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此“狗屁工作”30年(陳恩加)2024.03.1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4.03.18  

陳恩加 

 

網易新聞在2022年年底,推出了視頻《致敬每一個扛住了生活的平凡人》。該視頻集合了當年新聞熱點中,不少發生在平凡人身上令人動容的故事(特別是開頭由於嚴苛的疫情防控所造成的悲劇),配上歌手毛不易的《看得最遠的地方》為背景音樂。 

看完後,我不禁潸然淚下。可惜剛發佈不久就遭全網下架。 

 

進城務工者 

無獨有偶,在2023年末,網易新聞再次推出短片《如此打工30年》,以合肥為例講述了當地底層務工人員的生存現狀。 

短片中的“30年”,是指一群自上個世紀90年代就進城的務工者,已經將自己最佳的青壯年時期,奉獻給了城市的高樓大廈和祖國的經濟發展。可惜他們無法住進自己親手所建造的房屋,甚至有的連村裡幾百塊錢的醫保也交不起。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旁白是:“從小吃不飽飯,到吃飽飯了就開始幹苦力,幹完苦力就開始打工,打完工就老了,老了還得幹。蓋了那麼多房子,但是沒有一間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由於當前國內經濟萎靡,片中提到的勞務市場,周邊有不少高齡農民工,因為經常找不到日結工作(即當天就付清工錢),只能望洋興嘆,不斷徘徊。而找到零工的人,報酬也不多。 

一位來到合肥已經10多年,額頭上刻滿抬頭紋的工人王兆喜說,自己還得再幹10年,因為家裡的子女,甚至是孫子,還在依賴他的收入! 

不出所料,這部不符合主旋律的短片再次被迅速下架。 

 

年輕“打工人” 

或許有人會說,受過良好教育、出入寫字樓、就職於各種大廠,有車有房的白領、金領、中產,應該就沒有上述這些農民工的煩惱了。實則不然。早在2020年就成為年度網路熱詞的“打工人”,到了2023年,仍然是不少上班族自嘲的標籤。 

首先,上了年紀的務工人員找不到活幹,年輕人也同樣遇到類似情況。 

近幾年來國內大公司裁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多人沒想到自己成了突然被裁,,還欠著一屁股房貸的“最慘中年人”,更別說即將畢業的學生們,驚奇地發現每一年都是“歷史最難就業季”——畢業即失業。 

其次,片中年過半百的農民工本該到了含飴弄孫的年齡卻還得繼續打拼賺錢 

現在的年輕人在未來,同樣有可能遇上類似的情況:老齡化的加重、當前收不抵支的養老保險,早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心頭大患——誰知道到了該退休的年齡,還能不能按時足量領到社保?  

最後,兩類群體都面臨著精神上的失望與迷茫。 

片中有人以為老闆保證雇傭了自己,沒想到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又被告知老闆招了其他人。中途下車後,失望地連計程車的錢也不想付。更多的人則是幹一天是一天,至於如何安度自己的晚年,卻不容考慮也沒答案。 

職場上的機械工作、時間壓榨、PUA 等等,同樣讓許多打工人看不到工作的意義和出路。聖經中上帝對偷吃禁果的亞當的懲罰之一,便是“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創》3:19)。難怪“如此打工N年”,這“N”究竟要填哪個數字,誰也不知道答案。 

 

汗流滿面,無人倖免 

底層打工者往往需要經歷許多辛酸,並非是“中國特色”,也並非是某個歷史時期中的曇花一現,更不會因為工作種類的演變而消失。上帝所說的“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的全人類現象。至少有3本著作支持上述觀點: 

第1本是2022 年 7 月出版引發熱議的《毫無意義的工作》(Bullshit Jobs,又譯《狗屁工作》)。作者是已故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1961-2020)。 

為何一本講工作的書會掀起強烈的討論和共鳴?原因有二:一是工作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幾乎所有人都必須靠工作來養家糊口;二是近年來職場上的內捲和工作中的無意義感,在不斷侵蝕著無數打工人的靈魂。 

那究竟什麼是“狗屁工作”?在書中它被定義為: 

“一份毫無意義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領薪水的職業,其無意義或有害程度是如此之高,乃至從事這份職業的人都無法為其找出合適的存在理由。雖然要從事這份工作有一個條件,即從事者不得不假裝這份工作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註1)。 

當我們與身邊的同事深入溝通,加上平時聽聞的許多報導,就會發現許多人就處於上述狀態中;高管、碼農、文職人員、服務業從事者等職業,都無法倖免。這一本書說明,“汗流滿面”在終極意義上,並不會因為工作種類的改變而改變。 

這裡的“汗”,可以是腦門上的汗珠,也可以是內心的焦慮與虛空。 

第2本叫 Working: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ll Day and How They Feel About What They Do(暫無中譯本)。作者是普利策獎得主、著名的口述歷史學家 Studs Terkel(1912-2008)。這本書集結了作者在20世紀70年代,對美國幾位底層“打工者”的採訪。 

Terkel開篇就提到一位37歲在芝加哥煉鋼廠工作的Mike Lefevre。 

在採訪中,Lefevre把自己形容為一頭騾子,幹的是嚴格意義上的體力活(strictly muscle work)——日復一日地重複“拿起、放下”這兩個動作。當一個工頭批評他態度差時,他心裡的嘀咕是:“我的態度就是我對自己的工作提不起興趣……畢竟,你怎麼可能對拉鋼材感到興奮?”(註2) 

類似處境和想法的打工者,貫穿了這本將近500頁的書。聖經上說“日光之下無新事”——70年代的美國如此,Z 時代、千禧一代也是如此。職場始終充滿了內捲、倦怠和無意義感。 

第3本是美國作家喬治•派克George Packer, 1960-)的《下沉年代》(The Unwinding: 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該書的原名叫The Unwiding,直譯並非“下沉”而是“解體”。其指向美國70年代後,由於經歷了各種衝擊(例如次貸危機),經濟增長開始減緩甚至停滯,好像逐漸解體一樣。 

作者透過4個不同階層人物(創業者、矽谷高管、癮君子的女兒、政客)的視角,呈現了30多年以來美國社會的滄海桑田。更是在為曾經近在眼前的美國夢的破碎,而感到惋惜——這些人原本以為可以和自己的父輩一樣,只要拼命工作就能過上好日子,可沒想到自己只能隨著時代一起下墜,就像那在計程車上,中途被告知雇傭取消,因此只能怏怏下車的農民工。 

“汗流滿面”的背後,是那跨越時空、來自“打工人”的辛酸。 

 

勞苦愁煩的出路 

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與社會分工、薪酬制度、福利制度、勞動保障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但筆者無意探討這些議題,其一是因為並非專業人士,其二是因為這些在宏觀層面的制度,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善。 

在我們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就需要向“上”找出路。聖經中的雅各,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 

雅各在逃離父母和哥哥以掃後,不再是一位“安靜的男子”,而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打工人——在舅舅拉班手下打工,而且一幹就是20年(參《創》31:38)。 

雅各的主要職責是牧羊。他的“職場氛圍”看起來比前面提到的農民工,還要惡劣: 

首先是長期外部嚴峻的環境:“白日受盡幹熱,黑夜受盡寒霜,不得合眼睡著,常是這樣”(《創》31:40);其次是受到老闆拉班的欺騙:“10次改了我的工價”(參《創》31:41);最後是心理上的孤苦:“上帝看見我的苦情和我的勞碌”(《創》31:42)。 

雅各最後提醒他的老闆,自己曾經處於工資被拖欠的財務風險中:“若不是我父親以撒所敬畏的上帝……與我同在,你如今必定打發我空手而去。”(《創》31:42)。套用前面“蓋房子卻不屬於自己”的說法,如果不是上帝的恩典,雅各也很有可能會“養了那麼多羊,但是沒有一隻屬於他自己”的。 

雖然打工人雅各經歷那麼多艱難,但可貴的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對上帝同在的追尋,不管這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打工時期的風餐露宿,讓他體會到了上帝的同在。“主動離職”後,又面臨著以掃襲擊的可能性,自己的財產甚至連性命都岌岌可危。 

但上帝卻在這些“又少又苦”的日子中,與他同在。即使晚年經歷了(暫時的)“喪子之痛”,在他即將離世的時候,卻能夠“扶著杖頭敬拜上帝”(《創》 47:31)。因為原本列祖所侍奉的上帝,如今也成為了一生牧養自己的上帝(參《創》48:15)。 

信靠上帝,並沒有減輕或者消除雅各的難處,但上帝的同在,讓這位背井離鄉的打工人,在生活的苦中經歷了上帝應許的甜——帶領他歷經波折回到家鄉,並養育出以色列12個支派(參《創》35:11-12)。 

或許你我如今也正面臨著雅各青壯年時期的挑戰,不管是工作還是養娃的勞苦,或是老了之後又會面臨新的難題。但當我們像年老的雅各,回望一生的時候,會發現上帝正是藉著這些“又少又苦”的日子,試煉我們的信心,並帶來當時還無法明白的祝福。 

上帝不僅在“狗屁工作”中與我們同在,祂更牧養我們的一生:一生“打工”多少年也許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無論多少年,都有祂的美意和帶領。在經濟、政治、言論都在分崩離析的時代,上帝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人生的唯一盼望和依靠。 

 

註: 

1. 大衛·格雷伯,《毫無意義的工作》(中信出版社,2022.7),39。 

2. Studs Terkel, Working: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ll Day and How They Feel About What They Do(The New Press, 1989.5), 2. 原文是”My attitude is that I don’t get excited about my job…How are you gonna get excited about pullin’ steel?” 

 

作者碼農一枚,熱愛閱讀、寫作與健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