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滿足觀:不貧也不富!(以笏)2019.08.17

本文原刊于《舉目》官網2019.08.17

以笏

 

中國的傳統與文化中,充滿了各種美好的理念,真切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滿”和“足”兩個字,就深具代表性。“滿”有“美滿”、“飽滿”、“金玉滿堂”等,足有“充足”、“富足”、“足足有餘”等,都表達了人們的嚮往與追求。

然而,到底什麼是滿足呢?為什麼人會樂極生悲?為什麼縱情狂歡過後,卻是更大的空虛和欲望?天底下到底有沒有可以讓人真正滿足的東西呢?

滿足感的缺失,帶來了種種危害——成癮、焦慮、無節制的索取和追求……給個人、社會,乃至整個世界,帶來極大的傷害和破壞。而社會問題專家提供的解決辦法、開出的“藥方”,卻讓人覺得不過是壓抑或中庸——“知足常樂”似乎只不過是輸家的藉口和懶惰者的遁詞,或是吃不到葡萄就說酸的風涼話罷了。

其實,這一切,都源於人對“滿足”有極大的誤解和認識偏差。

 

越多就越幸福?

聖經中的《箴言》,是全人類公認的充滿智慧的書卷。書中有一句話直擊要害、發人深省:“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箴》30:7–9)

這句話看似直白,卻讓人有些琢磨不透。首先,沒有人喜歡貧窮,尤其經歷過赤貧和匱乏的人;作者為什麼求“不富足“?誰會討厭富足呢?財富不僅可以自己使用,還可以用來祝福和幫助他人!有人以此揶揄基督徒果然“中庸”和“不求上進”!

其次,作者向耶和華所祈求之事,與他祈求的目的,似乎毫無關聯——他祈求耶和華讓自己既不貧窮,也不富足,可是他具體要求的,卻是“虛假”和“謊言”離開他。我們不禁要問,貧富與“虛假”、“謊言”之間,有什麼密切的關係嗎?

《箴言》指出,貧富與“虛假”、“謊言”之間,確實有著直接的聯繫。

在現今這個擁有更多物質財富就意味著享有更多滿足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會將自己不幸福和不滿足歸咎於“貧窮”或“不夠富足”。然而,讓我們每個人誠實地問自己:“擁有更多,真的可以讓我更滿足和幸福嗎?”

答案是明確的“不”!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今天所擁有的感到滿足,他(她)也注定不會為自己明天將要得到的而滿足。中國古話云:“人心不足蛇吞象!”西方諺語則更加直接:“貪婪人的眼睛比胃口大!”(The greedy ones’ eyes are bigger than their stomachs)。而貪婪的座右銘就是“永遠不夠”(never enough)。深陷其中的人,渴望攫取更多,卻拒絕與人分享,因為他們的生命格言就是“越多越好”。

這樣的虛假和謊言,使人覺得自己貧窮困頓,使人無法感到滿足,無法感到幸福!

只有死亡會阻止貪婪,並揭露其愚昧。耶穌基督警告人:離開世界的那一天,只有在永恆中不會失去的東西才有用處。因此,智慧的做法,乃是積存那些不會被死亡吞滅、被神看為有價值的財寶。

奧古斯丁說:“壞習慣不加以遏制,不久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把“壞習慣”改為貪婪,更為適用:“貪婪若不加以遏制,就會變為你的必需品”,即:你再也離不開貪婪了。

在“永遠不夠”的驅使下,人會做出各種瘋狂之事,超出自己的體力、精力、智力和情感的承受極限,從而導致上述各個方面的損傷,甚至死亡。越來越多的吸毒、性亂、過勞死、人際關係破裂……這些不都是明證嗎?

人若寄希望於任何有限之物,以滿足自己的欲望,也許可以得到暫時甚至長期的滿足,然而,這種用受造物替代造物主來滿足自己,實質是拜偶像,最終會導致靈性的枯竭和死亡。這就是為什麼《箴言》的作者說,他害怕自己由於富足而不認耶和華。

 

何為“滿”、“

“滿足”實際上由兩方面組成——“滿”和“足”。如果 “滿”與“足“兩者之間沒有達成平衡,即會造成各種問題,讓人無法享受真正的滿足,無法汲取足夠的力量來面對未來。然而,滿足並非靠自我安慰或暗示,按照聖經的教導,滿足是一種操練——信心的操練。

聖經中的“滿”,意味著承認和接受自己的局限,同時也承認一切受造之物的有限,並且相信這是上帝充滿智慧和恩典的安排。這並非懦弱,而是勇氣的體現,更是與生命的和解與擁抱。只有承認受造的有限和自身的局限,方能在局限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盡力探索生命的極限,充滿激情地燃燒。

這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更是上帝賜給人的極大祝福與享受——“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傳》4:6)。

令人詫異的是,這個時代也有很多人,一方面覺得不滿足,另一方面卻又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他們覺得自己一切都不錯,不需要任何改進。這種自滿的狀態,在年輕一代身上越來越凸顯,這些人是啃老巨嬰,責任感缺失,超前消費,信用透支……他們活得沒有絲毫朝氣與激情。無怪有人說:“有些人25歲就已經死了,只不過等到75歲才埋葬而已!”

這種狀態後面,隱藏著一種很普遍的心態:“人生苦短”——反正人注定一死,所以,“及時行樂”方為上策。現實既然骨感,夢想再豐滿也毫無意義——自己的能力、努力和資源,跟不上自己的夢想,所以再努力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然而,正是這“虛假”與“謊言”,蒙蔽了人的眼睛,讓人不知何為真正的“足”。

C. S. Lewis說:我們也許知足於作一個“普通人”,然而神的計劃卻完全不同。“從這個計劃面前退縮,絕不是謙卑,而是懶惰和懦弱;承擔這個計劃,絕非自負或自大狂,而是順服。”

可見,真正的知“足”,是如同保羅所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這句話絕對不是說我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或者可以任意妄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未必有我們想要的一切,但神一定會給我們需要的一切,讓我們能成為祂要我們成為的人,完成祂託付給我們的工作。

因此,真正的“知足”,乃是知道自己足夠擁有完成任務的一切所需。誠如聖經所說:“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

神賜恩典給人,因此人能和神交往——祂沒有給我們應得的,而是給了我們不配得的。這意味著人需要充分意識到,不管我們擁有什麼,若離開了神,我們就是赤貧。同時,我們還要清楚看到,自己倚靠神,便會豐豐富富,哪怕環境和自身的感覺並非如此。

 

同在裡,同行中

這一切都需要人們操練和使用信心,而信心正是人與神打交道的方式。信心的奧秘屬於神,同時卻也簡單到:每個願意來到神面前的人都能經歷與享受——透過凡事看到神,用神的眼光來看凡事。前者為活在神的同在裡,後者為活在與神同行中,而這才是生命的真實。

只有這樣,我們方能享受神所賜給人類的一切,不再試圖用有限之物填補內心的渴望之虛幻。人心中的空洞,唯有神才能滿足!並且,因與神同行同工,人可以開啟超乎人的想像、超越人的限度的探索之旅,活出神為我們預備的精彩與豐富。

這樣因信心而見的真實,不會讓我們不擇手段,以至於褻瀆神;也不會讓我們狂妄自大,以至於不承認神。

只有這樣的信心,才能產生真正的“滿”和“足”。而這樣的滿足,才能夠帶來真正的平安,讓人歡呼雀躍,發自內心地讚美神:“我的泉源都在你裡面!”(《詩》87:7)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