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初
本文原刊於《舉目》41期
若歌教會位於美國東部紐澤西州,前身為Rutgers大學留學生查經班。該教會自1979年成立至今,已30年。早期成員以台灣、香港及東南亞背景的留學生為多數。
1995年以來,大陸留學潮持續成長,而台、港留學生漸漸減少,教會的成員已是大陸背景占大多數。
各期海歸的成因
1990 年代,前往大陸的若歌教會成員,多是基於商務、探親及培訓等原因,只有極少數是到大陸定居。這些弟兄姐妹基本上都不是大陸背景,加上政治敏感性,自然與當 地教會來往甚為有限。他們在大陸期間,以個人靈修及閱讀屬靈書籍為主,偶向同事作見証、傳福音。也有少數人因公司業績飛躍、與當地政府互動良好,得以在公 司及工廠中開設查經班。
自2001年9月以來,美國世貿中心遭襲、出兵伊拉克、金融泡沫等等,美國社會及經濟遭到劇烈衝擊。各地工商業轉型加速,紐澤西首當其衝,電信、石化、制藥等工業蕭條、緊縮。如同骨牌一般,就業機會大量消失,失業及待業者比比皆是。
這段時期,中國大陸卻漸趨繁榮,蓬勃發展,亟需各種人才。許多大陸背景的北美專業人士,陷入內心掙扎之中。他們大多數年齡處於三十多歲,孩子仍小,家人大多不希望離開美國……有些人兩相權衡下,終於決定舉家遷返中國,成為“海歸”。
在若歌教會中,從2001到2008年間,海歸人數約在20人上下。回國後,他們大多為上班族,也有自行創業的,甚至有一些開設了基督教書房。目前,他們及 家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趨穩定(信仰在他們的適應過程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大多積極事奉,並投入社區服務。他們在工作上的操守和愛心,對危機的態 度,給周圍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看到了信仰的價值與影響。
連滾帶爬但生命紮實
根據對海歸會員的探訪和關懷,若歌教會瞭解到,海歸一般都比在美國時忙碌得多。上班的時間長、工作繁雜、責任重、應酬多;孩子的功課、親人的需要,又是放不下、不能等的(因此他們回國初期,常有陣腳失控的情況)。
這時,對他們而言,每日靈修就顯得格外甘甜。若有機會與一兩家信主的海歸同事彼此激勵、一起查經和禱告,也會倍感寶貴。
這些海歸及海歸家庭,有的加入了家庭教會,謙卑服事;有的得母會真傳,走建立查經班、成立教會之路。過去在教會上過的主日學,在團契中學到的查經功夫,都漸 漸派上了用場。他們身邊雖不再有牧師、長老、團契帶領人關心支持,居然也頂下了探訪、牧養、教導的角色。一兩年下來,雖然有時連滾帶爬,但生命成長紮實, 傳福音也效果漸現,教會從原以海歸為主体,擴展到以本地的學生、就業青年及家庭為多數。
“家風”的影響力
若歌教會過去並沒有專門的海歸培訓,但這個教會有幾個特色,也可說是“家風”,對成員一直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海歸投入當地教會或開拓新工場時,有相當的穩定作用。
首先,是敬畏上帝的態度,和對禱告、讀聖經的重視;其次,是牧師、長老團隊事奉、同心合一的榜樣;第三,是人人以教會為家的服事風氣;第四,是以關懷鄰舍為傳福音起點的傳統。
在這幾個特點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教會為家的服事風氣。弟兄姐妹彼此鼓勵,也相互勸誡;有充分的空間嘗試,也有默契和共同的約束。
主日講道、主日學及周間的培訓課程,為教會成員提供了紮實的聖經根基、信仰基礎和應用依據。教會對全職同工求精不求多的作法,使得教會的弟兄姐妹都參與事 工,例如參與分區團契的牧養、兒童及青少年事工、電腦系統建立與維持、清潔及環境維護、設施維修,等等。教會的全職同工得以專一事奉,充分發揮培訓、輔導 及策略規劃的功能。
教會平日就非常強調全人的奉獻,雖然不常提到金錢奉獻,也不傳奉獻袋、不發信封,教會每年的預算也都在上漲,但收支總有盈餘。不少弟兄姐妹白天上班,晚上還赴神學院進修,甚至完成道學碩士,目的是要更清楚真理,提高事奉的品質,而不在乎服事的名分和個人的發展。
信徒在這樣的教會中,經過一年以上的耳濡目染和親身參與,學習到了上帝第一、鄰舍其次、自己最末的人生觀。他們若做了海歸,或遷徙到異地時,生活的重心較能穩住,靈命長進和服事的主動性也能持續。
未來的趨勢與機會
今日的中國,已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世界經濟秩序主客易位。中國對科技及創業人才的需求,也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在未來的十年裡,勢必有數以百萬計的留學生及各類人才,回歸中國,形成空前的海歸潮。
這樣的海歸潮,帶給北美移民教會嚴峻的挑戰:
第一,教會的人才急劇減少,財務日益拮据,且開始老齡化,需要照顧的人口增加。
其次,在自顧不暇的困境下,教會還要擔負培訓海歸的重責,特別是在生活適應、家庭和諧及服事裝備幾方面。
第三,要照顧更多的貧民,要在經濟惡化、道德及治安退化的社區,發揮光和鹽的功能。
第四,在如此困境下,繼續回應主託付的大使命,差派宣教士,培訓各地教會同工。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海歸浪潮也給傳福音帶來空前的機會,造成“福音移民”(《徒》8:1、4)。
在如此的歷史關頭,教會要聚焦於上帝勾畫的遠景,而不是本身的困境;要以當年的哥林多(《林後》8:10-12)和老底嘉(《啟》3:14-22)等教會為 戒,以安提阿(《徒》13:1-3)、馬其頓(《林後》8:1-2)眾教會為榜樣,以上帝國度為念,加緊在靈命和事奉上培植弟兄姐妹。在可見的未來,讓大 陸的政界、商界、學術界和傳播界,有無數像約瑟、但以理、尼希米、亞居拉、百基拉、亞波羅一般的見証人,使上帝的榮耀被世人看見,他的救恩被多人得著。
幾點具体的建議
根據筆者這些年的觀察,教會面對海歸潮,在培訓事工上可以更加主動,例如:
1. 將教會所有課程系統化,以主日學搭配週間,或網上課程。積極鼓勵及輔導會員參與這些課程,使多數會員於初信兩年內,不間斷地學習,完成基礎課程。
課程學習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基督徒基本的認識與操練(教材可參考見証書室出版之同名書籍),以一個季度為期。在此期間,建立一對一的長期關懷示範。
第二階段進行為期一年的舊約、新約綜覽,著重基本事實及生活相關性,以讀經為主,參考書為輔。隨後以一季時間學習基要真理(可參考李德爾所著Know What You Believe,中譯《你為何要信》一書)。
第三階段為選修事奉課程。可包括含歸納式查經,帶領門徒訓練,團契事工實務,從聖經看敬拜,宣教士傳記導讀,等等。如果時間容許,可加上基督徒世界觀,護教原理,交友與婚姻,基督化家庭,基督徒理財觀等課程。鼓勵會友至少選修兩門。
2. 定期約聚,立意為主而活。事奉心志相同者,結成守望同伴,一同禱告,彼此激勵;邀請長者勉勵,也邀請回美出差之海歸弟兄姐妹分享挑戰及心得;教會主動給予成員各樣操練機會,在性格、品行、待人接物,及組織才能、危機處理方面,予以正面輔導。
3. 在國內主要城市,安排接待及關懷同工,建立關懷網,照應新海歸。
4. 建立遠距聯繫管道,利用Skype或Google Talk等工具,與海歸定期在網上面對面聯繫關懷,傳送閱讀材料,或依需要開設培訓課程。
5. 定期差派代表探訪海歸,並於適當地點舉辦團聚或營會。
結語
讓我們抓緊現今的機會,為上帝的國培養及儲備生力軍,藉著海歸事工,把金錢換不來的屬靈財富,回饋給生育、養育我們的土地!
作者現居紐澤西,在製藥公司從事新藥開發研究,並在若歌教會事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