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星
本文原刊於《舉目》35期
秋天應該是收穫的季節,但去(2008)年的秋天除了幾分蕭瑟外,更多了幾分蕭條。從前年夏天美國次貸問題爆發以來,歷經一年之久,許多赫赫有名的投資銀行申請了破產保護,經過千辛萬苦才進入世界金融之巔的商界精英,突然要面對失 業的處境。而筆者提筆撰寫本文的當天,筆者所在的法國,首都巴黎的股市,創紀錄大跌了10%……
其實金融危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早在 2001年,由著名經濟歷史學家Kindelberger教授所寫的《狂熱、恐慌與崩潰:金融危機歷史》(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一書中,我們就可以將歷代所發生的金融危機細細瀏覽一遍。讀完後,我們除了感歎,人類在歷史中學到的最大教訓,就是從來不懂得汲取教訓外, 還能說什麼呢?
不過,此次的金融風暴可謂破壞力驚人。美國政府也只能以8,500億美元的緊急救助,恢復金融市場的信心。但這個看似龐大 的數目,能成為一劑強心針,挽救當前的經濟頹勢嗎?還是只會起到 “總比什麼都不做強”的心理安慰?抑或如同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的那樣,反倒是“飲鳩止渴”呢?
能夠控制風險了?
如今,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失控的世界,許多人還不甚明白發生了什麼,就因為銀行倒閉而失去大量積蓄,或者因無法還貸而失去住房……這正如聖經所說的:“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帖前》5:3)
大多數人認為,現在的經濟危機源於人的貪心,而新聞界不斷披露銀行高級主管的鉅額薪酬,加深了人們對貪婪的深惡痛絕。然而除了貪婪,今天金融系統的問題,更体現了人的野心,想完全奪取神的榮耀,並脫離神而存在。
記得筆者初涉金融領域的時候,曾經被一本名叫《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的書吸引(編按:中文譯作《與神為敵:人類戰勝風險的神奇故事》,台北,商周,1998),是著名投資諮詢家彼得·伯恩斯坦( Bernstein P.L.)在1996年所著。該書作者詳述了人類在中世紀後,“成功”地學會控制風險的過程。金融業被標榜為其中的佼佼者。
根據作者伯恩斯坦的講法,近代的人開始學習對命運說“不”,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人類因此創造了一系列成就,最值得稱道的,便是對金融領域裡風險的控制能 力。例如傳統的概率學,與新興的電腦技術,在最近幾十年裡完美搭配,幫助人類把對各種風險的評估和預警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這本名字聳動的書,激起了許多人的購買慾。作者所宣告的,正符合了許多人的內心呼聲:“人類不再是受命運擺佈的小孩了,而是一個成熟穩重、善於把握自己生命方向的成人。人類可以操縱世界,不再‘看上帝的臉色活著’了!”
可是歷史卻無情地嘲諷著人類的“成年宣言”。且不談一兩百年前的舊事,就從1988年墨西哥金融危機開始算起,到今日華爾街崩盤,20年內大大小小的金融風暴,遍及大多數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和西歐;也沒有放過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如東南亞,以及阿根廷、巴西。
於是乎,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十分矛盾的現實:一方面我們看到,現今的金融業,其風險管理能力,在資訊技術的幫助下,已經可謂爐火純青,各種以高等數學為基礎 的金融資料模型,在風險的預測和分析上的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金融市場是這樣的跌宕起伏,變幻莫測,金融系統好像變得前所未有的脆弱,許多人多 年辛苦累積的財富可以在瞬間蒸發……
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幾百年來的科技進步,不能讓人活得至少踏實一點嗎?
不是簡單的牌局
作為從事金融分析的人,我不能不說,今天的金融系統(當然包括銀行系統),是精心設計且久經考驗的產物,系統內部存在大量的行業協定和政府法規,以限制過度 競爭所增加的金融風險。再者,對金融從業者的要求也很高,如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註冊金融分析師 )的考核,就附加許多道德條款約束。
儘管如此,人們對金融風險的控制,仍然局限在一個預先設定的封閉系統中。在風險評估中,人們所運用的 數學公式,不僅其本質是經驗性的,也就是說,是源於對過去統計資料的分析,而且有個前提,就是這些公式已經成為行規,從業者須嚴格遵守。唯有如此,人們才 能在自己建立的封閉系統中控制風險。
這有點像一個牌局,每個玩家都在博弈的過程中,根據自己對風險的好惡(這取決於個人的牌風),打出不同的牌以求獲勝。但這牌局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牌數和花色是一定的。
可惜的是,現實的生活畢竟不像牌局這樣簡單,而是有著大量的偶然性。早在上世紀3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就質疑過風險(risk)和不確定性 (incertitude)的分野。在他看來,前者是可計算並可控制的,但後者是不可預知,更不可控制的。打比方說,在限定的範圍內,比如一副牌局,所有 的風險可以計算和控制,誰玩(算)得好,誰就是勝者。但現實並不能簡化為一副牌局,有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
這種的論調,到今天仍然被後凱因斯學派所推崇。本文無意涉及學術之爭,但筆者想強調的是,人們必須承認,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總是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人們無法全面地認知並掌控。
數學作為一種先進的邏輯語言,雖然表達準確,但仍不足以揭示整個世界的面目。何況由於人類的活動,特別是在經濟領域的競爭環境中,越來越複雜的博弈過程,使 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不是簡單的數學模型就能完全闡明的。而對所有風險控制的認識,原本就是依靠對大量歷史資料的分析和總結。這種用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 變化的方法,雖然不能說是毫無功效,但如果就此認為可以百發百中的話,那就有點自欺欺人了。
政府干預靈不靈?
在如今這個恐慌情緒瀰漫,人人只求自保的金融危機中,不少人又祭起了“政府干預”的大旗。其實熟悉金融行業的人都知道,政府在金融行業中的干預,向來都是十 分明顯的。各國中央銀行的存在,就是最大的明証。可是,雖然央行有“最後貸款人”和“銀行中的銀行”等美名,由於其自身的財力和人力資源、水平、積極性有 限,往往落後於競爭激烈、回報豐厚的投資銀行。
因此,問題根本不在於要不要干預,而是如何有效干預。反思此次美國政府出台的救市計劃,很有一種華盛頓被華爾街“劫持”的味道。試想,在這樣一個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市場資訊瞬息萬變的年代,政府對加強金融監管,也頗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呀!
行文至此,是該做結論的時候了。筆者並不是因果報應論者,聲稱這次危機是神打擊那些被野心和貪慾衝昏頭腦的金融家。筆者也不是所謂的屬靈神秘主義者,認為 “不確定性”就是神干預人類歷史的那個“杖”。筆者批評金融体系的各樣問題,並非要將其貶入地獄,說成是魔鬼的產物。因為無論如何,神賦予人全地管家的職 分,人類可以靠著神賜給的智慧,設計精妙的機械構造,或是籌劃成文的運營機制,來行使自己的管理職分。而金融市場便是人類設計的眾多機制之一,便利資源的 運輸、生產和分配。
但是,無論是誰,把市場當作自己的聖殿,把錢財拜作自己的偶像,神的懲罰就會臨到他。細想此次金融風暴是源於美國的次 貸問題,當我們大罵華爾街貪婪之餘,有沒有人追究過那些明知沒有還貸能力,卻依然簽字買房的人的責任呢?有沒有追究過他們在房地產和金融市場上投機的責任呢?
當我們不斷地冒險買房買地、打造自己的“夢想家園”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在地上只是客旅寄居的身分呢?當越來越多的人端坐電腦前,買賣各樣金融資產,夢想著滑鼠一點、財源不斷的時候,魔鬼不正趁此機會,進到我們的心裡嗎?
作者來自上海,現居法國。博士生,主修貨幣金融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