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語言、圖像、行動——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孫基立)2023.03.0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3.08

孫基立

圖像之表達

這3年疫情氾濫,美國也經歷了一波針對亞裔的種族仇恨浪潮。有些人將在疫情中感受到的恐懼、沮喪,以及無端的憤怒,向著美國的亞裔群體發洩。

2021年4月5日,著名的雜誌《紐約客》封面上,登載了一幅漫畫:一位亞裔母親帶著女兒在地鐵站等車。車晚點了,媽媽一邊看手錶,一邊用眼角的餘光,警惕地掃視著周圍的環境。小女孩緊緊地拉著媽媽的手,害怕地看著四周,身體靠向媽媽。兩人的身體形成一個類似功夫防守的半圓,防備暴徒可能隨時出現、襲擊她們。

漫畫沒有直接描繪暴力,但是那對母女的身體語言,和整個畫面冰冷的藍灰色背景,都讓人感是到不言而喻的憂懼和緊張。

作者R. Kikuo Johnson,是美籍亞裔。他在求學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隱形的歧視,讓他對美國亞裔的生存狀態非常關注。他選擇了當下生活中,一個再常見不過的微小細節,用圖像的方式,將其蘊含的深刻意義表達給觀看者。

當我看到這幅漫畫時,無需作者更多的語言描述,許多親人、朋友的類似經歷,已頓時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這就是圖像的力量!它在一秒鐘之內,就能喚起你內心的共鳴。

如果用語言去描述這樣的畫面,顯然更費時費事,也沒有那麼直觀。而且每個人想像出來的畫面,會很不一樣。當然,語言的表達也有獨特的優勢。語言的抽象概述能力很強,可以描述許多不直觀的事物。大家很難想像,用連環畫寫神學論文吧?因為抽象的概念和名詞,是很難用圖像的方式表達的。

看慣了神學論文的人,習慣用抽象概念的方式去表達信仰。然而不要忘記,我們還擁有別的表達方式。

有些牧者、神學家,因為對別的表達方式不習慣,輕易地加以蔑視或否定。其實世界上,有許多表達信仰的方式,有的通過語言,有的通過音樂,有的通過繪畫、插花等等。這些出自內心的表達,都可以是美好的。就如《紐約客》上的這幅“晚點”,以畫面圖像控訴了針對亞裔的仇恨暴力,讓無數人產生了共鳴。

行動之表達

看到這幅漫畫後半年,我又看到一則新聞:在費城的地鐵上,幾位亞裔學生遭到仇視亞裔的暴徒的襲擊。地鐵上的乘客,大多噤若寒蟬,唯有一位名叫Christina Lu 的年輕華裔女孩,勇敢地站出來保護受害者。那幾個女暴徒對她拳打腳踢,揍得她全身是傷。地鐵上的乘客,居然沒有一個敢於出手相助。

這件事引發了當地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抗議對亞裔的仇視和暴力。

我憤慨之餘,“晚點”畫中那對母女的神情,又真切地浮現在我眼前。許多人看過那幅漫畫,但是當真的面臨這樣的暴力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甘願冒著危險,去保護他人?而Christina 卻用行動,說出了她的內心的正義感!在這樣的時刻,行動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表達!

最令人感動的是,當記者採訪她,問:你對那幾個襲擊你的人,有什麼話要說?滿臉包著紗布的她,回答:我希望她們能從這件事上吸取教訓。她們還年輕,還有美好的未來在等待她們。

我有沒有勇氣?

我捫心自問,在當時的情況下,我有勇氣單獨站出來,面對那樣一群暴徒嗎?我必須承認,我會猶豫。我的第一個反應大概是:她們有槍嗎?我怎樣馬上報警而且不被她們襲擊?

而Christina,一個高中女學生,卻不顧一切地站起來,冒著生命危險,用身體保護那幾個被襲擊的同齡男生。後來,其中一位男生的母親寫了一封公開信,懺悔自己的教育方式——一味叫孩子避開衝突,以致於孩子在別人伸手相助的時候,都沒有勇氣保護相助者!

這件事,讓我自問,而當真的考驗來臨,我們熟讀的聖經話語,能否真的化成行動?我們能否實踐自己的信仰?抑或只有極少數人才有這樣的勇氣?

重價的恩典

在歷史上,納粹德國、日本軍國主義,都是利用了大多數人的恐懼、沉默或者從眾心理,和少數人的狂熱,將暴力和屠殺蔓延到整個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納粹勢力高漲,全國上下,包括許多神學家、牧師,都在民族主義的狂熱中擁護希特勒。當時的反納粹神學家潘霍華,在巨大的壓力下,疾呼“重價恩典”—— 信仰不是在不需要考驗的時候,在教堂進行輕鬆、愉快的社交,做不需要太費力氣的善事。恩典是重價的。我們對於信仰的實踐,有時也是是重價的。對於惡行的無原則讓步、怯懦的不作為,是違背我們的信仰原則的。

對惡行的的沉默和妥協,會讓惡勢力蔓延,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和災難。這種社會風氣,是群體之惡滋生的溫床。猶太社會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在聽了納粹戰犯審判的全過程後,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平庸之惡”。他說,普通人在這場悲劇中的盲目服從,不能作為免責的理由。他們以無知、愚昧和怯懦的不作為,成了這場暴行的幫兇。

而這樣的平庸之惡,在不同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大規模地發生。經歷過文革的中國人,想必對此頗有感觸。這種平庸之惡,至今不絕,甚至在教會中都會出現——特別是在那些沒有正規、透明的行政程式,用心理操控、個人崇拜和群眾暴力來管理的小型獨立教會中。

和Christina相識

通過一個朋友,我與勇敢的Christina相識了。我邀請她到我任教的大學和大學生座談。她那時已經痊癒了,拆去了臉上的紗布,是一個清秀文雅、開朗親切的女孩。

她說,作為第二代移民,她親眼看到父母創業的艱辛,從小就幫忙做家務,努力學習……

她的成長過程,和許多華裔第二代孩子很相似。然而在許多身強力壯的成年人都低頭看地面的情況下,她卻用身體去遮擋那些受害者。

亞裔群體常常被人描述為“聽話,乖巧,勤奮”。而今,亞裔群體也開始用語言、漫畫、行動等各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聲音,反抗社會的不公!

最真實的方式

基督信仰也有多種表達方式。在我看來,最真實、最誠摯的表達方式,是行動!

當我們引經據典地談論聖經中的“神性之愛” ,卻不配以行動,或者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談論“上帝的公義”,看到不公的事情卻默不作聲,甚至,在工作、生活中縱容不公義,更甚者,自己就做不公正、不誠實的事,那麼,別人不但不會信服你的信息,還會在這些概念上抹黑,使神聖的詞語受到污染,不再對這些詞語有敬意。

文革十年,是對語言的大規模污染。現在的年輕人,不再對“大公無私”、“為人民服務”等等有什麼感覺。這就是因為在十年浩劫期間,這些詞語意義被扭曲,用在了和它們本來的含義極不相稱的語境下。

基督信仰的詞彙,如果也被言不由衷地濫用,最終的結果,就是人們對這些神聖的詞語不再有感動,甚至產生反感。

在宗教歷史複雜的地區,人們聽到宗教詞彙後,表情複雜、沉默不語,這就是“語言污染”帶來的惡果。而真正的,充滿愛和公義的行動,即使沒有口吐蓮花、刻意宣傳,也會讓人產生敬意。華裔女孩Christina Lu的英勇行為,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結語

那幅漫畫“晚點”和Christina Lu 的故事,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信仰:它雖然擁有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但是,只要是真誠的出自內心的表達(無論用語言、藝術還是行為),總會從各種虛偽、浮誇的表達中,被人辨識出來。

真正的金子永遠不同於鍍金的冒牌貨,而上帝也永遠不會混淆這兩者。

作者留學法國,語言學博士。現任教於芝加哥的西北大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