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我們續寫動人的故事(克遜)

克遜

本文原刊於《舉目》42期

           教會小組在查《羅馬書》,大家饒有興致。不過查了兩次,紛紛說:太難了,都是說道理、講神學。

           在聖經中,《羅馬書》有特殊的地位。編排上,在新約書卷中,它緊接在四福音書及《使徒行傳》之後,為書信之首;內容上,除了第16章問安時,涉及到一些人和 事之外,幾乎沒有一點故事性的內容——因其宗旨,乃在闡明福音的本質。不過,使徒保羅講的不僅是道理,從12章開始,也教導相當實際的生命原則,以及基督 徒如何活出信心的生活。

           “神的言語,句句都是煉淨的。”(《箴》30:5)“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1:37)神透過“講道理”的《羅馬書》,在歷代先賢的身上,譜寫了許多的故事。

路德:內心的煎熬

          1505 年7月,礦工的兒子、大學生馬丁.路德,在烈日下獨自走在鄉間的路上。雖然被認為是才智過人的高材生,路德的心中依然時常充滿不安。自他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之後,父親就用“您”而不是“你”來稱呼他。父親還送給他一本法學大典,希望他有朝一日成為名律師。但到處高聳的教堂尖塔,遊行的修士,瀰漫在空中的晨鐘 晚歌,時時讓路德若有所思。

           忽然,四野烏雲密佈,天空瀉下傾盆大雨。一道閃電,劃過穹蒼。不知是受到驚嚇,還是雷擊的力量,路德一下被掀 翻在地。霎那間,他似乎瞥見了人生舞台的終局,惡魔伸手要把他拉到地獄之中。掙扎中,路德倉惶地呼叫:“聖安妮,救我!我願意作修道士。”他這樣呼喚,是 因為在羅馬教會的影響下,鄉間流行對聖徒的崇拜,情急之下,他只能夠呼求“礦工的守護者”,即“聖安妮。

           路德的生命從此扭轉,世上少了一個未來的名律師,卻多了一個修士,且最後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神學家,一個被主大大使用的改教先鋒。

           路德不顧父親的反對,進入了奧古斯丁修道院。聽完“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的訓喻之後,他開始了凌晨即起、每天7次唱詩禱告的生活。他相信,如羅馬教會所說,將自己完全投入這種苦修的生活,必能進入救贖之路。

           沒想到,即便關在平靜的僧院裡,風暴也會再一次來臨。

           第一次領彌撒,路德站在聖壇前,念出彌撒文:“永活、真實、永恆的上帝,我們向你獻上一切……”他顫抖了——遇到人間的王子,人尚且會顫慄,我又如何能夠面對上帝,與他交談、舉手向他禱告?我只是塵土,充滿罪惡,與我說話的,卻是永活的、至高至聖的上帝!

          想到這裡,恐懼像閃電,再一次擊打路德。沒有別的辦法,他決心全力成聖:施予、節制、博愛、貧窮、順服、禁食、禁慾……他扔掉配給他的毛毯去挨凍;禁食,直到消化系統永久性受損……

          但是,這所有一切,都不能使他的心得到平安。他總是覺得無法補贖自己的罪行,以至認罪告解的時候,神甫覺得他簡直沒完沒了——他們無法體會路德內心痛苦的煎熬。

          修道院長施道比茨勸導路德,不要把信仰弄得異常複雜,只有一件事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敬愛上帝。

          路德更迷惑了:畏懼上帝還來不及,如何“愛”他?

          院長不再解釋,只是將自己講授聖經學的教席交給了路德。當時的修院體制中,置聖經於末席,路德還未有機會研讀聖經。接此任務,路德開始研讀聖經。

          於是,第三次衝擊來臨。這次沒有電閃雷鳴,卻有如掃羅走上了大馬士革路。

          路德讀到《詩篇》22篇,確信這是指著基督的受難:“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基督也同有與父神隔離的痛苦!至高至上的神,竟被遺棄,且死在十字架上,為什麼?

          路德認識到,上帝不但聖潔公義,更是大有憐憫。路德日以繼夜地思考,終於發現拉丁文聖經的“上帝的公義”(和合本譯為“上帝的義”,《羅》3:21),原來 與“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7)有關,乃是指上帝以恩典和憐憫,藉著主耶穌的受死與復活,使我們因信稱義。世人無法靠自己的義來到上帝面前,上帝 就差遣他的兒子,替人成就了所有的義,並且把這個義歸算給世人,這就是上帝的義!在十字架上,上帝的公義與上帝的慈愛聯合,他的憤怒和憐憫也同時彰顯!

           路德立時如釋重負,感到自己獲得重生,天堂的門向他敞開(註1)。

          施道比茨後來在書信中寫道:“路德,我們非常感激你。你把我們從豬欄帶到了生命的青草地。”感謝神,將神與人和好的真理交託給使徒保羅,又在路德的時代再次恢復了這一真理,讓教會的信仰重新回到聖經的根基之上。

倪柝聲:得勝的問題

         《以弗所書》2:8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從此,我們就要在罪上死,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保羅特別還肯定說,我們“就有成聖的果子”(《羅》6:22)。

          當倪柝聲最初讀到這裡,他以為一切的困難都已經解決了,人的信心似乎攀登上了高峰。可繼續讀下去,他又驚訝:為什麼到了《羅馬書》第7章,信心又跌到低谷呢﹖

          世界像一條大河,我們曾經隨波逐流,視一切罪惡為平常、自然。當我們蒙了光照,轉向神的時候,我們的良心變得敏銳,常常感受到罪的衝擊和惡者的控告。正如保羅所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

          更糟糕的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心中的難處越來越多,失敗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我們像保羅那樣呼喊:“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4)

           這句經文中的“苦”,述說的是保羅內心真實的感受,也是千千萬萬基督徒切實的體驗。

            難道神的拯救不夠徹底?問題在哪裡呢?倪柝聲發現,問題在於“我”。《羅馬書》第7章有一個中心詞,就是“我”。我立志,我願意……結果呢,就是“我真是苦啊!”

          感謝神!他的心意是讓我們進入第8章——靠主得釋放、靠主得勝。我們不單要明白聖靈已住在我們裡面,更要看見那“賜生命聖靈的律”在我們的身上。這個“律” 乃是神的定規,不需要我們去掙扎。我們的意志沒有辦法與罪的律對抗,因為那好比重力,是一個定律;但另有一個律,勝過罪的律,就是聖靈的律。我們得以脫離 罪和死的律。

          保羅就這樣責備過加拉太眾信徒:“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你們是這樣的無知嗎?”(《加》3:3)他又說: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林前》 15:10)

          是的,關鍵就在於,“這原不是我”。

          後來倪柝聲講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得勝總是稀里糊塗的。固然,我們是立志脫離壞脾氣、壞習慣,然而最終挪走這一切、讓我們得勝的,不是我們的立志,而是神的作為。所以我們由衷地唱出:“我生命有奇異的大改變,自耶穌來住在我心。”

          有一次倪柝聲去美國,一對信主的夫妻對他說:“倪弟兄,我們最近很容易被孩子惹得生氣。這幾個禮拜,我們倆幾乎一天要發幾次脾氣。好不好請你為我們求神,將忍耐賜給我們!”

          倪柝聲說:“我不能做這事,因為神不會聽你們的這個禱告。你們知道為什麼?因為你們不需要忍耐。”

          那個姊妹聽了,差一點大怒:“你說我們不需要忍耐,我們卻一天到晚都在生氣!”

          倪柝聲回答:“你們需要的不是忍耐,你們乃是需要基督。”

          神不是一個恩典零售商,把謙卑、忍耐、愛心、聖潔分開賜給我們;神是將他的兒子基督耶穌,全然賜給我們。我們跟神兒子的關係,就是我們與生命的關係(註2)。

         “只有一個關係至為緊要,那就是你個人與你的救贖主的關係。”《竭誠為主》的作者章伯斯如此說。

奧古斯丁:浪子回頭

         西元四世紀,奧古斯丁生於北非迦太基附近,年幼即受教為基督徒。當他長大,卻偏離信仰,沉溺於追求哲學與宗教和肉體情慾的兩個極端。他的母親莫妮卡是虔誠的基督徒,一直為兒子鍥而不捨地禱告。

         當奧古斯丁來到米蘭大學,教授修辭學時,依然過著異教徒式的生活。那時候,安布羅斯主教被認為是義大利北部最偉大的傳道人,以非凡的勇氣和演講技巧聞名。於 是,奧古斯丁躲在米蘭大教堂的後座,偷聽安布羅斯的講道。不知不覺,安布羅斯講的道開始滲入奧古斯丁的心中。他發覺,原來基督教不是軟弱者和愚笨人的宗 教,有勇有識的人一樣可以信仰基督。

          到了31歲,他在理智上可以說接納了基督教,但他的內心卻不情願,充滿了掙扎。他無法從敗壞的生活中自拔。他禱告:“神啊,賜給我純潔——不過現在還不要。”可是,神的時間卻到了。

           時值8月,奧古斯丁與友人坐在花園中,閱讀、討論《羅馬書》。讀著,讀著,從他的靈魂深處,湧出“巨大的風暴”,他的眼淚就要奪眶而出。他急忙跑開,來到一顆無花果樹下,失聲大哭:“噢,主啊,還要多久﹖還要多久?主啊,你要永遠懷怒嗎?求你不要記念我以前的過犯!”

          “要多久,還要多久,明日復明日嗎?為什麼不現在,此刻,就挪去我的不潔?”他喃喃自語,內心懊悔無比。

         忽然,有一個聲音,不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唱歌的聲音:“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站起來,把這當作屬天的命令,快快走回去,打開聖經,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

         奧古斯丁說:“我沒有再讀下去,而且我也不需要再讀下去;因為讀完這句,我整個內心就像被一道信心的光照耀,所有疑惑的陰霾都消失了。”(見《懺悔錄》)

           悔改後的奧古斯丁,與過去罪惡的生活一刀兩斷,至終成為一位偉大的護教者、影響深遠的神學家。

我們:續寫動人的生命故事

           故事讀到這裡,我們不由得與保羅一同讚嘆: “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11:29)“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讓我們把自己交託在主的手中,他必在我們身上,繼續譜寫動人的生命故事!

註:
1. 羅倫培登,《這是我的立場──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記》
2. 倪柝聲,《正常的基督徒生活》

作者來自廣州,現在紐西蘭一所大學任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