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史話36:固守真道的奧秘(呂沛淵)

呂沛淵

本文原刊於《舉目》42期

          羅馬皇帝尤斯丁尼(Justinian)在553年在康士坦丁堡召開的“第五次大公會議”,想要贏回“一性派(Monophysites)”(主張道成肉身的基督,只有一性)的民心。雖然尤斯丁尼脅迫羅馬主教 認同此“第五次大公會議”的決議,但是卻造成了西方教會內部的分裂。而東方教會內的“一性派”並不領情,反而繼續走向不歸路。

“一性派”在敘利亞與埃及等地的發展

           康堡的大公會議之後,“一性派”認清皇帝不會放棄《迦克墩信經》。敘利亞與小亞細亞的“一性派”領袖,早就拒絕接受迦克墩正統派人士,來施行聖禮。他們在安 提阿的塞弗如(Severus)領導之下,組織地下教會。敘利亞的修士雅各巴瑞底(Jacob Baradaeus),後來出任艾狄撒主教;他常秘密化裝出行,在各地組織培訓“一性派”教會,以敘利亞文為崇拜語言,在北敘利亞的修道院與村莊,組成 “雅各派(Jacobite)教會”,在自設的安提阿主教長帶領之下發展,一直存留至今日。

          在埃及的“一性派”勢力龐大,根深蒂固,不斷 抵擋來自康士坦丁堡皇帝的壓力。雖然經過內部分裂,仍於575年發展成合一的“一性派”教會,自設亞歷山大主教長,與大公教會的主教長分庭抗禮。此派教會 以本地方言“科普地話(Coptic)”聚會,被稱為“科普地教派”。雖然埃及經歷波斯與阿拉伯人的統治,但是科普地教派存留至今,占埃及人口的十分之 一。科普地教派也派遣宣教士進入衣索匹亞,將原有的大公教會改組,成為“一性派”教會。衣索匹亞“一性派”教會也存留至今,受亞歷山大的科普地主教長的領 導。

           亞美尼亞(Armenia,今日土耳其的西北方)在第四世紀初,由加帕多家來的宣教士貴鉤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傳入福音,全國歸主。後來當“聶斯多留派之爭”時,亞美尼亞教會接受康堡主教長的信函教導,採取屈利羅的立場;他們後來接受鄭諾 (Zeno)皇帝的“聯合條款”,誤以為《迦克墩信經》是聶氏的立場而拒絕之。他們於595年在首都召開全國教會總會會議,宣佈採取“一性派”立場。亞美 尼亞後來被回教徒攻占,人民大遭逼迫;此後,許多亞美尼亞人逃離家鄉,散居各國。

羅馬帝國的困境

           皇帝尤斯丁尼於565年逝世之時,“一性派”已經與大公教會決裂。他的兒子尤斯丁二世(Justin II)即位後,發佈“寬容諭令”,勸勉帝國境內所有基督徒停止爭辯。在尤斯丁二世任內(565-578),羅馬國勢日衰,東境的波斯帝國日益強大,羅馬軍 隊忙於抵禦波斯的大軍,使得他們無力防止北方蠻族入侵:倫巴人佔據義大利半島北部與中部,其他蠻族也常劫掠巴爾幹半島與希臘。等到西拉克力 (Heraclius)皇帝於610年即位時,羅馬帝國已經搖搖欲墜。

          主後611年,波斯大軍入侵敘利亞,攻陷安提阿與大馬色;618 年,他們攻下巴勒斯坦與埃及。“一性派”的廣大民眾,雖然並不歡迎入侵的波斯軍隊,但是他們並未給予皇帝軍隊支持,一同抵禦外侮。斯拉夫蠻族也入侵至康士 坦丁堡外圍,西哥特族已將羅馬軍隊逐出西班牙。看來,羅馬帝國大勢已去。

          西拉克力皇帝力圖中興,整軍經武,重建軍隊;他領軍與波斯大軍爭戰,在622至628年間,打了三次勝仗,甚至進入波斯境內。他在630年迫使波斯與羅馬簽訂和約,將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等地重歸羅馬帝國版圖。西拉克力深知必須藉此契機,贏回“一性派”的民心。

“一動力論”的妥協

           康士坦丁堡主教長撒吉珥(Sergius),向皇帝提議與“一性派”妥協之道,在於同意“一性派”的主張:“基督只有一動力 (energy,activity)”。此說法為“一性派”神學家,冒名為多尼修者(pseudo-Dionysius)與塞弗如所支持的。其實,“一動 力”名稱是亞波留尼斯(Apollinaris,被381年康堡大公會議定罪)先提出的。雖然“一性派”並不認同亞氏,但是主張“一性一動力”觀點,是與 亞氏相同的。

          《迦克墩信經》是根據利歐的《大卷》定案,利歐的《大卷》清楚表明:“動力來自屬性”,所以“兩屬性”有其各自的動力。撒吉珥認為“動力來自位格”,所以承認“一位格,一動力”,與“迦克墩”的“一位格二屬性”並無衝突。因此,他認為可以接受“一性派”的“一動力”立場。

          撒吉珥的說法,說服了西拉克力皇帝。皇帝就以此與“一性派”領袖妥協和解,獲得初步的成功。但是,此作法在巴勒斯坦,遭到正統派修士們極力反對,並且他們年 高德劭的領袖蘇弗若尼(Sophronius),於634年被選為耶路撒冷主教。西拉克力與撒吉珥,被迫必須尋求羅馬主教的支持。

“基督一志說”的起源

          羅馬主教昂那瑞司(Honorius,625-638)的答覆是溫和的反對,他認為若要提出新的教義,必須召開大公會議來討論;他指出“一動力”的說法沒有 聖經支持,並且他也解釋“兩屬性”暗示“兩動力”。然而,不幸的是他後來卻說:他接受“基督只有一意志”的說法。昂氏的立場雖然友善,但使得西拉克力與撒 吉珥的“一動力論”落空。

           阿拉伯半島局勢變化,默罕莫德於632年死後,伊斯蘭回教大軍席捲阿拉伯世界,大馬色,安提阿與耶路撒冷相繼陷 落。雖然情勢吃緊,西拉克力還是於638年頒佈諭令“信仰釋義(Ekthesis)”(由撒吉珥起草),遵行羅馬主教昂氏的立場,禁止討論“一動力或兩動 力”,宣告“在基督裡只有一個意志(Monothelitism)”。

          當時因為敘利亞已經淪陷於回教徒之手,西拉克利的諭令在當地已無意義。然而在埃及,此諭令帶來“一性派”與堅持《迦克墩信經》者之間,升高衝突。這使得民心分裂,助長敵人的攻勢;641年埃及淪陷於回教大軍。西拉克力於 642年逝世,他從波斯人手中奪回的失地,又再度淪陷於回教徒之手,並且萬劫不復。

第六次大公會議

           由於西拉克力的諭令頒佈,“一志說”成為羅馬帝國宮廷的立場,所以“一性派的爭論”仍然沒完沒了。後來,東方教會神學大師麥西穆(Maximus the Confessor,約580-662),指出“意志”與“動力”都屬於“屬性”,並非屬於“位格”。因此若說“基督只有一意志”,就等於承認“基督只有 一性”,否認了《迦克墩信經》的“一位格二屬性”的正統信仰。

          羅馬主教馬丁一世(Martin I)與麥氏的立場相同;麥氏在帝國東部與北非,馬丁在帝國西部,公開指明“一志說”的錯謬。皇帝康士坦二世(Constans II,642-668)見到情勢不妙,就於648年頒佈諭令“信仰立場(Typos)”,聲明採取中立立場,嚴禁討論“一志或二志”,違者放逐。皇帝的目 的是想要止息紛爭,但是忠心堅守真理者,是不會靜默的。

          馬丁於649年在羅馬召開西方主教會議,宣告“基督有二屬性,神人二性各有其意 志”,同時也發出普世信函,宣告兩位皇帝(西拉克力與康士坦)的諭令不當;並且通知皇帝此會議的決議是正統信仰。如此一來觸怒皇帝,康士坦先將馬丁囚禁於 康堡,並凌辱虐待,然後將他放逐遠方,死於異鄉。後來,皇帝也將麥氏囚禁於康堡,虐待並放逐至死。馬丁與麥氏寧死不屈,為主殉道。

           康士坦 的繼任者,康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668-685)想要促成東西方的和諧,就與歷任羅馬主教保持好的關係。到時機成熟時,他與羅馬主教雅佳德(Agatho,678-681)達成協 議,拒絕“一性派”的“基督一志說”。康士坦丁於680年7月至681年9月,在康堡召開“第六次大公會議”,經過仔細討論後,大會宣告“基督具有神人二 性,二屬性的意志從未有矛盾衝突;他的人性意志(無罪的)總是樂意順服他的神性意志(全能的)”。

          此次會議持守《迦克墩信經》正統信仰,定罪康堡主教撒吉珥,與羅馬主教昂氏。此次康堡的大會,總結了“迦克墩大會”與“第五次大會”有關“基督的位格與屬性”爭論。大公教會與“一性派”終於徹底分道揚鑣,直到今日。

          然而,令人興奮的是:在“宗教改革”之後,抗羅宗的宣教士在19世紀,已經進入“敘利亞雅各派”,“埃及科普地派”與“亞美尼亞派”等教會中,傳揚福音結出 一些果子。由於改革宗的宣教士不屬於希臘東正教會,又有被羅馬天主教逼迫的經歷,比較容易獲得“一性派”信徒的認同。“一性派”教會歸回正統信仰,是我們 的禱告與盼望,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回教世界,熟悉阿拉伯文化,他們的歸正必能在中東帶領回教徒歸主。

“基督論之爭”的總結

          早期教會中的“基督論之爭”,終於在“第六次大公會議”劃上句點。教會在血淚中經歷神的恩典,也學到寶貴功課。“基督的位格與屬性”教義,與“三位一體”與“道成肉身”真理是密切關連:

          1. 從“亞流派之爭”,“尼西亞大會”認清“主基督是與聖父同本質,他是聖子的位格”;

          2. 從“亞波留尼斯派之爭”,“康士坦丁堡大會”認清“基督的人性是真實且完整的,並非神性的“道”取代人性的“靈”;

          3. 從“聶斯多留派之爭”,“以弗所大會”認清“基督是一位格,並非兩位格”;

          4. 從“猶提克派之爭”,“迦克墩大會”認清“基督是兩屬性,並非一屬性”。

          所以,從“尼西亞”至“迦克墩”四次大公會議,確認了聖經的基督論教義。第五次與第六次大公會議,繼續堅守《迦克墩信經》;雖然想要挽回“一性派”的努力未能成功,但是也確認“一動力說”與“一志說”是不合聖經。

結論:“固守真道的奧秘”

           從第4到第7世紀的“基督論之爭”,不僅是防範異端、抵擋邪說,更是在積極方面,使得教會領袖認真查考聖經,認清“主基督的位格與屬性”的基要真理。這對我們基督徒的信仰與生活,具有絕對重大意義:

          1. 主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道成肉身取了完全的人性,成為神與人之間的唯一中保,使我們得救到底。

          2. 主基督的神人兩性,在其位格中的永遠聯合,保證了“以馬內利:神與人同在”是永遠的;神永遠不會離開我們。

          3. 主基督具有真實的人性,與我們相同;基督的順服,完全順服天父,遵行律法的一切要求,並為我們死於十架承擔咒詛,使我們得稱為義,成為聖潔;基督與我們認同,體恤我們的軟弱,要領許多兒女進榮耀裡去,是我們救恩的元帥。

           4. 主基督的人性,有其成長過程,“智慧和身量,都一齊增長”;“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他既得以完全……成了(我們)永遠得救的根源”。所以,我們“新造的人”經歷苦難,學習順從,必然有其成長的過程。

           5. 主基督向天父禱告說:“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基督的人性意志,總是順從天父的旨意。這顯明:三一真神的救恩計劃,預定塑造我們成“基督的模樣”,樂意遵從他的旨意。這就是神叫萬事互相效力的目的(《羅》8:28-30)。

          上述這些聖經真理,是關於“神在肉身顯現”的“大哉敬虔的奧秘”,雖然是超過人所能理解的,但的確是我們得救的基本關鍵。先賢所信的“純正話語的規模”,就 是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這就是早期教會竭力爭辯,牢牢守著的“善道”。今日的教會處於後現代的亂世,豈能不“固守真道的奧秘”呢?

作者為美國西敏神學院歷史與神學博士。現在北加州灣區聖經歸正教會( http://www.biblerc.org/ )牧會,並在基督工人神學院兼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