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4.06
基甸
全球大遷徙時代
我們身處的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和全球大遷徙的時代。從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間,全球移民人口從1億7千萬(占全球總人口的2.8%),激增到2億7千萬(占全球總人口的3.5%)。這些移民包括因為戰爭、種族迫害等原因被迫離鄉背井的難民,也包括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主性地遷移到經濟更發達國家的移民。
從2005年到2015年,從中東移民到歐洲的人口,從2500萬猛增到5400萬,主要是在2011年敘利亞內戰後有急劇的增加。華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散居族群。2020年,全球華人散居人口約5000萬,華人移民最多的國家包括泰國(1150萬,位居第一)、馬來西亞(660萬)和印尼(280萬)等以佛教或伊斯蘭教為主流宗教的國家。
移民浪潮帶來的散居宣教
全球化帶來的移民浪潮,正重新塑造世界和人類社會,也迫使基督教會必須重視和推動散居(diaspora)宣教。在今天的普世基督教會裡,散居宣教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宣教類別。
以筆者近年所了解的一些散居宣教事工為例,包括會講波斯語的伊朗裔美國宣教士,到歐洲在伊朗和阿富汗難民當中宣教;會中文、日文、英文和韓文的韓國宣教士,到日本在華人當中宣教、植堂;美國華人教會的牧長、同工“中宣接力”,到歐洲在中國留學生當中宣教;香港的教會向菲傭民工宣教;成都的家庭教會在旅居本地的藏族人中宣教等等。
大規模的移民,加上全球基督教重心向南半球亞非拉洲移動(參筆者另一篇文章《基督教是西方宗教?你out了!》http://behold.oc.org/?p=47465),也給普世基督教會的版圖帶來改變。散居族群的教會,使得歐洲和北美等地教會趨向多元化。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因為移民的增加,我們將看到美國教會在整體上會成為非白人占多數的、多種族的基督徒群體。
散居宣教的定義
《洛桑福音事工首爾宣言》將散居宣教定義為:“上帝在不是居住在出生地的人群當中的救贖使命和事工。”
《洛桑福音運動開普敦承諾》說:“我們鼓勵教會和宣教領袖,要認識到全球人口遷移和散居群體所帶來的宣教機會,並加以回應,制定策略性的計劃,集中力量培訓那些蒙召要在這些群體中服事的人們……
我們鼓勵東道國的基督徒,用言語和行動,向其他宗教背景的移民逆文化地見證基督的愛,順服聖經多處經文的吩咐,去愛外來人……與他們建立友誼,邀請他們進入家庭,並向他們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懇請移民教會和本地教會,互相學習、彼此聆聽,並啟動合作事工,以福音得著他們國家的每一個部分。”
散居宣教並非是21世紀才有的新概念。實際上新舊約聖經裡,已經包含了散居宣教的神學基礎和實例。“散居”英文是diaspora,是希臘語διασπορά中表示“跨越”的“dia”和表示“撒種”的“spero”合成的詞語。這個詞在聖經中用來指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亡國後,被分散居住在中東、亞洲和歐洲的猶太人,現用於指自主性地或被迫離開自己的出生國家、暫時或永久性地居住到其它國家或地區的特定族群。
在《使徒行傳》17:26-27節中,保羅向多神崇拜的雅典人介紹基督徒相信的獨一真神,他說:“祂(上帝)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人類居住的地方,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遷移,都在上帝的主權掌管之中,也直接跟福音的傳播相關。
散居宣教的聖經神學
散居宣教的聖經基礎跟神的形像、道成肉身、神的計劃和人類的終極盼望等幾個方面的聖經神學密切相關。
1.神的形像
按照聖經,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Imago Dei)和樣式被造的(參《創》1:26-27,5:1-3,9:6;《林前》11:7;《雅》3:9)。但是因為始祖的墮落,人類被罪污染。罪損壞、扭曲了人性,種族主義和各種形式的歧視,貶低人的價值,也破壞了上帝的形像。因此,關愛散居群體、向他們傳福音,是恢復神的形像的工作(參《弗》4:24,《西》3:10)。
2.道成肉身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參《腓》2:5-11),是從天上“移民”到充滿罪惡的世界。耶穌在世上也經歷了受威脅、不穩定、被邊緣化、甚至死亡。耶穌是散居宣教士要傳的信息,和仿效的榜樣。散居宣教是把道成肉身的愛播撒在散居者當中,散居宣教士需要有謙卑的態度,努力學習、有耐心、委身、順服、關愛,無條件地愛散居者。
3.上帝的計劃
從舊約到新約,上帝的救恩和宣教計劃,都跟人類的散居密切相關。在《創世記》中,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以後,給人的“創造使命”就包括,人要遍滿地面(參《創》1:28)。亞當夏娃由於不順從上帝的諭令,被永遠逐出伊甸園,但是上帝也有恩典憐憫和保護(參《創》3:22-24),讓他們能夠生存並繁衍後代。
及至挪亞時代,上帝在洪水的審判中拯救了挪亞一家。上帝與挪亞立約時,重申要人遍滿全地的命令(參《創》9:1-7),因此挪亞的後代逐漸“走向世界”散居(參《創》9:19)。到了《創世記》第11章,人類因為驕傲自大要建巴別塔,上帝將人類的語言變亂,各民族進一步被分散在全地(参《創》11:1-9)。
聖經中跟宣教相關的最重要的敘述之一,是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上帝告訴亞伯拉罕,要藉著他和他的後裔使萬族得福(參《創》12:1-3)。亞伯拉罕之約中的割禮,包括了散居在以色列中的外邦奴僕(參《創》17:11-13)。
從亞伯拉罕到以撒、雅各,以色列民族一直被上帝保護。約瑟被迫寄居埃及,被法老重用,成為上帝拯救、保全以色列全家的器皿(參《創》37、39-50章),上帝掌管歷史的主權更進一步顯明。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呼籲法老給予寄居埃及的以色列人自由,停止壓迫他們(參《出》5)。摩西律法要求以色列人憐愛、照顧寄居者(參《出》12:43-49,22:21, 23:9),記念他們也曾在埃及寄居,以及上帝讓他們得釋放、拯救。“憐愛寄居者”也是猶太-基督教傳統關愛移民文化的精神源頭。
後來以色列人被擄,被迫散居在巴比倫。先知尼希米在被擄期間,請求亞達薛西王重建耶路撒冷而被允准(參《尼》1-2章)。被擄的猶太人面臨對上帝的信仰與異文化的衝突。但以理和他的一些猶太青年才俊朋友在被擄期間持守信仰、善用學習的機會,有很多動人的故事,見證上帝在人的國中掌權(參《但》1-6章)。以斯帖和末底改在被迫移民到的國家裡,用他們的信心彰顯上帝的主權和祂對以色列的保護,持守上帝選民的身份(參《斯》1-10章)。
到了新約,福音的普世性更加顯明,散居宣教在福音傳播中的作用也更加明顯。雖然耶穌把傳福音的重點放在猶太人身上,但祂也向外邦人宣教(如《太》4:12-17在西布倫、拿弗他利,8:5-13向百夫長,15:21-28向迦南婦人)。
主耶穌給門徒頒佈的“大使命”,命令基督徒要“去,使萬民做主的門徒”(參《太》28:18-20)。耶穌和保羅也教導基督徒應該愛鄰舍(參《太》22:39,《路》10:27,《羅》15:2),包括跟我們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族群(參《路》10:29-37)。
早期教會福音傳播的歷史,跟散居宣教分不開。司提反殉道後,猶太領袖開始逼迫基督徒,基督徒被分散到外地甚至外國去傳福音(如《徒》8:5、26中的腓利及11:20中的安提阿教會的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教會初始時期,上帝使用了散居基督徒(如百基拉、亞居拉和亞波羅,參《徒》18章)來傳播福音。
散居宣教士中最傑出的就是保羅。安提阿教會(參《徒》11:19-20)和羅馬教會(參《羅》16章)等都是散居教會。呂底亞是移民女商人,在她家裡有聚會,成員也包括移民(參《徒》16:14、40)。
4.終極盼望
對於這個被罪污染的世界和其中的人類,聖經教導基督徒,我們最終極的盼望是在將來基督要再來,更新整個宇宙,帶來新天新地。《啟示錄》告訴我們,基督福音最終將帶來愛與和平的國度,消除和終結戰爭、貧困、受壓迫,引向安全、幸福、和諧、種族和解……人類歷史和上帝創造的最高峰,是在新耶路撒冷,“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人都在羔羊的寶座前敬拜(參《啟》7:9-12)。
上帝的國度沒有地域與種族的限制,天國子民在世上都是客旅、寄居者(參《來》11:13),上帝讓我們散居在世界各地,在不斷流動的人口中宣揚上帝的國度,關愛需要幫助的客旅、散居者(參《來》13:2,《約三》1:5)。
以上聖經中的相關教導,能夠幫助我們認識散居宣教的重要性和策略性。全球化和世界人口的大規模遷徙、流動,為基督徒參與散居宣教提供了巨大的機遇。我們相信上帝必會使用散居在各地的基督徒投入宣教,創造性地接觸散居群體,引領他們歸主,並門訓他們成為新的宣教大軍。
基督的教會和基督徒個人,都應該有神國的眼光,看到散居宣教的需要和必要,積極投入這個特別的宣教禾場。教會可以投入散居宣教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開展、參與、支持針對本地留學生與海歸人士的宣教;開展、參與、支持關愛本地難民的宣教;開展、參與、支持以散居族群為目標的植堂;及差派、支持宣教士到海外從事散居宣教,等等。
參考資料:
1.Achim Appel,“Theology of Diaspora Mission: A Reflection”,unpublished paper。
2.Daniel G. Groody, “Crossing the Divide: Foundations of A Theology of Migration and Refugees”。Theological Studies,70 (2009)。
作者曾任《海外校園》雜誌主編,現為散居海歸宣教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