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3.12.25
范學德
從古至今、普天之下,《詩篇》第23篇都是基督徒最喜歡讀的一首詩。
這些年,我去過20多個國家,拜訪過許多人家,在他們家中我常常看到刻在不同工藝品上的《詩篇》23篇:有的擺在桌子上,有的掛在牆上。許多次,我和兄弟姐妹也一起唱此詩。黃安倫的《安魂曲》,就是以《詩篇》23篇結束的,我甚至在許多聚會上唱了他譜曲的這首聖詩,那也幾乎是我在眾人面前獨唱的唯一歌曲。
《詩篇》23篇並不長,讓我們從頭先讀一讀吧,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味,然後祈禱,主啊,感謝你。
我必不至缺乏
也許是思維方式作怪,我喜歡先從反面提問題,為什麼啊?在《詩篇》第22篇中,大衛剛剛呼求:“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 (《詩》22:1),而在這裡他卻大聲宣告:“我必不至缺乏”(《詩》23:1)?
就算大衛所說為真,這樣美麗的詞句怎麼能夠應用到我的生命中?
如今我們也許不缺衣缺食,但缺錢、缺房、缺車子、缺工作,這不正是一些兄弟姐妹的現狀嗎?至於安全感,成就感、幸福感,我們似乎缺得太多了!怎麼可以說“我必不至缺乏”?我們又如何能達到 “不至缺乏”的境界呢?
反覆閱讀這首名詩,我看到,大衛關注的不僅僅是我,而是耶和華,是他與耶和華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是祂牧養的小羊。
如今,在耶穌死在十字架之後,我們也許能聽得看得更清楚了。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這就是耶穌與我關係的本質:愛,祂因愛我而為我捨命,並且真的捨在了十字架上。
正因這愛的關係,我就可以像保羅一樣地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林後》4:8-10)
如此,主耶穌,我親愛的救主,兄長,良朋,靈魂伴侶,在我缺乏中,你供應我;我流淚了,你擦乾我眼淚;孤獨之際,你親自陪伴;絕望之中,你賜下希望;當我軟弱無助,你親自扶持我;我犯罪了,你引導我悔改,又赦免我罪孽;當我遭受迫害,你解救我,面臨死亡,你讓我看到復活與永生。
主啊,有了你,我有了一切;沒有你,一切都化為無有。
是的,就是這樣的,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無缺乏,此生與來生都不缺乏,因為耶穌就是我的一切。
請記住奧古斯丁的叮囑:“你既說‘上主是我的牧者’,那就沒有任何理由再依靠自己。”(參《古代基督信仰聖經注釋叢書•舊約篇•VII•詩篇》,250。下同)
死蔭的幽谷
上帝供應我的一切需要,這供應豐盛無比、持續不斷。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到幽靜的水邊。奧古斯丁認為,“青草”就是上帝的話,生命之糧。那麼,就讓我們盡情吃吧,我們的心靈必定會得飽足。這“水邊”也讓我想起,它正是耶穌所說的生命活水,將一直流到永生。讓我們盡情地喝吧,暢飲生命之泉。
主,你的話,你的靈,使我的靈魂蘇醒,我知道你是我的主,也知道我在你面前犯了罪,得罪了你。因此,我在你面前憂傷痛悔。主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
“死蔭的幽谷”意味著什麼?從字面上看,是漆黑的低谷,NEB 譯為“如死般的幽暗”,它代表著極其深沉的黑暗,幾乎看不到光。這意味著敵人的迫害,環境的惡劣,也意味著自己的軟弱與犯罪。它們要殺了我!
但是,無論黑暗多麼沉重,我也不怕遭害,就如奧古斯丁所說:“因為上帝你藉著我的信心住在我心裡。你此刻就與我同在,確保這死蔭一旦散去,我就可以與你在一起。”(252)
主,只要你與我同在,就沒有任何走不出的死蔭幽谷,也沒有任何值得恐懼的敵人。
以馬內利,讚美主。
屬靈的宴席
與我同在同行的主啊,你用你的杆擊打野獸,為我驅逐強敵,保護我;你又用你的杖管教我,懲罰我的惡行,使我不至於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引導我走在義路上。俄利根說得真好:“你犯了罪,看見上帝的杖正向你逼近,就要知道上帝的憐憫也必不遠離你。”(252/3)
是的,主啊,你所愛的,你必管教。
主啊,有你的保護和引導,我必不遭害,也沒有任何人、任何社會力量能傷害我。
從第5節開始,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幅圖景:天國的宴席已經擺好了,它是上帝親自為我擺設。
這“宴席”指的到底是什麼?安波羅修認為:“這宴席上擺的是生命的糧,上帝的道。” (253)也有的教父認為,它指的是聖餐。廣而言之,這意味著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切,而這一切都是美好的。
主啊,你真是愛我們的“好牧人”啊,你總是把最好的賜給我們。
烏雲密佈,風雨如磐,上帝的兒女正在受苦,但就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也要銘記俄利根的教誨:“你們幾番受苦,就有幾番屬靈的宴席在你們面前擺開。你們要牢牢單單定睛於主的宴席,並要存感謝的心。” (254)
看到了主為我們擺下的宴席,我們就知道,“我的福杯滿溢”。上帝賜福我,它無比豐富,源源不斷,從今生直到永生。就像著名學者 VanGemeren所說的那樣, “上帝的恩惠將會是我們終身的良伴”(註)。
對於“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這一節中的“隨著”一語,古代的教父們做了十分精彩的解釋。在那個時代,對於《詩篇》第59篇的第10 節,《七十士譯本》譯為,“祂的憐憫行在我前面”。現在通行的翻譯是:“我的上帝要以慈愛迎接我。”
奧古斯丁將《七十士譯本》第10節的譯文(“祂的憐憫行在我前面”)與第23篇的第6節結合起來,他闡釋說:“上帝的憐憫行在人還沒有願意之前,推動人裡面生出意願;祂的憐憫也隨在人憑著意願的行動以後,叫人的願望不落空。”
迦修多儒也說:“憐憫隨在我們後面,為的是保護我們;憐憫行在我們前面,為的是加給我們恩典。倘若憐憫僅僅隨在我們後面,那就沒有人得見從憐憫而來的恩賜;倘若憐憫僅僅行在我們前面,那就無人能夠守住所蒙受的恩典。”(256)
多麼美好,這就是上帝的恩惠與慈愛,它既行在我前面,也隨在我後面。一生一世,永不分離。
這愛,就是“耶和華的殿”,我永遠的家。
註:范甘麥倫,《詩篇·上》,潘秋松、邵麗君 譯(美國麥種傳道會,2010),447。
參考書目:《古代基督信仰聖經注釋叢書·舊約篇·VII·詩篇》,(臺灣:校園書房出版社,2015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