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度的生活(飲水)

飲水

本文原刊於《舉目》21期

      我們常喜歡說“生活在國度裡”,或是“跟隨基督”,但是這些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英國 “基督教”雜誌記者,安第派克(Andy Peck, 以下簡稱AP)訪問了作家及聖經教師魏樂德(Dallas Willard, 以下簡稱DW),請他對如何才是一個真正跟隨基督的人,講講自己的一些看法。

        AP:您寫作的觀點不太容易被人簡單歸類,您可不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立場?

       DW:我試著表達基督和祂的教導,以及其在現今時代中的表現。我的背景是福音派,我為此感恩,但我也相信屬靈恩賜是用來服事教會的。我認為基督通常是超越人們給祂設置的界限的,我主要想說的就是要打破那使信徒分門別類的界限。

      如果歸根究底,我的神學立場偏向于加爾文派。然而,我對服事的感受是根據所處時代的問題來考量的。當前,我們的問題不是個人的能力夠不夠,或者是否過度的積極。我們的問題是太被動,認為神已完成了一切,你只需要做神恩典的消費者,只需要經常去享受神的恩典就行了。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可怕的錯誤,並且,這使得許多有活力的基督徒,從生活中許多層面退縮下來。這種態度也使得他們的靈命停滯不前。因為如果你不毅然決然地照著 耶穌所教導的方式去生活,你就不會在靈命上長進。我們都知道,耶穌在《約翰福音》15章說,“沒有我,你就不能作什麼。”我們還需要加一句,“如果你不做 任何事,你就一定沒有祂。”

       當然,我們必須顧慮到“因行為稱義”的危險。我說過很多關于靈命操練的價值,我也說過它的危險。例如,人們會 以為靈命操練可以賺取到救恩。重要的是,“恩典”與“努力”並不衝突,而是與“賺取”的觀念衝突。“賺取”是一種心態,“努力”是一個動作。若不努力,就 毫無所成。當你讀新約時,你可以見到其中散發出驚人的活力。保羅說,“脫下舊人,穿上新人”。保羅卻卻沒有暗示,這是已經為你成就了的。
AP:除了聖經以外,還有誰影響您的思想?

       DW: 大多數影響我的人都是歷史人物。例如,在天主教中,有金碧士(Thomas Kempis),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在新教中,有福克思(George Fox),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愛德華玆(Jonathan Edwards),巴斯特(Richard Baxter),泰勒(Jeremy Taylor)。

        至于在內容方面,我所要表達的主要是有關神國度的福音,和在神的國度中,成為耶穌的門徒。所以,我並不主張像大部分福音派的教會那樣,只強調“罪得赦免”和 “進天堂的確據”。我認為這些都是重要的,但並不完備。整個的人生才是我們最關心的對象,其他的問題都是次要的。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 的更豐盛”。這裡說“得生命”,不只是死後才得的生命。

        由于我在學術界工作,我得到很多像清教徒歐文(John Owen)這樣的人鼓勵。這對我很重要,讓我能在學術界為耶穌作描繪。歐文在這方面也特別在行。現在許多福音派人士對人的“知識”很有成見,他們不信任 “智力”。在美國,有許多基督徒認為大學校園是被驕傲和撒但控制而毫無希望的地方。我個人生命成長的主要部分,就是來發現這種錯誤的心態。但歐文和愛德華 玆這些人認為,“知識”是神給人的恩賜,也是神救贖的一部分。

        AP:您的頭一本書:《靈性的操練》(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中,曾問道:“我們是耶穌的門徒呢?還只是符合現代標準的基督徒?”可見,您很關切美國教會中作門徒的現狀。那麼,最讓您掛心的是什麼呢?

       DW:“作門徒”這個詞早已被認為是與“作個順服基督教導的基督徒”完全沒有關聯。“我要順服基督的教訓嗎?”這樣基本的問題已不再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讓我們舉 一個耶穌所說的,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命令作例子吧。我不知道有多少教會教導人去祝福那些咒詛他們的人?但這的確是個清楚的命令。尤其是在公路上,我們經常會 聽到許多咒詛的聲音!我們應該記得耶穌說,“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去行呢?”

       AP:您在《天外謀略》(The Divine Conspiracy)這本書中說,教會裡缺乏對神國度的教導。

       DW: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包括牧師們,都看不到信徒造就的需要。你怎樣傳述福音,就決定了你怎樣傳述信徒造就。如果,你把福音看成一個救恩的理論,人們如果接受了這理論,他的罪就會被赦免,他死後,就會被接入天堂,這樣所傳述的福音,就沒有信徒造就的必要了。

        我問牧師們,“你傳的福音會不會很自然的產生門徒?”我所說的門徒是指,跟著耶穌學習怎樣生活,就好像耶穌在此時此地怎樣生活一樣。在新約聖經中,信徒的定義就是一個跟著耶穌學習怎樣生活得更像祂的人。

        如果你所傳的福音是強調神國度的福音,我們是應邀進入神的國度去生活,信徒造就的基礎就很明顯了。我們的新生命是進入神國度的入門。《約翰福音》第三章,並不是一段講到罪得赦免的經文,而是講到從天上得到新生命的經文。罪得赦免是必要的,但並不是全部的信息。

        一般人主要的困難是,他們把基督的教導看為是一組必須遵守的律法(教條)。然而,基督的教導並非如此。基督的教導是在向我們描述新生命的表現,這新生命就自然而然地幫助我們成長為一個新人,有了新的內涵。

        許多人看到基督的教導時,他們喪氣了。他們說,“我現在要守這許多的教條?”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把它當作是描述我們可能變成的一種人來講述,那麼,他們就會把心敞開。他們會把基督的教導當作好事來接受,而不會把它當作強制的累贅了。

        AP:您所講的這些,與您在《天外謀略》中所說,一般基督徒們,包括聖經學者們,對“登山寶訓”的誤解非常相關。        DW: 除了得到祂自己和得到重生以外,我相信耶穌送給我們最大的禮物,就是“登山寶訓”了。但是,大部分對“登山寶訓”的解說卻把它當成了一個惡訊。例如,人們 讀到“貧窮的人有福了”,就說,“我一定要變成窮人才能被祝福”,這是對耶穌的教導完全的誤解。耶穌所有的教導,都是與神的國度有關。我們因信祂進入神的 國度,于是在成聖的過程中,生命的品質逐漸轉變,行為開始有變化,使得這個新我竟然能夠實現那些律法上的規條。

        AP:在英國,談到神的國度常常是與靈恩派教會連在一起,人們把超自然的表現看作是神國度的記號。這也就是葡萄園(Vineyard)的教會領袖溫約翰(John Wimber),在80年間訪問英國時所說的。您可不可以解釋一下您對神國度的看法?

        DW: 我不願誹謗溫約翰,因為我對他十分尊敬。但是,我認為靈恩派和福音派都沒抓到重點。葡萄園真正的問題是順服。溫約翰雖然很瞭解這一點,但是因為他強調“靈 恩的表現就是神國度的彰顯”,順服耶穌的要求就容易受到忽視。他明白順服是最主要的一點,但他並沒有讓這種思想影響他推動佈道、趕鬼和醫治的事工。

        至于說神的國度,神學家們說,國度包括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基本上,我們應當重視那看不見的。不過,我當初的出發點不是神學。我年輕時作浸信會牧師的時候, 就已瞭解了這點。我注意到,我當時花很多時間想辦法讓人來聽我講道(看得見的),別的牧師也都這樣做。但當我看耶穌時,祂卻是為躲開人群而煩惱。因此,我 瞭解到關鍵所在。我才發現,就像學者們所說的,耶穌的信息就是神的國度。祂宣告它,祂彰顯它,祂教導它。當祂差遣祂的門徒去宣教時,祂並沒有要他們去教導 (看不見的,這是困難的部分),卻叫他們去宣告,去彰顯(看得見的,容易的部分)!那結果就十分有力了。

        如果我們以葡萄園的靈恩運動,來看神國度在今天的表現的話,我們會發現教導的部分沒有貫徹。“登山寶訓”的教導對靈恩教會(甚至非靈恩教會)都非常的陌生。宣告的部分很微弱,似乎以靈恩的表現來彰顯就是一切。

        如果你看聖經,你會看見神的國度是神自己在做事。這是神旨意有效的範圍。當我禱告“您的國降臨,您的旨意成就”,我是祈求神的旨意首先行在我自己的生命裡。 然後,它又實現在我的四周。我們這樣做,就為祂的教導打開了大門。因為,祂的有效的旨意是要我祝福,不要咒詛。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我不會再被憤怒或 輕蔑所控制,等等……(就像在“登山寶訓”中所說的)。所以,如果一個人是活在神的國度裡,我希望這個人因著內心逐漸的轉變,而表現出真正的新我。信徒造 就就是教導人這樣的學習。

        AP:您對神的國度的教導指出靈恩派與福音派的不同。靈恩派強調表現,福音派強調聖經的教導。您是說兩者都錯了?

        DW:對,正是這樣。你如果問,怎麼錯的呢?我就會回答,人的品格既不能由靈恩的彰顯中得到,也不能由教導得到。靈恩派從經驗中拼命的追求,福音派在教導中拼命 的尋找,但兩者都不能產生靈命的變化。唯一能讓我們靈命更新的是跟隨基督的行動。你追求跟隨,並從失敗中學習。但是,在開始跟隨之前,你必須對在神國度裡 的生命有個清楚地瞭解。你是因著神的恩典在耶穌裡被接受。也就是在這個根基上,你盡可能的去体認真正的教義,也盡可能的不受靈恩表現的左右。

        AP:您在《尋求引導》(In Search of Guidance)一書中,寫到把聖經人物看成超級聖人的危險。有些書上說,神不會在聖經之外直接與人溝通,又有些書上說,神經常與我們說話。您好像有另外的見地。

        DW:我也讀過這些書。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不是去尋求引導,或是聽見神對我們講話,而是去活出一種生命,使得神的引導成為可能。有許多人想由神得到引導,因為,顯然的,你如果能從神得到話語,那是最好不過的了。然而,這些人並不把神的話語聯繫到整個的生命。

        通常,人們希望有引導,因為他們可以不必為自己做的選擇去負責。我在書中曾說,一個能被神引導的生命,就是讓自己能夠成長,成為一個能夠做決定的生命。神也 許並不要用一個很明顯的指示來引導,因為,祂希望我們的決定是建立在信心與品格的根基上。“耶穌會怎麼做”(WWJD)的運動有個問題。就是,耶穌自己大 多數的時候並不需要問這個問題。祂已經有那種生命,自然會知道該怎麼做。這也就是我們希望能成長達到的地步。

        我們說過,神能夠用清楚的話 語,給予我們清楚地引導。我們需要這種訓練,幫助我們分辨,別人強加于我們身上“這就是神的帶領”的意圖。特別是,當有人要在我們身上表現他屬靈的恩賜的 時候,這就更有價值了。我認為,溫約翰一個最好的貢獻是:做工時與神同工,在與神溝通的過程中,從神領受話語,幫助我們分辨。他幫助人時會禱告,訪談,聆 聽,再訪談。他這樣的做法有無比的價值,我相信這是他最大的貢獻。

        AP:一般人認為,後現代主義帶給福音一個很大的機會,您能以哲學家的身分為後現代主義作些評論嗎?

        DW:你必須把後現代主義的影響看作是多面的。它代表的是對科學的世界觀失去信心的文化現象。它拒絕把每一件事物都簡化成科學的領域。屬靈的生命是不需要經過數 學或物理來瞭解的。可是,如果我們把後現代主義推進牛角尖,它就無法接受客觀的真理。這對我們瞭解聖經就產生了問題。如果這樣,那麼神就無法進入我們的文 化思維當中,這樣會導致很大的偏差。

         因為,這樣我們就沒有辦法進入道德領域去做評價,我們就只有停留在“正確的政治說辭” (political correctness)上,人云亦云了。我知道英國的社會環境比美國的更能夠抵制這樣人云亦云的壓力。但是在美國,正因為沒有其它的社會壓力,人云亦云 變成了唯一行事的準則。

作者作者為專職主婦,並為海外校園義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