

“果子”在聖經裡,通常喻指行為、效果、性格、生命。為何不能從“根”判斷樹的好壞?因為根代表本質。上帝並未賦予我們繞過表象、直接認知本質的能力。

倘若我們無視人的行為特點或生命特質,憑空妄斷這個人被揀選、那個人被棄絕,顯然不僅有悖常理,且不符合聖經教導。

“根”代表的是可能性,“果子”所代表的是現實性。並不是所有的可能性,都必然轉化為現實性——舉例說,並不是所有無花果樹,都結無花果。這就是為什麼,主耶穌要咒詛那棵光長葉、不結果的無花果樹(參《可》11:12-14,20-26;《太》21:18-22)。果樹要多結果,“根”固然重要,“樹”本身的生長、發展過程也很重要。這個生發過程,包含了果樹本身的創造性慘與。因此,衛斯理恩典理論,既包含先在恩典(Prevenient Grace),也包含責任性恩典(Responsible Grace)。

 

結語

最後,我想用Robertson McQuilkin(註1)的一些觀點作為結語:

大部分對聖經的曲解都不是源於經文的字面直接教導,而是源於經文的邏輯推論…,我們應當相信,唯有聖經是默示、無誤的,而我們理性的邏輯推理是有可能發生錯誤的。因此,在解釋聖經或構建神學系統時,我們需要學習止聖經之所止。當我們觸及啟示的邊界,我們應當謙卑地尊重神聖的奧秘,承認我們自己是有限的、是容易犯錯的。

……如果兩個教導在聖經中都有以經解經的支持,而其邏輯推論又相互矛盾,我們作為詮釋者,應當承認自己的有限,尊重神聖的奧秘與主權,同時接受這兩個看似有爭議的教義,並相信它們展示的是真理的不同側面。……這種維持張力的持平原則是一條窄路,然而這是對上帝完美旨意的最佳體認。……總之,墮落而有限的人類永遠不可能把神聖啟示的方方面面都整合起來,從而拼湊出一種完美的神學系統。(註2)

 

註1:

羅伯遜·麥奎金J. Robertson McQuilkin

哥倫比亞國際大學第三任校長;一生著述豐富;麥奎金在他事業很順利的時候,因為愛妻穆裏爾(Muriel)患老年癡呆癥需要照顧,毅然辭職,盡心照顧妻子12年。

這是關於麥奎金辭職照顧妻子的鏈接:http://www.edzx.com/news/view/index/393/

這是關於他的學術著作的鏈接:http://mcquilkinlibrary.com/published-works/

註2:Robertson McQuilk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Bible (Moody Publisher, Chicago, IL 2009) pp.269-280

 

作者來自江蘇,西敏神學院畢業後,獲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神學博士。目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神學。

2 responses to “一位改革宗學者對預定論的反思(呂居)2018.12.04”

  1. […] . 譬如說這篇文章認為預定論的盲點是將自己放在「視角錯位」, […]

  2. Annie Avatar
    Annie

    身為非常淺資歷的預定論者,謝謝這篇文章,讓我可以更多的省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