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日峰
本文原刊於《舉目》37期
前言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我們一家在歐洲宣教已將近五年了!我與妻子事奉的範圍主要是神學教育,並服事散居在歐洲的僑胞。在此,我盼望藉《舉目》一角,分享我們在歐洲宣教事工的心得與体驗,並提請大家看見,把歐洲規劃為策略性的宣教工場,已是目前刻不容緩之事。
一、 歐洲簡介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 歐洲占地約1,018萬平方公里,現擁有7.3億左右人口,由48個國家和地區組成。從地理上來說,俄羅斯是最大國,而梵蒂岡是最小國。
100年前的歐洲,佔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而如今,因非洲與亞洲人口遽增,歐洲人口只約佔世界的十分之一。
二、歐洲華僑移民歷史
大約在一百多年前,歐洲出現了一些華人移民。許多華人移民是船員,定居在英國的利物浦與荷蘭的鹿特丹等大港口。
法國華人的歷史,則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法國政府從中國引進14萬華工,最後有二千餘人留下,定居法國。
在60年代期間移民到歐洲的華人,大多來自香港的飲食業,或是來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留學生。
70年代中期,南越,北越統一後,有大批越南難民和柬埔寨難民湧進歐洲,其中也包括了許多華裔。
1989年六四事件後,約有三至四千大陸異議人士,以難民身分抵達法國,並獲居留權。
近期歐洲華僑移民,則主要是由以下社會群体組成:
1. 商人
在80年代中期後,隨著中國大陸的開放,大批中國大陸人士,尤其是浙江一帶的人湧進歐洲。其中許多人在歐洲定居,並且經商。到90年代後期,這批主要來自浙江溫州與青田等地、經濟條件較好的華僑商人,多合法居留西歐(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當1989年蘇聯解体和東歐國家逐一開放後,又引發了另一波的大陸移民潮(仍主要來自溫州與青田)。他們許多人到東歐國家(如羅馬尼亞、捷克、匈牙利與波蘭)居住並經商。
2. 餐飲業與勞工
除了早期到歐洲來的香港人,近期移民到英國從事餐館飲食業與其它勞工行業的,主要是福建人。而到歐陸的則是溫州與青田人。他們的工作時間一般都比較長,有些人甚至365天都在工作。
尤其是90年代中期後,有大量的移民藉“蛇頭”的安排來到歐洲,為歐洲的餐館及其它行業,提供了廉價的勞工。這一群被稱為“人蛇”的移民,大多沒有居留身 分,而且必須工作二至三年,才能把昂貴的介紹費還清!這還是幸運的。許多“人蛇”在到達歐洲之前,就死在海上、被拋入海中了。
3. 留學生
90年代初期,全英的中國大陸學生,約在兩、三千人之間。進入21世紀後,大陸留學生有明顯的增加。
大學本科的留學生,多逗留三至四年。而博士、碩士、交換學生、語言班及遊學學生,他們所逗留的時間,則幾個月到幾年不等。另外,還有預科班或中學生等一群少年人,多是屬於經濟條件較好的獨生子女。總計下來,單單在英國的大陸留學生就有十萬人。
照我個人的統計,如今歐洲華僑人口約有180-200萬人,主要是集中在法國(約40-50萬)、英國(約35萬),其它的國家,如荷蘭(約18萬)、德國(約15-20萬)、西班牙(約15萬)、俄羅斯(約11萬)、義大利(約12萬)和南愛爾蘭(約4萬)等。
三、華僑移民到歐洲的原因
華人移民到歐洲,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與教育等多種原因:
1. 歐盟逐漸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中國駐歐盟大使關逞遠,2007年在比利時自由大學開幕儀式中說到:“10年前,中國和歐盟貿易額只有766億美元,去年達到2,700多億美元,歐盟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關逞遠提到,每年有100多萬中國人到歐洲旅遊,300萬歐洲人到中國觀光。
英國首相布朗,在2008年拜訪中國,與總理溫家寶共同出席新聞發佈會時說:“在未來的幾年裡,英國將歡迎來自中國的大量新投資……隨著中國在世界各地投資,我們希望英國成為中國的頭號投資國。”兩位領導人計劃,在2010年前,將貿易額提高到600億美元。
大多數國際時勢評論員都認為:中國的發展需要歐洲,歐洲的發展也需要中國。在21世紀,中歐關係的發展前景看好
2. 九一一事件後的新趨向
九一一以後,美國簽証有一段時期相當不易取得。加上中國前任領導人江澤民與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默契與協議,來英國的留學生有突增的現象。
在歐洲之中國留學生,目前已約有20-25萬人,主要分佈於英國、德國及法國,其餘的則在西班牙、義大利、荷蘭、比利時、波蘭與一些北歐國家。
3. 歐陸大學有很強的吸引力
歐陸大學在吸引留學生方面,有以下特點:
(a)免繳高昂的學費及獎學金
法國、義大利和北歐一些國家,大學是免學費的。比利時也有許多科系是免學費的。另外,據歐盟教育專員菲格爾介紹,歐盟在2004年啟動的向外國留學生提供獎 學金的Erasmus Mundus計劃,在吸引留學生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為了確保這個獎學金計劃,歐盟還將在2009年撥款2.3億歐元。
為了鼓勵中國學生到歐盟高校學習,歐盟對高級碩士獎學金項目追加了資金,開闢了“中國窗口”。參加該項目的中國學生,不僅可以修讀碩士課程,還可以攻讀學士或博士學位。
(b)歐洲大學積極向大陸招生
以往,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為中國留學生之首選。但近兩年來,歐洲已經越來越成為留學的新焦點。根據報導,歐盟國家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中國學生的首選。
西班牙和義大利,自從在2006年的國際教育展亮相後,也吸引了中國留學生的關注。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低廉的留學費用,使這兩個國家在2007年競爭激烈的留學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法國教育和科研部長吉勒•德羅賓,在2007年1月,與中國教育部簽署了新的“中法互相承認學歷協議”意向書。協議的內容之一就是,中國留法學生一旦拿到了法國文憑,其學歷獲歐盟所有成員國認可。
在就業方面,法國教育系統鼓勵留學生半工半讀。最近通過了一項法律,留法的學生,可在學習結束後,獲得在法工作一年的簽証。
這些措施,都使法國的留學環境更有吸引力。
(c)教育水平高與文化多樣性
西班牙、義大利和荷蘭,都屬於教育發達的國家,如德國就被認為是學歷含金量很高的國家。
在世界500所最好的大學中,歐盟擁有多所。因此,歐盟的大學憑藉其嚴謹的教學風格和學費上的優勢,成為了許多學生留學的首選。歐盟教育專員菲格爾說:“當 人們談起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時,經常想到美國。但實際情況則是,從總体上看,歐盟成員國的大學才最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擁有多樣化的文化和教學方法。”
四、歐洲為策略性之宣教工場
基督教華僑佈道會(COCM)是最早在歐洲從事華僑福音事工的宣教機構。早期的宣教士在倫敦開辦了歐洲第一間華人教會(倫敦中華基督教會)後,又到巴黎佈道。1961年,華人信徒同心協力成立了巴黎第一間華人教會(基督教巴黎華僑教會)。其後各宗派差會相繼到來植堂。
1. 仍然處於貧瘠的狀況
雖然歐洲華僑福音事工已有58年的宣教歷史,但仍然處於貧瘠的狀況。例如,近期歐洲華僑人口激增到180-200萬人之間,但定期參加教會崇拜的基督徒,只有約2.6萬人,幾乎只占華僑人口的1%。
目前,歐洲已有華人教會近300間,主要設立在城市內;另外至少有104個團契或查經班(同時兼為鄉鎮地區基督徒的聚會點)。
然而,一半以上的華人教會或團契,沒有全職事奉同工。另外,以人口與教會的比率來看,至少在倫敦與巴黎,仍擁有很大的福音工場發展空間。
溫州與青田人的來臨,可說是帶動或加速了歐陸華僑教會的發展。這群新移民,有相當多的人,是有基督教家庭背景的。他們移民到歐陸後,華人教會的人數有快速的增加。法國巴黎溫州語教會、義大利羅馬華人教會,以及西班牙巴塞羅那華人教會,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僅如此,歐洲較冷門的城市,如希臘的雅典與帖撒羅尼迦,塞爾維亞的貝格拉,保加利亞的蘇菲亞,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波蘭的華沙等地的教會,也得以開拓,甚至在短期內就有能力購買堂會。
面對近代新移民的熱潮,歐洲各地都急需更多的佈道、短宣與培靈事工(包括各種夏令與冬令營),急需能說普通話的講員和同工(而且需要較高的普通話水平,否則,會在溝通與培訓方面產生困難)。
2. 大陸新移民的態度比較開放
一般大陸新移民都很忙碌,生活充滿了困難和挑戰。
例如,來歐陸創業的溫州人與青田人,多為年輕人,有些是單身或剛結婚不久,有些則有年幼的孩子──他們多半會把小孩留在國內,讓父母照顧,等到小孩比較自立了,才帶回身邊。
飲食業是歐洲華僑的傳統行業,年輕一代的新移民,卻多有轉向其它行業或商業的(批發商、零售店、百元店等)。許多土生的第二代華僑都受過高等教育,就融入了社會各主流工作階層。
在傳福音上,飲食業的信徒,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歐洲“餐館業福音事工”團隊已組織起來,在各地傳遞“餐福”的異象,組織短宣隊,分區探訪、傳福音。從他們當中,神興起了許多願意委身事奉的工人。
至於在歐洲的留學生,他們一是對西方新文化有興趣,二是離鄉背井,孤單寂寞,面臨挑戰,常常會多花一點時間思考人生。所以,他們對福音較為開放(有許多在歐洲留學的人,都是平生第一次接觸福音)。
我在巴黎佈道時,當地大陸留學生團契團長告訴我,巴黎某團契,在五、六年間,帶領了500位留學生信主。而筆者也記得,在2006年12月,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聖誕佈道會,吸引了4,500人參加,約700人當晚決志信主。
街頭佈道是歐洲福音事工的一大特色。例如,每年6月份巴黎舉辦音樂節,華人教會就乘此機會,在街頭公開演唱與傳講福音信息。而筆者也很榮幸地擔任過一屆音樂節的特別講員。
3. 建造把福音傳遍中國的橋樑
到歐洲參與過培訓或短宣的基督徒領袖,多認為應當把歐洲規劃為策略性的宣教工場,並重視大陸學者或留學生的事工。例如,美國基督使者協會總幹事周大衛牧師就說,歐洲的留學生潮流,就好像美國30年前一樣,而當時的美國華人教會,也掀起一波向留學生傳福音的熱潮。
對 外來移民,歐洲向來比較保守,也不太接納亞洲人,因此華人畢業後被聘用的機會不很高。比起到美國的留學生,赴歐洲的留學生較少得到就業簽証。加上如今大陸 的經濟飛騰,發展空間大,大部分留學生畢業後都會返國就業。高流動性使得歐洲的校園福音事工,必須付出額外的辛勞。然而,這是值得的,因為許多畢業生返國 後位居要職,能帶他們信主,會影響深遠。
在歐洲信主的大陸留學生,成為了把福音傳遍中國的橋樑,現中國各大城市內,已有許多查經班,是由這些“海歸”組成的。
回溯1920年代留學生,約有2,000名留法的政治活躍份子(包括周恩來、鄧小平)。因當時歐洲沒有展開對華僑的宣教事工,而錯失了向他們傳福音的良機。是多麼的可惜!現在大陸留學生既然抵歐深造,我們怎能再次錯失此次良機!?
4. 歐洲本身有此需要
200 年前,馬里遜與其他歐洲宣教士,千辛萬苦把福音傳到中國。如今的歐洲,卻在屬靈上衰落了。許多從前興旺的教堂,現今被拍賣,成為了清真寺,或淪落成貨倉與 酒吧!對歐洲諸國而言,“基督教國家”這個稱號,只餘下歷史的意義罷了。現在的歐洲,其實已成為“最少接觸福音之地”(least evangelized region)。
為了把福音傳給下一代,我們有必要重視第二代青年事工。歐洲各國之堂會,已有不少用當地語言來崇拜的(例如英國、法國、義大利和荷蘭等)。華僑基督徒如今可藉著土生土長的第二代子弟向歐洲人宣教,向歐洲人還福音的“債”了!
五、 歐洲神學培訓事工
現時歐洲華人教會,屬靈牧養不足。這是因為華人教會的力量相當薄弱,國語事工多數沒有牧者,且經濟力量不強,有許多堂會都是借用西人教會為聚會點(因此主日 聚會都在下午舉行)。沒有自己的堂會,聚會的時間和空間都受限制。而宣教士也有經濟上的負擔,語言上的限制,以及孩子教育的困難。
另外, 歐洲嚴重缺乏神學院及資源,以培訓教牧同工。照我個人的統計,如今歐洲只擁有不到200位全職傳道人或同工,大多都集中在英國、法國與荷蘭。福音機構則有 大約20間。瑞士、俄羅斯和羅馬尼亞等國,亟需華語教牧同工前來牧養。英國、德國和法國等,也甚有此需要。可見要供應歐洲諸國的屬靈需要,並不容易。我們 盼望更多有奉獻心志的弟兄姐妹前來接受裝備,讓四散荒野的羊群,早日得到牧者的餵養。
成立更多的聖經學院,培訓傳道人和同工,是當今歐洲之急。
歐洲華人教會所需要的長期委身事奉的工人,應當從當地華人教會中產生。因此,在教會內建立信徒、訓練他們承擔教會的事奉,應是事奉的重點。目前已有好幾間使用普通話的聖經學院建立。英國一所聖經學院,也在倫敦與曼城舉辦校外聖工証書延伸課程。
2006 年在倫敦辦的延伸課程中,有42位同學就讀。令人感動的是,有一位從蘇格蘭愛丁堡來的姐妹,竟然坐了整個晚上的火車來上課。另有一位從威爾士的卡迪夫來的 弟兄,以及一位從英國北部曼徹斯特來的姐妹,都是坐了好幾個小時的火車前來就讀!由此可見弟兄姐妹渴慕培訓的心志,以及對校外課程的殷切需求。
筆者在英國所服事之聖經學院的畢業生,除了兩位回中國事奉外,全部留在歐洲事奉。他們分別在英國、法國、義大利、挪威、匈牙利與西班牙,全職或帶職事奉。這 個成果,印証了當時神給神學教育者的帶領。聖經學院課程的設計,也盡量做到“本色化”,希望神學畢業生能夠在歐洲工場學以致用。
在近幾年當中,各聖經學院也在歐洲華人教會積極舉辦“神學主日”,目的是讓教會更正面、直接地瞭解學院的運作,也讓教會明白支持聖經學院的重要性。在未來的日子, 神學教育會辦得更完善,更切合歐洲華人教會的需要,並且給歐洲的基督徒領袖和未來的牧者,提供高質素的神學訓練。
結語
盼望以上的分享,能增加大家對歐洲福音工作的瞭解。也盼望各教會領袖,能重視歐洲華僑事工,視其為一個有策略性的宣教工場。希望各地的華人教會,能夠多差派 長期的宣教士或者牧師,來到歐洲各地牧養教會,同時福音機構可以為歐洲教會提供聖經、書籍、福音單張、影音材料等資源,並協助開發文字福音工作及網路事 工……
我們也向上帝呼求,差派更多同工來收割天國的莊稼,也求聖靈感動更多弟兄姊妹投入全職事奉,使神的國拓展!
作者現居英國,擔任COCM(基督教華僑佈道會)聖經學院院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