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友
本文原刊於《舉目》21期
亞當斯是美國第六任總統(1825-1829)。他八十 歲的時候,有一天遇到一個老朋友,握著他抖抖索索的手問候道:“早安!亞當斯今天好嗎?”亞當斯想了一會兒,說道:“先生,亞當斯本人很好!只是他現在住的房子搖搖欲墜,快要垮了;風霜歲月快把它毀壞了,屋頂爛穿,墻壁破碎,風一吹就垮。這老房子幾乎不能住人,亞當斯恐怕很快就得搬家了。不過亞當斯本人很好,先生!”
在《痛苦心靈的希望》(註)中,葛培理牧師(Billy Graham,又譯葛里翰),講述了許多這一類的故事,來啟發讀者在心靈受到痛苦的折磨時,如何得到屬靈的治療和力量,如何通過禱告戰勝痛苦,而不要被憎恨與苦毒所吞噬。
受苦但不孤獨
作者葛培理牧師是神所重用的僕人,他在數十年的福音事工中,足跡踏遍全世界,引領了成千上萬的人歸主。他認為只有在聖經和屬靈的愛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慰藉;只有從永生的盼望中,才能發現人生的意義。
他撰寫這部著作,就是要幫助讀者戰勝痛苦和不安,找到屬靈的力量,把因痛苦而生的疑惑,變成基于信心的人生策略,讓失敗培養人走向成功;在日常生活中積蓄力 量以備不測的風暴,讓禱告引領生活而不是作為無可奈何時的選擇,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領略到永生……這部著名的作品打動過無數的心靈,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人生觀。
人生是充滿苦難的,種種痛苦折磨著人:破產失業,不治之症,婚姻破裂,長失親人……幸福已成罕見的,不幸才是正常。
舉例來說,首先是戰爭就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的災難和不幸。從十八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十一年沒有戰爭!
其次是暴力和犯罪。在今日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安全的處所,到處是暴力犯罪、毒品泛濫、家庭暴力、搶劫強姦。九一一式的恐怖襲擊,使人們即使坐在家裡,也沒有安全感。
再如經濟災難,每當股市動盪或是房地產崩潰的時候,無數的家庭生活在痛苦煩惱中。
此外,普遍的家庭破裂、離婚、不忠、背叛、虐童、流產,同樣造成了無數受傷的心靈。而物質主義的泛濫和享樂主義的盛行,更反映出人們早已失去了精神力量和支撐。
可以說,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地絕望和痛苦!
神造世界,最初是和諧的、沒有痛苦的。直到撒但引誘人類始祖犯罪,故有痛苦和死亡的產生。人性充滿了瑕疵和缺陷,痛苦是人生的自然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問題在于如何理解和對待痛苦。葛培理牧師認為,如果沒有神的引領,我們在痛苦面前的掙扎是無望的。他指出,神愛世人。當人深受痛苦的時候,這愛尤為深摯。 有的人以為神只是一個嚴厲的父親,準備著懲罰做錯事的孩子;有的人以為神對世界上的痛苦和罪惡,無能為力或者是無動于衷。這些都是誤解!神造天地和人,是 為了愛;神授摩西十誡,訂定律法,是為了愛。“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人們常常為降臨在他們身上的災難和痛苦抱怨神,甚至認為神是不公平的。其實,神從未說過人生是公平的。耶穌從未許諾門徒財富和舒適,相反,卻要他們準備受苦 難和受折磨。他從未說過信神的人永無煩惱,也沒有許諾要把門徒從苦難中解救出來。他只是保證在門徒受苦難時與之同在,與之同受苦難,並且賜給他們力量以克 服苦難。就如《但以理書》第三章講到,當三個以色列人拒絕拜巴比倫王的金像,而被投入火爐的時候,神在烈火中與他們同在,使他們毫髮無損。
葛培理牧師寫道:“當我們受苦的時候神在哪裡?在我們的掙扎和試煉中,神無所不在,無所不知。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無不在神的掌管中。我們並不是在孤伶伶地受苦,因為神愛我們。”(p. 92)
不全是因為懲罰
葛培理牧師說,不能把所有的痛苦,歸因于對錯誤和罪的懲罰。有些基督徒認為:好行為得獎賞,壞行為得懲罰,是自然而然的。我積極參加教會事奉,參加查經班, 奉獻,所以該得獎賞。一旦災禍發生,就責怪神:“我為主做了這麼多,為什麼這樣待我?”其實,有時候神是要試煉我們。我們看不到結果,也許是因為神的計劃 尚未完成。
《約伯記》是個很好的例子。義人約伯突然間失去了一切財產,兒女也都被殺,自己滿身病痛。他的朋友這樣“安慰”他:約伯,你必是做錯了什麼事而受此苦難!你有沒有犯罪?懺悔吧,這是你唯一出路!然而神不是要責罰約伯,而是藉著約伯的遭遇,彰顯了祂的大能與榮耀!
人常常是自我中心的,對于苦難和災禍的自然反應,是不耐和惱恨,怨天尤人,責怪神不公平。有時我們覺得神對我們漠不關心,也不理會我們的禱告。其實神是要試 煉我們的信心,他要我們,即使在黑暗的日子裡也要信心滿滿;不管我們是否感覺到神的同在,憑著信心我們也要肯定神不會離我們而去。
與神同在,我們 就像兒童依靠著父母,就有了安全感,就會有信心。于是,我們就能以喜樂的心,來應戰人生的一切艱難困苦,並把苦難變成祝福。在人類歷史上,苦難並不總是壞 事。正是從苦難中,才產生了甜美的歌曲,美麗的詩篇,動人的故事。無論身處任何境遇都有喜樂,這是屬靈成熟的標誌。
葛培理牧師號召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要未雨綢繆,為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各種風暴預作準備:我們應該認識神,順服神;應該學會在生活中與神同行;我們在家庭生活裡,應當以神為中心,讓神來引導每天的生活;要背誦聖經的經文,以備不時之需。
禱告更應當是基督徒每日的功課。要讓禱告引領我們的生活,而不是在山窮水盡、無可奈何時才禱告。“我們不應當祈求神站在我們一邊,而要禱告我們站在神的一邊。神並不總是解救祂的兒女脫離苦難,但卻應許始終與他們同在。”(p. 167)
司提反滿有信心,被聖靈充滿,卻被人用石頭砸死;與耶穌最親近的眾門徒裡,彼得被倒釘十字架而死,安得烈被綁在十字架上折磨三天才死,約翰囚于荒島,巴多羅 買挨打之後被砍頭,多馬在佈道的時候被謀殺。十字架的道路充滿苦難與死亡,只因神的應許和同在,這些獻身者才具有那麼超常的勇氣和力量!
絕非人生的句號
死亡是苦難的極致。葛培理牧師在本書中,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討論死亡。他指出,死亡並不是來自于神,而是罪帶給世界的詛咒。對于基督徒,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 生命的另一階段。基督徒在人世上只不過是匆匆過客,為的是要奔向真正的家園。一切歡樂是短暫的,一切痛苦也是短暫的,而“死亡是開啟永恒之門的金鑰匙” (約翰‧彌爾頓語)。
對于死,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看法大不相同。對于基督徒,死亡是朋友而不是敵人。死亡是走向天國路上的一步,而不是就此跌入某個未知的黑暗深淵的陷阱。由于耶穌基督的復活,我們基督徒確信,罪、死亡和撒但被打敗了。我們確信有永生,從而不懼怕死亡。
因而,人生是我們為畢業而忙碌準備的教室,我們應該抓住時機為永生而預備。如果我們沒有永生的盼望,其它事業再成功也是枉然,而這樣的人生只能算失敗。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篷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後》5:1)如果有這樣對永生的盼望和期待,我們還會害怕受苦、害怕死亡嗎?
正如葛培理牧師所指出,在神為我們預備的房屋裡,沒有罪惡,沒有痛苦,沒有不安,沒有爭吵,沒有自私,沒有種族偏見,沒有誤解,沒有傷害,沒有焦慮,沒有疾病,沒有折磨,沒有死亡;有的是與耶穌基督永遠同在,永享祂無盡的愛!
註:Billy Graham, Hope for the Troubled Heart, Bantam Books, 1993.
作者來自湖北,從事電腦貿易,現住加拿大安省倫敦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